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赵县各村村名的由来4(河北赵县的由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赵县各村村名的由来4(河北赵县的由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赵县各村村名的由来4(河北赵县的由来)

李姓是当今世界的第一大姓,总人数已超过一个亿。李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姓氏之一。它的人文初祖亦为黄帝轩辕,司法鼻祖皋陶(gāo yáo)则为其血缘始祖,商末周初的李利贞为其得姓始祖。老子李耳为见之正史的第一位李姓人,因此被称之为李姓的“正史始祖”。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为组成李姓的两大系源。战国时期,李耳的四世孙李兑曾任赵国国相而居赵,《北史》与《新唐书》记载:李兑的六世孙李崇、李玑兄弟始分陇西、赵郡二房,李崇任陇西郡守,其后世定居陇西,李崇即为陇西李氏始祖;李玑和他的儿子李牧定居赵郡,则被尊之为赵郡李氏的始祖。

赵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郡治在今河北省赵县。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的《北史·三三》载:“案(按)赵郡李氏,出自赵将武安君牧。当楚、汉之际,广武君左车则其先也。”广武君李左车叶落归根葬赵郡平棘县西,他生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老大李常一系一直居赵郡,为父守墓;老三李遐,其孙李秉,字世范,时任颍川太守。颍川在今河南许昌市一带,出于任职之便,李秉便把家搬到了颍川,从而,使河南有了赵郡李氏的族人。

西晋惠帝年间,李牧十九世孙李楷“避赵王伦之难”,“家于平棘南”。“自(李)楷徙居平棘南,通号‘平棘李氏’。”李楷生有五子:李辑、李晃、李芬、李劲、李睿。兄弟分房而居,从而形成了南、东、西三祖房。李辑与弟李晃居巷南,共称南祖;李芬与弟李劲居巷西,共称西祖;李睿居巷東,而称之为东祖。平棘李氏的南、东、西三祖房,人才济济,丁壮族显,而成为赵郡李氏的主干,因此最初的赵郡李氏即指“晋赵郡李楷”的平棘李氏,后来才形成广义的赵郡李氏。

自李牧定居赵郡之后,随着家族的发展壮大,其族人不断外迁另立门户,而首先迁出的则为李牧的弟弟李齐。汉景帝时期,李齐为西汉的封国中山国的国相,遂迁居于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李齐的十三世孙李宝,曾任后汉玄菟(今朝鲜咸镜南道、咸镜北道以及中国辽宁、吉林省西部一带,郡治在咸镜南道境内)都尉,又把家迁徙到襄平(今辽宁辽阳市),于是就形成了赵郡李氏的辽东房。李牧的十一世孙李就,为后汉会稽太守,封高阳侯,遂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昌、河南信阳一带),他的后人即被称之为江夏房。李牧的十四世孙李颉,任后汉博士,始居汉中南郑,为赵郡李氏汉中房始祖。赵郡李氏南、东、西、辽东、汉中和江夏六大房系子孙自强不息,竞相发展,迨至北魏入主中原,仕魏以显,钟鸣鼎食,满门簪缨,终成望族。《资治通鉴》载:“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故世之言高华者,以五姓为首。”胡三省注云:“卢、崔、郑、王并赵李为五姓。”《新唐书·高俭传》载:“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凡七姓十家……后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李)宝等为冠”,七姓十家成为当时的顶级名门望族。赵郡李氏家族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帝王将相、皇后王妃比比皆是,文人雅士、猛士良将灿若繁星,粗略统计,这个家族先后诞生了43位宰相、两代皇后、11位王妃、200余名进士以及越南李朝9代皇帝。

南祖房李辑,子孙甚微。其弟李晃有子名李义,为燕司空长史。李义有子李吉,为东宫舍人。李吉之子李聪,官至尚书郎。李聪生有二子:李真、李融。老大李真官至中书侍郎,其孙李义深“学涉经史,有当世才用”。李义深弟李同轨,“学综诸经,多所治诵,兼读释氏,又好医术”。李同轨弟李幼廉“以其蒙幼而廉,故以名焉”。李义深族弟李神威,幼有风才,传其家业,粗通义训,又好音乐。族人李翥,弱冠以文章知名,待诏文林馆。李义深子李騊駼有才辩。李騊駼子李政藻,明敏有才干。其孙李游道,在武后时拜为宰相。騊駼五世孙李阳冰,精于小篆,圆淳瘦劲,被誉为李斯之后第一人,号称“笔虎”。有唐一代,南祖房名相满门,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绅、李元素,世代荣显。李阳冰的后人明代李棠,清正廉明,离任时寸草不取。

西祖房李劲,字少黄,为晋朝治书侍御史。他生有二子:李盛、李隆。老大李盛官拜中书侍郎,曾孙李诜,与东祖房李灵等天下才俊一起被征召为中书博士。李盛的八世孙李怀远,好学善属文,在武后时任宰相;李盛九世孙李乂,和兄弟尚一、尚贞合著《花萼集》传世。李劲的第二子李隆为阜城令,其十一世孙李巽,聪明好学,善于理财,曾任盐铁使。李隆十世孙李栖筠,好读书,知识广博,天下士人都很推重,李栖筠子李吉甫与孙李德裕都是唐代名宰相,父子宰相为西祖房增辉添彩。后唐宰相李愚简朴清贫。李德裕之子李浑后人李崧五代时也官至宰相,其后裔李公蕴于公元1009年建立越南李氏王朝,历经九代君主,共216年。李崧族侄李昉为宋初宰相,曾主持编纂宋代三大类书《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宋代宰相李迪刚正亮直,明代救时宰相李贤韬光养晦,为著名民族英雄于谦 *** 昭雪。

东祖房人丁兴旺,最为昌盛。东祖李睿,字幼黄,为高平太守,封江陵宁公。其子李勖,为顿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颐,为高阳太守,封武安公。李颐有四子:李勰、李系、李奉、李曾。李勰恬静好学,有声赵魏间,其子李灵为天下名儒,太武帝征天下才俊,李灵与族叔李诜、族弟李熙、博陵崔绰、范阳卢玄、渤海高允等俱被征召,拜为中书博士,以学优选授皇帝经。李灵的曾孙李瑾淳谨好学,李瑾从弟李元忠为北齐的奠基人之一,李元忠子李搔聪敏有才艺。李灵另一曾孙李浑,修撰《麟趾格》,博通国典朝章。其子李湛,涉猎文史有家风。李浑弟李绘为中书侍郎,仪貌端伟,神情朗隽。素长笔札,风采卓然。李绘弟李纬少聪慧有才学。当时北齐都城邺下为之语曰:“学则浑、绘、纬,口则绘、纬、浑。”四人均出任过聘梁使,时人称为“四使之门”。李灵侄孙李宣茂,为中书博士。宣茂玄孙李德饶,少聪敏好学,事亲以孝闻。宣茂曾孙李公绪性聪敏,博通经传,雅好著书。弟李概少好学,编修国史。李公绪孙李守素,唐初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尤工谱学,人称为“肉谱”。李灵六世孙李知本涉经术,事亲笃孝,兄弟和顺。李勰弟李系,其子李顺博涉经史,有才策,知名于世,拜中书博士,历任北魏侍中、镇西大将军、太尉公、高平王、谥曰宣王。李顺长子李敷性谦恭有文才,迁散骑常侍、南部尚书、中书监,领内外秘书,袭爵高平公,朝政大事无不参议。李敷弟李式学业知名,李式弟李弈美容貌有才艺,李敷兄弟敦崇孝义,为北州所称美。李式子李宪,清粹善风仪,好学有器度。李宪子李希宗,仪貌雅丽,涉猎书传,以人望兼美而深见礼遇,其女李祖娥为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希宗的弟弟李希仁,有学识。李希仁弟李骞,博涉经史,文藻富赡。李骞弟李希礼,修起居注,定礼律。希礼子李孝贞少好学,能属文,北齐时与安平李德林、范阳卢思道、河东薛道衡皆以辞藻著闻,历北周至隋,咸见推重。孝贞六世孙李端,驰名都下,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其叔李嘉祐诗风丽婉,有齐梁风。李端子李虞仲也善作诗。孝贞弟李孝基,亦有才学,风词甚美。弟李孝威,有学识,修起居注。孝威四世孙李华,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李华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之先河。族子李翰文章精密。族子李观文章与韩愈不相上下,同为龙虎榜同年进士。李系八世孙李峤、十世孙李绛,都是唐朝名宰相。李系弟李曾任赵郡太守,以善治著称。李曾子李孝伯博综群言,美风仪,为北魏宣城公,时称“有一孝伯足理天下”。孝伯兄李祥学传家业,位中书博士。李祥子李安世幼而聪悟,美容貌,首倡均田之制。李安世子李玚颇有文才。李玚弟李谧少好学,博通诸经,周览百氏。李謐弟李郁博通经史。李谧(郁)子李士谦博览群籍,扶困济贫。东祖之后还有一位李谔,隋朝的南和公,好学善属文,首倡改革文风,为古文运动先驱。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卫将军。李爽的玄孙李珏,唐文宗时,官至宰相。宋代宰相李沆正大光明,人称“圣相”。

辽东房李宝定居襄平,生子李雄,曾任车骑长史之职。李雄之子李亮,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为河内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晋朝官至司徒,封广陆侯。李胤之孙李志,为阳平侯,袭爵广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孙为李根,李根为后燕中书令。李根玄孙李弼为北周名将、八大柱国之一,李弼玄孙李密曾为瓦岗寨寨主,一代枭雄。李弼的五世孙唐代三朝元勋李泌,被史学家称之为“中国八大名相”与“十大谋略家”之一。

江夏房始祖李就生子李通,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被追赠为刚侯。李就的九世孙李重少好学,有文辞。李重之子李先为北魏三朝元老。李重之弟李矩,曾任江州刺史,李矩之妻为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生子李充,为文学家、图书目录学家,首倡经史子集分类法,善楷书,为中书侍郎。李充从兄李式,有美名,善楷隶,曾任东晋侍中。李充下传八世,为李元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市),生子李善,博学淹贯古今,著《文选注》成为后人学习《文选》的范本。李善之子李邕,擅长行书,被称为“翰林六绝”,文章天下闻名。李元哲玄孙李鄘,为唐宪宗的宰相,李鄘之孙李磎,是唐昭宗的宰相。李磎一生好学,家中藏书万卷,世号“李书楼”。其子李沇也有俊才。

汉中房始祖李颉定居汉中后,其家族不断繁衍。李颉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官至太尉。父子皆为“三公”高位。李固十三世孙李德林,为隋朝内史,封安平公。其子李百药袭爵安平公,修纂《北齐书》;李德林之孙李安期,为唐高宗时的宰相。

中唐之后,李氏族人大量向心型迁移到京师长安和东都洛阳一带。后来随着北宋的灭亡,马背民族的南进,赵郡李氏也随之分崩离析,落难各地,作为一个大家族已是声微闻寂,但其族人随遇而安,落地生根,与当地人民一起创造着历史,憧憬着未来。如今它的后裔遍布大江南北,甚或远涉重洋旅居海外各地。

赵郡李氏曾经对我国历史的发展演进产生过某些重大影响,发挥过某些积极作用,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特有的宝贵文化遗产。

一、赵郡李氏后裔枝繁叶茂。时至今日,粗略估计,它的后人不会少于数千万。而且还远不止此,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家、语言学家陈寅恪大师,爆出李渊、李世民等李唐皇族并非出自陇西李氏,而实为赵郡李氏后裔的论断后,越来越多的史学家都逐渐认同陈先生的观点,如原西北大学校长、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载:“李唐祖上原籍赵郡。”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家范等编撰的《中华古文明史词典》、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辞书编纂研究所所长白玉林教授等主编的《唐史解读》等著作以及陕西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斯维至的《隋唐的民族统治及其姓氏》等文章,都认定李唐为赵郡李氏之后。甚或就连陇西所在地的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文史学家张克复也认为:唐高祖李渊虽自贯狄道,但实际祖籍赵郡。如此赵郡李氏的后人将会达一个亿。挖掘和开发这一历史文化资源,必将起到凝聚人心,团结奋进,共创美好未来的巨大作用。

二、赵郡李氏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和做出过重大贡献。赵郡李氏后人建立越南李氏王朝,统治越南200余年,对越南历史的发展演进起过巨大作用。

北魏李安世首倡均田,为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改革的先声,历来为开明的统治者所继承,就是近代孙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也与它一脉相承,而且它对我党主导的土地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因此它的意义和影响极为深远。

“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隋代大工匠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科技水平极高、艺术形象极美的大型石拱桥,在国际建桥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单孔跨度之大,为古代桥梁之首,它首创的“敞肩拱”结构形式,构思精巧,为世界建桥史上一项极其伟大的创举,对后世桥梁建筑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唐代李阳冰不仅是一位“李斯之后第一人”的大书法家,更为重要的是他保存整理编纂了诗仙李白的万卷手稿,并结集为《草堂集》公诸于世,使李白诗作得以传世,因此可以说没有李阳冰,就没有中国文学史上的李白,而使中国文学史大为逊色。李阳冰这一伟大贡献,将永垂史册。

唐代李吉甫成书于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县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舆地总志,在它成书的一千多年里,历代全国或地方性方志,基本上都继承了其编纂方法和体例,李吉甫为我国地理学和方志学的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

三、赵郡李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纵观赵郡李氏的荣辱沉浮兴衰历史,剔除其封建地主阶级腐朽思想的糟粕部分,它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忠君爱国、居官以能;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儒传家,以文兴族;文韬武略,文武兼备;自强不息,奋发进取;清廉刚直,勤政忧民;诚实淳厚、重信守义;尊老爱幼,扶弱济贫等思想、精神与品德,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弘扬赵郡李氏的传统文化,陶冶我们的情操,必将会促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

四、赵郡李氏作为一个庞大的家族虽然早已消失,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大量与其相关的成语典故,这些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与其有关的成语典故也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笔者从十八部有关书籍和二十四史中,搜寻出与其有关的成语典故800多条,这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赵郡李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和地位。

赵郡李氏犹如一股 *** *** 清流,汇入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由战国一直流淌到今天,一个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史,虽然其中少了梦幻离合的神光,却多了几分坚实可信的情节。“人生如梦,一时多少豪杰”,然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虽旧族,其世唯新 ”,赵郡李氏的后人,不断创造着历史,演绎着不同凡响的新故事,在此,我们也诚心诚意地祝愿他们继往开来,厚积薄发,华堂焕彩, 日久弥新, 为圆中华复兴梦做出更大贡献。

这正是:

赵李子孙遍天涯,

文韬武略保国家。

更愿后人多奇志,

光宗耀祖兴中华。

更多赵县各村村名的由来4(河北赵县的由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