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定义
我所讨论的“知”,是指符号逻辑的总称。人的思考是知,分别好坏的文字之名也是知,当然,书本也是知,文化也是。知是表达结构与相对关系的信息系统。
《道德经》是知,不是道。
动物也有信号系统,但这种抽象信息转换很少。解剖学也表明,大脑皮层的复杂神经网络,动物并不具备。
二、为何会进化出“知”?
因为活不下去了,基因的突变没跟上环境的恶化。符号系统能透视人与环境的结构,并指导优化人与人的协同。知这个“镜像系统”,可修改,可传承,其进化速度完美匹配了环境的恶化速度。知是基因的基因。
三、知的缺点是什么?
知是问题的产物,是视角是限于已发生的问题。有些知是闲着没事发展出来的,其发扬光大肯定伴随问题的出现的。
可见,知是可玩可用的。
在个人而言,你的认知是综合了接收的信息,和你过往处理问题的情境体检而产生。当然,你的逻辑思考也在内,但逻辑是不真实的,是次生品,不作展开。信息源于感官,有直感官,有直感官下接收的符号虚拟信息。这些都汇总在神经元系统,以符号的形式涌现。
于是,知将变成你获得新知的最大障碍!
四、怎么克服“知”的不足?
最佳答案是:知不知。
你的脑子塞满了知,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你后面接收的信息,都是用现有的知为框架筛选出来的。什么叫筛选?求同排异。
另一方面是:脑容量有限,脑力有限,要腾出空间才能接收新的信息。怎么腾空另讲。
有没有像“空杯”讲法?
看看老子的方法: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
你保持无知、无欲、无为的状态时,知就会自动跑进你的脑子。很像婴儿饱餐一顿后,在好奇地观察这个世界。
五、什么是真知,什么是假知?
知是因为生存需要产生的,当然就是为生存服务的。
真知是能给持续生存带来好处的知。
如果是“百无一用是书生”,暂且当作假知。
这样区分,太过现实,也会误杀一批。很多知识,是创作者死后很多年才得以使用的。
知本身有种特性,追求自洽。能让人得到自我安慰,或者死得明白,算不算真知呢?
所以,我没法判断。看来守着“不知”最好。少些控制,少点判断。
六、知的本质是什么?
知是能量,能量依赖“通道”。世界上的所有的有形结构,都是能量与通道的组合。当然,通道也是能量,惰性的能量,知也包括了通道。
能量是有,通道是无。
知是为“结构的解构与建构”提供判断选择的依据或向导。
七、怎么去掉知?
老子讲,绝圣弃智,民利百倍。把“圣”理解成人的主宰感,把民理解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那这句话就是说:把知智去掉,你会过得更轻松,每一个细胞都会欢叫。
损坏一个对象,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为:用一个更厉害强大的克制他。
另一种方式是:观。
你能够打压思考的,只能是思考,要么是做内心斗争,要么是转移到另一个思考上面,即转移注意力。
观,是一种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下篇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