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刘三姐》为什么能红遍东南亚?,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刘三姐》为什么能红遍东南亚?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1961年版《刘三姐》

谈起刘三姐,最深入人心的,就是1961年版《刘三姐》上黄婉秋扮演的形象。确实,这部电影堪称经典,1961年版《刘三姐》在那个年代有很多传奇故事。首先内地广受欢迎,1963年百花奖授予《刘三姐》最佳音乐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美术奖、最佳配角奖等。后来电影在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也引起轰动。

《刘三姐》票房收入很高,最奇特的是,几次重播比首播时还高,人潮就像连绵不绝的大浪。《刘三姐》在香港第三次公映达到了400万港币,创当年第一季度全港影片卖座最高纪录。在新加坡,《刘三姐》上演周期不是多少天,而是惊人的七个月。这部电影在票房以及文化方面的成功,至今仍然值得研究。

那么,这部电影到底好在哪里?这关系到影视文化行业如何续写传奇,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作品,所以应该要多加研究。实际上,除了主角黄婉秋朴实自然表演,这还是一部全方位都很优秀的电影。

故事与音乐

首先看故事与音乐,故事情节是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改编而成,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故事情节大家都知道,这里就不多说了。剧组有个强大的音乐组合,就是雷振邦与乔羽。虽然曲调大多取材于广西民歌,不过广西民歌很多,根据场景如何选择、哪首好听?如何编曲、如何谱词......这些都非常关键。后来电视电影也拍了很多部《刘三姐》,也采用广西民歌,为什么效果远远没有61年版《刘三姐》好?其中音乐选择与编排不佳是很重要的原因。音乐电影最根本的还是音乐。

雷振邦

雷振邦是非常有才华的作曲家,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代表作多达一百余首,我们熟知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歌曲,就是雷振邦代表作。在刘三姐这部电影中,雷振邦利用广西特有的民族曲调,经过自己艰苦的提炼加工,提炼出一首首旋律优美的民歌,每一首音乐风格都与相应场景完全吻合,非常出彩。这当然是老一辈音乐家的专业之处。词作家乔羽精心制作富有诗情画意、深刻哲理的歌词,至今唱起来还是那么精彩动人。风吹云动天不动,水推船移岸不移。刀切莲藕丝不断,斧砍江水水不移,多么美丽场景,多么坚定的誓言。另外很多歌词例如:虎死虎骨在深山,龙死龙鳞在深潭,砍柴过岭又过坡,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呀尾摆摆,展翅飞过虎狼窝。很有山野味道。

音乐是这部电影的灵魂,美妙动听又生动形象的歌曲是这部电影广受欢迎的基础。其中有民间艺人的锤炼创作,也有音乐专家的提炼升华。

61年版《刘三姐》在音乐方面有没有遗憾?其实还是有遗憾的,那就是没有收录《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歌。1959年1月,柳州《刘三姐》创编组以柳州山歌石榴青曲调为基础编写了主题歌,主旋律就是《山歌好比春江水》。就是说,拍电影的时候,这首歌已经有了,而曲调来自民间,更是存在了很多年。这首歌旋律奔放曲调优美,没有进入电影《刘三姐》确实是比较遗憾的事情。《山歌好比春江水》后来成了广西歌舞剧《刘三姐》的主题曲。

主角与演唱

黄婉秋扮演刘三姐

很多人都说:黄婉秋演的真好。她当时来自桂剧团,广西桂林人,那时只有17岁,本身也很单纯,有一种质朴清新气质,非常符合民间刘三姐形象。她一出现: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饭哪,只有山歌敬亲人,敬亲人! 那段多么感动人心。后来,我看了对她的多段采访,感觉她本质上就是个简单的人,从小喜欢唱歌表演,13岁自己跑到剧团报名。后来虽然在文革中历经磨难,依然不改初心。她最怀念的,就是拍摄电影时的单纯环境,虽然物质简陋,人人都努力拍好。实际上,刘三姐爱恨分明形象,也只有单纯的人才能演好演活。

傅锦华

剧组开始是准备让傅锦华来扮演刘三姐的,傅锦华确实实力强劲,唱得好,当时已经小有名气。后来文化部戏艺术局局长田汉看了几人试演片段后,觉得从相貌上来说,黄婉秋更符合刘三姐形象。从艺术角度,从推广刘三姐的角度,田汉的判断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他有戏剧家独到眼光,后来影视市场的强烈反响也证实了这点。

《刘三姐》唱段主要由傅锦华与李敏玲配音。当然并不是黄婉秋不会唱。实际上在拍电影之前,黄婉秋已经在剧团演了大半年刘三姐了。观众可以注意一下,电影中刘三姐唱歌嘴形与配音几乎是完全吻合,天衣无缝,证明黄婉秋当然会唱,而且曲调把握很好。后来采访黄婉秋时,她已经70多岁了,依然歌声嘹亮。

《刘三姐》上的多数歌曲是傅锦华演唱的,她唱得确实有特点,咬字有广西口音,清脆明亮,甜美婉转,带有山野味道。这是无法模仿的声音,无法通过专业培训达到这种效果,她的歌声来自血脉,来自心灵。那时有人认为,傅锦华的声音没有太多的修饰,太野了。雷振邦不以为然,他说,刘三姐的歌经常是在山头田间唱的,傅锦华的野味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如果要是用我的乐团她们还不敢喊呢。今天来看,雷振邦老先生对音乐理解确实很到位。

傅锦华在回忆这段时光时说:导演觉得我不够漂亮,而且不像典型的壮族人,壮族人的脸比较短比较圆,而我却是长脸,所以就让黄婉秋当了主演,而让我配唱。不过傅锦华依然无怨无悔,极其认真配唱,体现出优良职业素养,她对《刘三姐》歌声塑造是非常成功的,与黄婉秋的表演可以说是珠联璧合,共同打造了《刘三姐》立体形象。

张文君扮演舟妹

电影配角舟妹清纯可爱,是由张文君扮演,李敏玲配唱的。张文君与李敏玲两人,也是一个演得好,一个唱得好。张文君是彩调剧团的,甜美可爱,李敏玲是歌舞剧团的,嗓音甜嫩。两人合在一起相得益彰。

电影中刘三姐恋人是阿牛哥,扮演者是刘世龙,拍过这部电影之后,1964年他在《英雄儿女》中饰演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王成。

反面角色

莫怀仁

莫怀仁来历已经很难考证。据说原型来自莫猛,第十二代土司,字怀仁,在位时间14年。不过他生于明末,而刘三姐是唐代人物,这不是关公斗秦琼吗?所以只能理解莫怀仁是地主阶级的一个代表人物。

莫怀仁扮演者是夏宗学,表演出色,专业科班,1951年毕业于上海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夏宗学是因为家庭成份不好,58年被流放到广西,进入广西话剧团。1979年落实政策,重返上海。

罗秀才

电影中还有个罗秀才,船中载着一大堆歌书而来,说话有点结巴,看上去非常可笑。但是千万不要小瞧这个人,他的原型是大名鼎鼎的罗隐秀才,要知道,船上的歌书都是他写的!他是刘三姐重量级对手。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写过一篇文章《被刘三姐戏弄的罗隐秀才》,其中说道:这出戏来源是罗隐秀才造歌本系列客家民间传说。电影中罗秀才原型,正是大名鼎鼎的唐代诗人罗隐。罗隐是唐朝文学家,历史上真实人物,才华横溢,十上不第,民间呼为罗隐秀才罗秀才。罗隐秀才科场失意之后,闷居家中,写了许多山歌,一本一本地堆满了三间大屋。

罗隐秀才的传说是中国最著名的系列传说,其在民间文学中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鲁班、刘伯温、徐文长的传说。在江西、广东等客家地区,罗隐秀才被奉为山歌祖师。在广东的梅县、韶关一带,广泛流传着罗隐秀才与刘三妹(刘三姐)斗山歌的传说。

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

罗隐秀才确实才华横溢,歌曲众多。他后来船载歌本去挑战刘三姐,结果是歌祖遇上歌仙,刘三姐无招胜有招,一曲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水载来,让罗秀才看到更高境界,瞠目结舌之余,自然是甘拜下风了。

群众演员

优秀影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群众演员很出色。群众演员虽然不像主要演员那样光彩夺目,但是他们对气氛烘托无比重要。很多影视忽视群众演员,结果观众情绪难以投入,观影效果较差。电影《刘三姐》上群众演员来自桂剧、彩调、歌舞、文场、文工各家剧团,本身有表演功底,无论是表情还是合声方面都配合到位。好花还需绿叶衬,他们确实是一片翠绿海洋,完美映衬出主角花朵的娇艳。

民族特色

桂林山水

电影在广西取景,漓江山水,清秀挺拔,桂林山水甲天下,自然是很有特色,真山真水,这方面无需多说。

刘三姐着装

另外一方面体现在纯朴自然表演风格上。现在一说起民族特色,很多人就拼命朝美这方面打扮,实际上,纯朴自然就是特色。虽然刘三姐的故事改编自传说,但是具体到人物性格是非常真实的。我们知道,民间确实有刘三姐这种性格的女子,喜爱唱歌,不畏权贵,心地良善,性格坚韧,又斗嘴厉害。这样的女孩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真实的一面。这种自然性格,容易获得观众认同。影片人物形象打扮当然要漂亮一些,不过如果太华贵就假了,是不足取的。电影《刘三姐》这方面控制有度,刘三姐服装有绣花等民族特色,但是都是布衣,算不上华丽。

世上哪有树缠藤

从演唱方面来说,也体现了民族特色。歌曲演唱都有当地口音。《世上哪有树缠藤》这首歌曲,用广西本地口音唱出来很有味道,也非常能打动人心。后来大型商演,却请著名港台歌手来唱,完全失去了风味。一方水土一方人,民歌有区域性,山歌更是有山野味,往往只有当地优秀歌手才能唱出特有感觉,因为特色所以能普遍被民众所认同。还有《上河涨水水推沙》这首也有桂柳本地口音,其发音有种难以言喻的美感,唱出来非常唯美。

采茶歌

我们想像中的《采茶歌》,很可能是旋律悠扬,青山绿水之间旋律飘荡,当然是很抒情。然而,民歌《采茶歌》却并非如此,电影中《采茶歌》活泼灵动,短促有力,跳跃感强。原因是:采茶动作细微频次很高,民歌是劳动人民创造的,肯定与场景本身相吻合。电影中《采茶歌》与姑娘们采茶动作配合,不但歌曲动听,整体看起来也非常让人信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真正体现民族特色,应该从场景、性格、唱作、打扮等等方面做到纯朴、自然。不能为了追求唯美不顾真实性,应该扎根本土,这就是电影《刘三姐》带给我们的启示。当然,这部电影虽然优秀,也并非完美无瑕。例如受时代影响,阶级斗争主题过于明显了,还是应该将重点放在追求自由平等之上,这样作品更有生命力。

刘三姐传说

简单说一下刘三姐传说,刘三姐历史上确有记录,记载中她叫刘三妹。最早开始记载是一本南宋地理书籍《舆地纪胜》卷九十八,三妹山:刘三妹,春州人,坐于岩石之上,因名。民间传说刘三姐为壮族人,有歌仙之称。生于唐代,从小聪慧过人,能歌善唱。 据广西县志记载:刘三姐原来出生在天河县下里的蓝靛村(今罗城下里乡蓝靛村),那里还有她故居的遗址。不过除了广西,其他省份例如广东、湖南、云南、贵州等地都有刘三姐传说,说法不一,难以考证。从现代来说,200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宜州区申报的刘三姐歌谣,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将宜州区作为刘三姐故乡。

无论如何,我相信刘三姐(刘三妹)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她一定是如同百灵鸟般热爱唱歌的女子,并且很有音乐天赋。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她是秀丽山水凝聚而成的精灵,是热爱生活热爱自由蔑视权贵追求平等的代表形象。《肖申克的救赎》上有句经典台词:有一种鸟儿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而《刘三姐》就是这种自由自在的鸟儿,她飞翔在山水之间,穿过狂风暴雨,不惧电闪雷鸣,她一定要在蓝天下自由歌唱。

影视链接

最后附上电影链接,以飨读者。《刘三姐》不仅是难以磨灭的记忆,也是永世传唱的经典。

1961年《刘三姐》彩色高清修复完整版

更多《刘三姐》为什么能红遍东南亚?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