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朋友们,元旦快乐!撕下了日历的最后一页,我们又一起走过了一年。在新年与旧年的交界之处,在这个寒冬中休养生息的大日子里,我们盘点2021一年的收获与遗憾,收拾好行装再出发,用心追求来年的幸福,全新的2022年,祝愿大家怀抱希望,生机勃勃!
元旦:迎接新年第一缕阳光✦
元旦来了,大家互相都在问候“元旦快乐”“新年快乐”。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是“正月初一”,随着近代改革将每年阳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过这个阳历新年,我们就先从汉字来了解一下元旦这个举世欢庆的节日。
“元”字远在商代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了。《说文解字》解释是“元,始也”,表示开始的意思,放在这里是指一年的起始。至于“旦”字。有的学者认为新石器晚期出土的龙山文化黑陶,表面刻画的纹理中,出现了最早的“旦”字。
“旦”字的演变:大汶口遗址符号、甲骨文、金文、小篆
这个“旦”字是一幅很复杂的画,能分出三个层次来,一点都不像现在的简体字。据文字学家于省吾先生考证,这是早晨的太阳从山峰上升起来的形象。上面这个圆形的部分是太阳,中间这一块是云彩,云气托着初升的太阳。最下边是连绵起伏的山峰。山峰上有云气,云气上出太阳。
到了甲骨文时期,就简化多了。上面还是日,下面表示大地,云气消失了,表示从地平线上,太阳冉冉升起。《说文解字》说:“旦,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也就是说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来,乍隐乍现的那个时分,叫作“旦”。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在海上看日出的经验,一轮小小的红日从海上升起,越来越明亮、越来越鲜艳,最后那个红红的、圆圆的太阳似乎是往上一跳,“嘣”一下跃出了海平面。
在太阳将跳未跳,还没离开海平面的那一瞬间,大概就是“旦”。而它那一跳,表示一天开始了。所以“旦”在时间上表示夜的结束,昼的开始。“元”与“旦”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大日子,是新年的第一个早晨,一切希望生发的开始。
生生不息:中国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
前几天,今日头条发布了2021年度搜索报告。其中“生”字全年搜索量达16.9亿次。纵观这一年,我们会发现很多热点事件与“生”字有关:“病毒”“疫苗”关乎生命安危、“双减”政策、“三胎”政策事关下一代的生活,“航天”“奥运”“乡村振兴”展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进步,“元宇宙”肆意畅想未来生活的新样态。
其实“生”的观念早就融入到中国文化的血脉中,《易经·象传》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系辞》提出“生生之谓易”。生生不息是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不是简单的周而复始,而是不断地由弱渐强、由简单到复杂、由抽象到丰富。
中国人的传统便延续着勤奋自主、生生不息的基因,这在语言中也可窥见一斑,比如我们管工作叫“干活”,管经营叫“做生意”。中国人早就意识到只有自主进取,才能有生意与生路。人生代代无穷已,每一代人都有如大江大河波涛汹涌,奔腾不息。
新年新气象,一切从“心”出发✦
中国人讲“心生万物”,心要是在,状态就在。有很多禅宗的故事,都是关于修心养心的。有一个小和尚问他的师父:“总有人说心大心小,您说人的身量差不多,寿命其实也相差不是很大,那心到底有多大的差别?多大叫心大?多小叫心小呢?”
师父就跟他说:“你现在闭上眼睛,用你的心给我造一座城池。”小和尚就闭上眼睛,描绘城外有高高的墙,有深深的护城河,进了城以后通衢大道、房屋树木。再看小的地方,有桥有路有花有草……他说啊说啊,描述了很久,一座非常大的生机盎然的城池!小和尚恋恋不舍地睁开眼睛,一切归于幻象了。
师父又跟他说:“你再闭上眼睛,用你的心给我造一根最细的毫毛。”这个小和尚又闭上眼睛想啊想啊,细到颤颤巍巍、若隐若现的一根小毫毛,他也造好了。再睁眼的时候,师父就问他:“刚才你给我洋洋洒洒说了那么大一座城池,都是你自己的心造出来的吗?”徒弟说:“当然了。你看也没有人提醒我,就是我自己想出来的啊。”
师父说:“那你刚才造了那么细一根毫毛,你在造它的时候用的是全部的心吗?”徒弟说:“当然了,我全神贯注造这一根毫毛的时候,也分不出心来想别的。”
随即这个小和尚自己就明白了,所谓心大心小,其实是看人的关注点在哪里。如果在很大的事情上,心就辽阔了;如果计较很小的事情,有时候一根毫毛,可能就是你生活里的绊脚索。所谓心生万物,就是这个道理。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其实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一切希望与生机都从一颗心开始。
与过去相比,人们越来越重视“阳历年”,人们赋予其仪式感,新生感,这个崭新的年头,不再仅仅意味着假期、团圆饭,它给了人们告别过去一年沉重的是是非非的机会,用心去追求尚未来到却充满希望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