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依兰小故事,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依兰小故事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老妹儿啊,你等会啊,咱俩破个闷儿啊,这是贾玲喜剧小品《你好,李焕英》里面的插曲,这部小品虽然是喜剧,但是小品想必也是感动了不少人呢,我不讲小品,来讲讲这首插曲的老家,也是我长大地方,依山依水的依兰。

依兰属于哈尔滨市辖县。

依兰地处小兴安岭、完达山脉、张广才岭延伸地带。总面积4672平方千米,辖6个镇、3个乡,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松花江、牡丹江、倭肯河、巴兰河四水交汇。矿产资源主要有褐煤、油田页岩、铁、砂金、石英石等。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有辽代五国头城遗址、金代土城子古城遗址、清代巴彦通要塞遗址、丹清河风景区、慈云寺、东山怪坡等。

依兰县面积4672平方千米。总人口40万人。县人民 *** 驻依兰镇,邮编:154800。代码:230123。区号:0451。拼音:Yilan Xian。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佳木斯市之间,20世纪80年代属于佳木斯市,在九十年代为了给哈尔滨市提供煤气,而被划归哈尔滨市。依兰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山美、水美、人也美的地方!也是一座古城。当年,宋代皇帝宋钦宗和宋徽宗两个皇帝就是在依兰镇五国城这个地方,被囚禁的,也就是著名的坐井观天。

依兰原名叫做三姓,有老人讲述,这里是满族人的故乡,我的外祖父外祖母妈妈都是留着满族人的血统。依兰处于哈尔滨的东部,是牡丹江,倭肯河和松花江的交汇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春末夏初,一家人迎着春风,来到依兰的东山,爬了两个小时,终于登上了依兰的望江亭,高处不胜寒,呼呼的风吹在脸上,本来疲惫的感觉被这大风吹的瞬间清醒,因为是夏初,吹来的风温暖又有力。在高处一览蜿蜒的江水,鲜绿色的刚刚发芽的树林,不是很茂盛,但是那一片绿色真的是很舒服,有时候,一种颜色,就像一种味道一样,会沁人心脾。望江亭的另一个方向,是大佛。我们怀着虔诚的心爬到顶处。站在大佛面前,我是这么的渺小,不禁感叹,也情不自禁的在佛前反省自己,大爱众生才是真的爱。

在依兰有一处遗址--五国城遗址,这里有它独有的历史厚重感,历史记载,800多年前,金军攻打北宋,占据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府,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位皇帝被俘虏,最后把两位皇帝囚禁在这里,宋徽宗的皇后,妃子和女儿,最后都是死的死,下落不明的下落不明,女儿有一些被卖掉,有一些做了金人的妾,1135年宋徽宗病逝,20年后宋钦宗病逝,两位皇帝被囚禁在这里的时候,有坐井观天的故事,现在的遗址中还留有当时二帝吃饭用的碗,悠久的历史,值得每一个人去欣赏和浏览,夕阳的余晖下,闭着眼睛,吹着春风,往日金戈铁马打江山的场景,像一张张泛黄的胶片--被翻过。

历史就是一部电影,要怀着期待的心态,更要尊重历史,依兰是历史悠远的古城,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人们都是那样的淳朴,见过春风拂柳,下雨绵绵,秋风飒爽,也踏过皑皑白雪。这座东北的小城市有着东北人最朴实的乡风。《舌尖上的中国》有一起特别报道依兰的大酱,那也是我这一生中最爱吃的美食,东北爱食酱类和研制过的菜类,每个秋天,我母亲都会带着我腌酸菜,做大酱,存储冬天的菜,现在远在他乡,吃过了无数的美食,依然觉得家乡的味道是最美的味道,最难忘的味道。

在依兰县城东北3公里处,有一个怪坡,汽车上坡的时候不需要加油可自然向上行走,下坡的时候却需要加油,怪坡的四周,是倭肯哈达洞穴,是新石器时期人类活动栖息的地方,现在构成怪坡的是周围的山,水,林,在现场看上去是反的,这个地上也是吸引人了不少人。毕竟这么奇怪的道路,还是很少见的。你是不是也想来见见呢。听老人讲述的传说中,依兰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所以很久以前有龙的出现。老人的意思就是想告诉我们后人,这里环境自然,有山有水,不要破坏了这座古城的宁静与祥和。

游历了大城市的车水马龙,听够了喧嚣与热闹,是不是想来这个富有独特历史的古城,体验一番别有风味的城市?来到这个城市,洗涤一下您疲惫的心灵,暂时放下心中的执念,只是来享受。

一个重要的历史遗存,有史书的记载,有专家的考证。言之凿凿的论证聚典成书,有一种居高临下不容质疑的高贵。马大屯——斡朵里站,明晃晃地摆在依兰城边,少了我们寻找的乐趣——

依兰小村:清王朝的摇篮

本报记者 赵力 张育新

不见皇家昔日燕

斡朵里是海西东水陆城站的第十三站。它今天的名字叫马大屯,位于依兰县的西南郊,松花江左岸。小村的外貌极普通,却是重量级的历史文化名村。它除了有明朝古驿的头衔外,还有:元斡朵里万户府等桂冠。尤其能使当地人引为荣耀的是:这里孕育了清王室,是清肇始祖猛哥帖木儿最初居住的地方,是满族的发祥地。

依兰县正在打造满族故里文化,当地文史学者考证,满族的根就在这个小村。

去马大屯的路上,陪同我们的县文管所长王建军先生,向我们讲述了三仙女在布勒瑚里湖沐浴的神话故事。三妹佛库伦因吃了一只神鹊衔来的红果,怀孕生下了爱新觉罗氏原始祖布库里雍顺。布库里雍顺乘船漂流而下,来到了斡朵里。当时,斡朵里的三姓之人相互间仇杀不断。布库里雍顺对他们说:上天生我,以定汝等之乱。这句话很管用,众人交手为轿,将布库里雍顺抬回斡朵里城,奉为贝勒,在布库里雍顺的治理下,三姓安居乐业。元朝初叶,朝廷在这里设置了斡朵怜万户府,世为万户。明洪武五年,努尔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儿不堪北面兀狄哈人侵袭,率部众南徙珲春河流域居住,后成为明朝建州卫指挥使。

斡朵怜就是斡朵里,史书记载斡朵里就在马大屯。然而文史学者考证多次,却没有发现斡朵里的遗痕,所以不载于成书较早的依兰县文物志,也不载于依兰旧志。伪满时期出版的《依兰县开发略记》甚至说,马大屯开发年代在乾隆年代,官庄周姓居之。王建军说,在2000年的时候,他在一次踏查中发现了古城的残墙。当时,古城西墙的位置有一溜高大的榆树,根据考古的经验,这里应该有些说道。仔细观察发现,榆树下的田地略有隆起。外侧有浅沟,疑似护城壕的遗痕。访问当地农民,证实却为古城遗址。农民说,当初残墙2米高,护城壕6米宽,还很深。农民推墙垫壕,终于把一处重要遗址变成了长满蔬菜的田园。

马大屯村口,我们邂逅了村会计徐延春。老徐很热情,领着我们找村里的老人儿。72岁的杨如元在村里住了60多年,他记得他小时侯候还有城墙,但不是很高。城墙根儿居住的农民王刚,说得更加活龙活现,他说他记事儿时城墙还有两米多高,城墙外的沟有两人深,里面还有水,好不容易才填上。当初城墙上的大树,要几个人才能合抱。王刚不屑地指着现存的榆树说,这都是重孙子辈的了。有一棵老榆树根,让县里的博物馆弄走了。

斡朵里城的城墙早被村民夷为平地,只有城墙上的榆树子孙还在坚持守望历史。村民说,在田间劳动时经常发现铜钱、瓷器碎片、铁器等。村会计还告诉我们,常有成伙的人携带像探雷器一样的东西来挖宝。我们在王刚家的小园里,顺手拾到几片青花瓷片。虽是民窑的东西,还算精美。

王建军先生给了我们一组对位于马大屯的斡朵里古城的考察数据:城墙周长1160米,南北长325米,东西宽255米,面积为83000平方米。

马大屯村民留存下来的,只有支离破碎的记忆。唯一的一处满族传统民居,主人贴着门窗盖起了当前农村时兴的红砖房,老房子屋里黑黢黢的,万字炕被截去了一块。主人不是满族人,但他说他奶奶是旗人,脑袋顶上梳着疙瘩鬏儿。他说,村里几乎没有 旗人了。过去满族特有的居住习俗,如地印子、马架子、跨海式烟囱、索仑杆、口袋房,万字炕,烟筒座在地面上等,这些都没有了。有趣的是,我们在村口看见了一个准备上地里补种的小伙子,他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工具,竟是满族早期刀耕火种的攒刀子,这是刀耕火种时的工具,这大概是斡朵里留给这个村唯一的念想吧?

明朝:发生在这里的重大失误

小村的历史遗存乌有,明朝其实也是难辞其咎的。

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年十二月,于元朝的开元路故城西置三万卫,兼置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二十一年三月,徙置三万卫于开元。先是指挥佥事侯史家奴领步骑二千,抵斡朵里立卫,以粮饷难继,奏请退师。还至开元,抚安其余众,遂立卫于开元。

这段记载告诉我们一个重要信息——这里差一点成了明朝军事经济重镇。由于领导干部侯史家奴的贪图安逸,让这个计划落空了。清人修《明史》,认为明朝北面的边境在开原。因为开原之外,对女真各部的领导采取的都是安抚政策——贡赏制度,让女真各部酋长接受朝廷的封赏,代替朝廷守边驭民。而没有实行朝廷直接派官吏、兵丁直接管辖。

侯史家奴是朝廷直接派驻的官员。他领兵二千众,千里迢迢赶到斡朵里立卫,计划全面进行对黑龙江流域女真人的招抚。马大屯这个小村,没有茶楼酒肆,没有丝竹弹唱,夏天里花开寂寞,冬天里冰雪封门,让侯史家奴这个很汉化的女真人感到很是无聊。百无聊赖,他向皇帝提出申请报告——斡朵里这个地方粮饷难继,要求退还到开原城。此开原城既是今天的辽宁开原老城。皇帝没有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甚至没有横向的比较一下,女真各部能够生活,为什么你侯史家奴就生活不了呢?他批准了老侯的奏章,迁三万卫于开原城,随即罢兀者野人乞例迷女直军民府。皇帝的这个命令,使得三万卫大踏步地后退了2000里,遂使深入女真地区置卫招抚的计划告罢。

到了朱棣当了皇帝的永乐十一年十月,因为开启了亦失哈下北海的招抚计划,使得对少数民族政策初见成效,女直野人脱亦脱等来朝,置斡朵伦卫,命脱亦脱为指挥同知,猛哥弗儿哥为指挥佥事,兀的哥等为副千户等官,赐予如例。脱亦脱等应该是见过亦失哈的,接受了亦失哈的赏赐,然后沿着我们前面走过的驿路,到北京向朱棣进贡,朱棣一高兴设置了斡朵伦卫。

我们不清楚脱亦脱是不是在马大屯古城里办公,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与侯史家奴的身份绝对不同。如果侯史家奴有点吃苦耐劳的精神,明朝的东北边疆史可能会是另一番样子。杨旸先生考证,明廷赐该卫多件纻丝袭衣、金丝袭衣。

在马大屯一带,明朝还设置了胡里改卫、和屯卫、呕罕河卫。在《依兰县文物志》里,我们还看见了明廷制作颁发的囊哈儿卫指挥使司印的印模。王所长说,这颗印是建国前在依兰出土的,铜质,方形,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书。印背阴刻楷书神字七十三号、永乐十年礼部造。囊哈儿卫在俄罗斯萨哈林岛(库页岛)北部,今郎阿里。囊哈儿卫指挥使的官印怎么流落在这里了?没人能知道。现在,这颗官印在黑龙江省博物馆里珍藏。

目睹明朝白玉杯

依兰县文管所有一件镇观之宝,是一个明代双夔耳玉杯。玉杯出土很偶然,1978年7月,当时的达连河乡长兴屯一个农民,在进行平整水田时平毁了一个古墓,发现了这个玉杯。

长兴屯离马大屯不远,我们怀疑这个玉杯与马大屯的斡朵里古城有些牵扯。

依兰县文物志这样描述玉杯:玉杯由青白色半透明玉石雕琢而成,胎内有黄色瑕纹。玉杯两侧雕成双夔耳,形态为一直立的夔形,夔吻紧衔杯沿儿,下腿与卷尾相连,拱身与玉杯成一体,夔首探出杯沿呈双耳对立于杯体两侧。杯身上是两幅栩栩如生的山水画。结论认为:玉杯质地细腻,雕工精良,设计匀称,体态秀美,是依兰明代玉器之冠。在文管所,王建军所长依据规定,请出了这个镇馆之宝。玉杯的精美确实让我们眼前一亮。

文物志详细描述了玉杯本身,却对玉杯出土的过程语焉不详。其实农民平毁了什么样的古墓,古墓里还出土过什么东西,是否有死者的铭牌——身份证明,这些都是玉杯身份的重要佐证。

依兰是个富玉的大县,出土玉器很多。文物志记载,倭肯哈达洞穴还出土过玉璧、玉璜、玉管等新石器时代时期的玉器。倭肯哈达洞穴是古人先居住后改为葬地的洞穴,当年出土4具人骨,为古老的蹲坐式趣肢葬。我们询问洞穴的位置,当地人告之,就剩下个空洞,没什么用处,已经被采石的给炸毁了。这个结果让我们很惋惜。

我国著名古玉收藏、鉴赏家,北京听雨堂文化发展中心主任徐强认为,依兰县倭肯哈达洞穴所出土玉器,是红山文化遗存。通过对辽西地区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和依兰县倭肯哈达所出土玉器的比较分析,徐强先生认为:红山文化与它们在器形与工艺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属于红山文化的早期作品。

我们的目光又回到玉杯上,如此精美的玉杯肯定不是民间的东西,它是通过什么渠道来到依兰的呢?难道是通过 赐予如例?《大明会典》载,明按例赏给来贡者:都督每人彩缎4表里,折纱绢2匹;都指挥每人彩缎2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各织金纻丝衣1套;指挥每人彩缎1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素纻丝衣1套;以上鞋袜各1双:千百户、镇抚、舍头目人,每人折衣彩缎1表里,绢4匹,折纱绢1匹;奏事来者,每人红丝衣2件,彩缎1表里,折纱绢1匹,鞋袜各1双。《大明会典》里,没有关于赏赐玉器的记载。如果朝廷赏赐如此之精美玉器,一定是接受赏赐者立下了巨大的功劳。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玉杯来到依兰,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玉杯的背后,肯定有一个被尘烟湮没的惊心动魄的故事。

更多依兰小故事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