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苏轼是我最爱的词人,没有之一。
苏轼和弟弟苏辙都曾在山东为官,
作为山东人,倍感骄傲!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一生。
那么“问汝平生诗词”,
密州应是首推之地,
可以说“密州黄州杭州”
密州,开启了苏轼豪迈词风。
宋神宗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秋,
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二十日,
苏轼梦见爱亡王弗,
苏轼十九岁与年方十六的王弗成婚,
两人情深意笃,
只可惜王弗二十七岁早逝。
苏轼初到密州,精神落寞,
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爱妻十年忌辰之日,
苏轼思念之情愈深,
悲伤之感更浓,
便写下了这首冠绝古今的悼亡词
陈师道评价“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十月,苏轼去常山祈雨,归途会猎于常山脚下的铁沟。
骏马奔腾、旌旗猎猎,苍鹰展翅,黄犬争先,苏轼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这壮阔的场面,让他想起了这年七月大宋和辽在西北边境冲突,丧地七百里,
心中不由得涌起投笔从戎、效力疆场、以身许国的豪迈。
于是,写下千古名篇: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许多评论家认为,苏轼的这首词突破了传统词作的藩篱,
形成了崭新的风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一个新词派诞生了。
苏轼自己对此也很是得意,在写给友人鲜于子骏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苏轼填词,一般认为从杭州开始,豪迈之风则是从密州发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八月,苏轼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
熙宁九年暮春,寒食节之后,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望江南》
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中秋,皓月当空、水银泻地,在这团圆的日子,苏轼想起分别七年的苏辙,在不远的济南,却不能前来团聚,大醉之下,更是写出了耳熟能详、流芳千古的中秋第一词《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将它推为中秋词的绝唱:“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打破诗与词的壁垒,是颠覆之作;那《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把诗与词完美融合,是大成之作。
也是在这一年,京城传出消息,苏轼将离开密州,迁任汝州知州。汝州紧邻汴梁,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在密州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灭蝗”“祈雨救旱”“治盗”“救治弃婴”……政绩斐然。
治事之余,他的创作生涯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
苏轼在密州任上只有两年时间,但在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他却在这里创作了诗歌126首,词18首,文59篇,共计203篇,平均每3天即有一篇作品问世。这两年,是他文学创作的转型期、成熟期和辉煌期。
密州,因了苏轼,由“寂寞山城”转身成为“至今东鲁遗风在,十万人家尽读书”的文化古城,在中国文化史上大放异彩。
苏轼在密州创作的诗词中,不乏上乘之作,这四首,集中表达了他对妻子的爱、对兄弟的情、对故土的思、对国家的忠,深刻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赤子之心,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