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们暂时把这个问题中的“原声”界定为“在本地上映时用的语言”。 这个问题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的,我来给大家简单捋一捋: 太长不看版:在香港电影的“黄金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电影确实是粤语片占统治地位,绝大多数电影都是粤语原声,但纵观香港电影发展史,国语片也曾占有重要地位。 简述版: 简单说来,上世界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出产的以粤语片为多,但国语片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从60年代后期开始,情况开始扭转,国语片超过粤语片成为香港电影的主流。 国语片超过粤语片,主要与一个公司和一个导演有关,这个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邵氏电影,导演则是现在可能不算知名但七十年代基本上主导了香港电影格局的大导演李翰祥。 60年代,李翰祥受到中国大陆摄制的黄梅戏曲电影《天仙配》启发,推出了一系列黄梅调电影,在香港大受欢迎。70年代初,李翰祥导演的《江山美人》大放异彩,这部戏情节大气,布景精美,相比之下,粤语片大多为低成本的生活片,比起来可谓相形见绌,后来李翰祥又推出一系列古装片,让古装片成为当时香港电影绝对主流,而这些电影基本上都是国语原声。 国语片的热潮还带动了新派武侠片在香港的流行,包括改编自金庸、梁羽、古龙的武侠作品,比如胡鹏导演的《射雕英雄传》、胡金铨的《龙门客栈》、张彻的《独臂刀》等等,狄龙、姜大卫、王羽这些武打明星也红极一时,更直接推动了李小龙的横空出世。这些片子也基本上是国语片,比如我不久前刚刚看了一部成龙早期动作片《广东小老虎》(1971年的),这片子压根儿就没有粤语配音版。 随着国语片从1970年迅速发展,加上粤语片青黄不接,于1970-1971年间,国语片的产量多达116部,而粤语片只有22部。1971-1972年间,国语片数量依然上升,反观粤语片却只剩一部。之后的数年,国语片一直领导着香港电影市场,最卖座的电影几乎都是国语片。 但当时香港电影市场基本还局限于本土,国语片毕竟有离市民生活太远的劣势。在这种形势下,粤语片又开始慢慢抢夺市场。粤语片重新成为主流,《七十二家房客》算是一个先声,这部片子在1973年成为票房冠军。而让粤语片重新占领市场,则要归功于“许氏四杰”中的许冠文,他和兄弟许冠杰、许冠英联手推出的喜剧电影,连夺五年的票房冠军。 顺便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对许冠文不是很了解,其实许冠文可以说是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粤语片的振兴,更开创了市井无厘头喜剧的门派,在香港电影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周星驰后来能成为喜剧之王,毫不夸张地说,就是站在许冠文这位巨人的肩膀上。(许氏喜剧拍得也不少,重点推荐:《半斤八两》《天才与 *** 》《摩登保镖》《新半斤八两》《鸡同鸭讲》,这些片子虽然年代久远,但就算现在看也很搞笑。) 从此,粤语片凭借着接地气的优势,一跃超过了国语片,接着香港电影进入了八十年代的黄金期,粤语片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香港电影的主流。当然为了开拓更大的市场,几乎所有的香港电影都会推出国语配音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