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644年,清朝顺治元年(大顺国永昌元年)满洲贵族的军队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地带领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击败李自成、攻占京师(今北京)开始了长达268年的统治。入关后,清军相继在沿海省份建立外海水师,其中广东、福建设有专职水师提督,江苏设有江南水陆提督,水师力量以此三省最为强盛。
为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防范外国侵略,1861年奕䜣、曾国藩等人听从总税务司赫德的建议,从英国购回兵船,准备训练后驶进长江攻打太平军。后因“阿思本事件”风波,将所购兵船退回英国散卖,建立近代化海军计划搁浅。
沉寂十余年后,1874年因为日军兵船闯进厦门港,又在琅登陆,时时觊觎台湾。而李鸿章、沈葆桢竟被日本海军的两艘铁甲船吓倒,用赔偿白银五十万两的代价换取日本撤军。在如此奇耻大辱的情况下,清朝筹建海军一事再次提上了议程。
1875年5月,清朝鉴于南北洋比较宽阔,采取分段的形式,派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沈葆桢督办南洋海防。沈葆桢建议用十年的时间建成北洋、南洋、粤洋三大海军,分辖直隶山东、苏浙、闽粤的海防,但三洋海军并没有统一的组织指挥机构,海军建设推进缓慢。
再经十年惨淡经营,光绪和慈禧在1885年10月24日批准设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终于,中国近代化的海防力量由中央 *** 直接运筹。
此时,福建海军和广东水师并没有组成统一的粤洋海军,实际上还是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洋海军。
总理海军事务衙门成立后,面对窘境统筹全局,决定尽全国之物力财力优先发展北洋海军,目的在于首先加强近畿防务,保证统治中心的安全与稳定,同时为逐步发展海军摸索经验,树立榜样。每年拨出的400万两海防经费,集中财力优先保证北洋购置、制造军舰,修筑炮台、军港等需要。同时极力筹措款项,每年从各海关洋药税厘收入项下拨库平银100万两、支持李鸿章向沿江沿海督抚筹银260万两存津生息等,以供北洋海军需要,优先保证北洋发展。
此外,还不惜财力从德国定制当时最先进的大型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及巡洋舰“济远号”,从英、德订购“致远”、“靖远”、“来远”、“经远”号巡洋舰及鱼雷艇等新式船舰..........短短三年时间,北洋海军已拥有战舰25艘,形成具有铁甲舰、巡洋舰、炮艇、鱼雷艇等相互配合的海上快速攻击力量,改变以往只可驻守海口的被动局面,以铁甲雄姿驰骋大洋,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八。
但在贫穷、落后的晚清,创建前无古人的近代海军,仍然面临经济低下、经费奇缺、科技落后、人才缺乏、工业薄弱、设备不足等诸多困难。它们严重困扰、阻碍乃至扼杀着新式海军的诞生,致使南洋、福建、广东三个海军迟迟难以脱离旧式师船的巢臼。
南洋海军,是以江苏地区的江南水师、长江水师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南洋海军,无论在体制上、章程上、舰船的管理与使用上,都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海军舰队,与北洋海军难以相提并论。
福建海军和广东水师是在原有基础上,各自发展起来的。
旧式福建水师创设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它和广东水师一直构成清朝外海水师的主力。康熙十七年(1678年)在厦门设立提督署。主要作战舰只有赶缯船、双篷艍船、平底哨船等十种,全盛期达百余艘。自 *** 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蒸汽军舰驶入中国,福建海军凭靠福州船政局近水楼台,建立起家,只有少数兵船购自英、法、美。到1874年,开始筹办海防时,已经拥有炮船等14艘,并开办了海军学堂,培养了如严复和海军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许多优秀人才。这支海军由福建船政大臣统辖,只是名义属南洋大臣领导。
广东水师的历史更悠久。早在1840年 *** 战争时期,林则徐在广东就购买火轮武装水师,抵抗英军的侵略。1867年,两广总督瑞麟从英国购安澜等炮船6艘,充实广东水师。到1884年,广东水师已拥有军舰12艘。1887年,也设黄埔水师讲堂(后改名水师学堂)。这支海军归两广总督节制,与福建海军不相属。
此时的四支海军互不隶属,各自为战。李鸿章借助自己的权势力量,把北洋海军扩充为北洋舰队,使之成为淮系集团的重要力量。
北洋、南洋、福建、广东四洋海军,北洋占尽先机,地处京师门户,又有朝廷先创设北洋水师一军的支持。每年南北洋海防经费400万两之多,前三年尽为北洋支销,以后分割也是北洋为多。另外,还有海防捐输、海军巨款协济筹款。有了足够的经费,可以置备战舰军器,编制足额,进行正常训练。因此在四洋海军中,北洋海军最强。后来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修建颐和园,北洋海军发展受限。
南洋虽然可以从南北洋海防经费中分割经费,但往往比北洋分得少,江海关二成洋税拨款数量有限,另外无其他筹集经费的渠道。因此,南洋海军实力远不如北洋,位居第二。
福建海军经费虽有制船经费与养船经费,但制船经费一年只有区区的60万两。同治十三年九月以后还经常欠解,养船经费无定数,更无保障。此外还要负责制船、船政学堂、绘事院、毕业生出洋留学等,人员多,开销大。福建海军因经费奇绌,多次裁员减薪,军力在四洋中位居第三。
广东海军经费无朝廷拨款,本省也无专款,主要靠捐输,经费最少,军力最差,在四洋海军中居于末位。
1884年中法战争马江战役,由于李鸿章、张佩纶的妥协求和方针,不作抵抗准备,造成福建海军的严重损失,从此一蹶不振。
1885年中法战争,南洋海军派五舰赴台支援,在海上与遇法舰九艘,三舰退避入港,二舰进入石浦湾自沉,之后南洋海军一度长期停止建购新舰。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因为李鸿章的“避战保舰”的投降战略,使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
1909年宣统元年,广东海军与北洋海军、 福建海军 、 南洋海军一起编为远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广东水师作为一支独立编制的存在宣告终结。
无论是北洋、南洋、福建、广东的海军,在实战中都没有起到抵御外国侵略的作用,总结原因,还是清朝没有在海军建设中倾注全力,对近代海军这一具有高度机动性的战略打击、威慑和防御力量认识不充分,依然宥于旧式水师划疆而守,分地设防,仅仅指望分战区而逐步完成装备更新,将旧式水师变为新式海军,无异于痴人说梦。特别是在湘淮两系控制地方军权的情况下,创建海军变成了湘系、淮系集团拥兵自重,相互争斗扩张势力的工具,成为地方势力的附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