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黄河灯的由来(沙河上的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黄河灯的由来(沙河上的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黄河灯的由来(沙河上的灯)

全媒体记者 陈金路

东阿县刘集镇位山村自古以来有正月十五撒河灯的习俗,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位山村民撒河灯的习俗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古济水古道)(《山东黄河志》记载)由位山村穿过,黄河改道以后,淳朴勤劳的位山村民由于长期生活在黄河岸边,并在水上从事摆渡运输行业,所以对黄河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视河水中的稀奇动物为神灵。为祈求河神保佑平安,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幸福,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都要在船上摆香案,在黄河里撒彩灯祭奠河神,以表达对河神的敬仰。

在聊城,人们经常提的柳园路向南延伸的聊位路和黄河文化,仅仅是与位山村密切相关的一部分。事实上,东昌湖、通过两大干渠及相关河流引进黄河水滋润的偌大鲁西平原以及在这块土地上成长的一代又一代聊城人,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位山村关联。因为,鲁西平原引入黄河水的接口和黄河闸就在位山村,“南水北调穿黄工程”也在位山村。值得一提的是,160年前在位山村兴起的撒河灯,早已成为一种民俗,世代传承,也成为黄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起源

位山村撒河灯起源于160年前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由原来流向东南苏北,改穿山东境内运河流入大清河,滚滚洪水流向东北,由利津注入渤海,第六次改道奠定了至今中下游黄河的走向。也正是那一次黄河改道,将位山村一分为二,从此位山村与解山村(现属泰安市东平县东鸠店镇)隔河相望。“谢山村的解氏与位山村的解姓是同族,尽管因黄河改道相隔,但在黄河上修了浮桥,两村来往密切。”2月18日,位山撒河灯习俗第九代传承人、位山村党支部书记张家林对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说。

黄河改道,如野马咆哮狂奔的黄河水殃及数百万民众。接下来的几年,尽管不停筑堤固河,但水患时有发生,本来是一个村的位山村和解山村,自制小木船摆渡交往,时常发生翻船、沉船事故。清咸丰十年(1860年)元宵节,位山村人为了求得河神保佑,在船上摆香案,往黄河里撒彩灯,用撒河灯的方式祭祀河神,顺流而下的河灯,寄托着百姓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也表达了对活着的人们一种祝福,这也是撒河灯的起源。

据《东阿县志》《解氏族谱》《山东黄河志》记载,撒河灯习俗源于清咸丰十年,后延续于同治、光绪、民国至新中国成立后。“自古以来,当地人们将黄河水中的蛇、甲鱼、蟾蜍视为水中的神将军,为了祈求逢凶化吉、风调雨顺、来年有好的收成和水上交通安全等,老百姓选择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撒河灯’来祭祀河神。”张家林表示,早期的“撒河灯”,在某种意义上只不过是一种形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1896年至1906年这10年中,位山村民撒河灯祭河神的习俗非常盛行,吸引了四里八乡的人们前来观灯,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制作

用优质秫秸截成段状做成河灯

张家林介绍撒河灯过程时表示,位山撒河灯从每年的正月十三或正月十四开始,连撒三天。事先,船工们把河灯扎好,船只检修完毕,一切准备就绪,等到晚上8时许,船老大带领所有船工在船首三叩河神,供桌上摆放猪、羊、鸡、水果等祭品。祭拜之后,鞭炮齐鸣,撒河灯开始。在锣鼓声中,船工们有条不紊地把五颜六色的河灯点燃一一放入河中。数千只河灯在黄河水的映衬下,顺流而下,好似一条游动的灯龙。岸上成千上万的人们不断喝彩,好一派喜庆壮观的场面。整个撒河灯过程持续两个多小时。

位山村早期河灯的品种主要有九州同乐灯、八仙过海灯、二郎担山灯、二层楼灯、李三娘担水灯、仙人过桥灯等。新中国成立后的河灯的品种主要有鱼跃龙门、夫妻恩爱、三阳开泰、六业兴旺、吉星高照、步步高升等。河灯的颜色主要有草绿色、粉红色、深蓝色、大红色、杏黄色、茄紫色、黑白色等。

河灯制作工具及用料主要有高粱秫秸、竹签、刀子、剪子、彩纸、浆糊或胶水、蜡烛、铁钉等。

教孩子扎河灯

谈及河灯制作工艺,张家林表示,将备用优质秫秸截成40厘米的段状,交叉相扣成十字架,中间插上长约5厘米的铁钉或竹签,用以固定蜡烛,然后在秫秸的四个角上分别插上长约25厘米的竹签支撑,最后把准备好的五颜六色的彩纸用浆糊或胶水粘好,套在四根竹签上,点上蜡烛,放到河里便成一只简单的筒形灯。村民还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做成各种各样的灯。“工艺不算复杂,但没扎过的扎不了,平衡上难掌握。原来,每家每户都会做灯,每到元宵节都去河里去放。扎灯的选料很讲究,只有春天的秫秸才能扎灯,夏天的秫秸没瓤,做出来的河灯不结实。”

随着时代的变迁,河灯的制作在结构形状上不断改进,由粗糙简单到精致多样。灯纸的颜色选择种类更多,更绚丽多彩,使其更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

◎传承

位山村撒河灯习俗世代在传承

小扎灯人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人们无心观灯祭神,撒河灯的习俗曾一度低落,成为了只有部分船工和商人参加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 *** 对黄河堤坝不断加高加固,昔日的危险堤段得到了根治,水上的交通工具也由过去的小木船换成了大帆船,位山渡口的船由10多只增加到了20多只,摆渡运输的危险一步步离人们而去。再后来,位山村购买了机动大铁船,载重量越来越大,由十几吨增加到百余吨。生活富裕了,撒河灯的习俗活动也搞得更加红火了。撒河灯的习俗成了一种平安吉祥的喜庆活动。

尤其是在位山村铺建了特大黄河浮桥后,天堑变通途,每到元宵节“撒河灯”时,来自四面八方观灯的人们成千上万,黄河两岸人山人海,数千只彩灯在礼炮、烟花的伴随下顺水向远方漂流,黄河上空炮声震耳、烟花满天,河面上彩灯辉煌,蔚为壮观。黄河与彩灯融为一体,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非遗位山撒河灯习俗从咸丰十年的第一代传承人解曰铭,到现在的第九代传承人张家林,几乎年年撒河灯。祭祀当天,秧歌队、锣鼓队,跳起来、敲起来,气氛能烘托一整天。下午5点钟进行祭河神仪式,晚上7点进行焰火晚会后,开始在黄河边和黄河浮桥上撒河灯,每次撒1000余只河灯。张家林说,因为疫情的原因,2020年元宵节没搞“撒河灯、祭河神”仪式。

张家林认为,撒河灯具有地域性、宗教性、娱乐性、综合性特点,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包含了很多艺术技巧,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位山村的一些中小学生也学会了扎河灯,撒河灯的习俗将会绵延传承下去。

更多黄河灯的由来(沙河上的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