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曾经那么的爱你你却伤了我(爱为什么总让我伤痕累累),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曾经那么的爱你你却伤了我(爱为什么总让我伤痕累累)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曾经那么的爱你你却伤了我(爱为什么总让我伤痕累累)

有一首老歌曾经唱道:

“我最深爱的人

伤我却是最深

进退我无权选择

紧紧关上心门……”

歌里唱的是爱情,但如果用来表达矛盾纠结、相爱相杀的亲子之情,其实也相当贴切。

人们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天底下最宽广无私的爱。做父母的人尤其喜欢这样标榜自己。但台湾作家吴晓乐却讲了9个沉重压抑的家庭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对这句话发出质疑。

这本书以纪伯伦流传甚广的诗句命名,叫做《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面世后引发强烈反响,并被改编成电视剧,揽获了台湾电视金钟奖五项大奖。做父母的不可错过。

封面

一、你爱我,所以把你的梦想强加给我

有的父母喜欢将自己未竞的梦想不由分说地转移到孩子身上,当初对这个梦想有多么执着,被迫放弃时心里有多么不甘,他们向孩子施加的压力就有多么强大。至于孩子是否愿意接盘,以及孩子是否会因此而舍弃自己的梦想,则完全不在他们考虑的范围之内。

明玉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年少时她成绩优异,一心想考取名校却不幸落榜,与父亲赌气之下放弃学业嫁做人妇。女儿茉莉出生后,明玉的梦想重新复活,她理所当然地把这个梦想装进茉莉的生命,对茉莉展开了严苛的培养计划。

数年之后,茉莉考进了曾经令母亲耿耿于怀的名校,她甚至比母亲期望的还要优秀。但是当她打算继续深造时,却遭到母亲的阻拦——大概因为那已经超出了母亲的梦想吧。

母亲明玉在夙愿得偿之后,并不关心女儿自己的梦想,反而逼迫她放弃奋斗了多年的学业和前程,结婚生子做全职太太。

这样的爱,表面上口口声声全是“为了你好”;这样的母亲,也许从来都意识不到自己可怕的私心——因为它一直都隐藏得那样好;只有那个被驱策着、懵懵懂懂奋力往前跑的孩子,那个“不配”拥有自己梦想的孩子,深深地尝到了其中的苦涩。

书中插图

二、你爱我,所以把你的情绪倾泄给我

在家庭里面,年幼的孩子往往对父母充满信赖、毫不设防,却因此成为最弱势的一方,很容易被来自父母的负面能量淹没。

杨太太早年忙于工作,将儿子交给保姆照顾,由于保姆的疏忽,儿子爬出窗户不幸堕亡。之后杨太太便辞了工作,把全部的宠溺都倾注到小女儿若娃身上。

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使女儿成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洋娃娃。不仅如此,她还强力干涉女儿跟同学的交往,女儿渐渐被同龄人疏离,只能跟妈妈做朋友,生活的重心就是陪妈妈吃饭、逛街、熬夜刷韩剧,上学成了混时间,成绩什么的也无关紧要,反正有一个能挣钱养家的爸爸。

最离谱的是,老师偶尔说了一句“若娃上课总是分神,会不会是多动症”,杨太太便抓住这事不放,四处求医,想方设法将这个莫须有的“可能性”变为板上钉钉的“事实”。

从此若娃就成了“多动儿”,是一个生了病的孩子,作为妈妈,杨太太“必须”一直照顾她。她从此心安理得地“霸”住女儿,让女儿陪她消耗掉大把寂寞空虚的时光,借此驱逐那些隐藏在灵魂深处的、因失去儿子而疯长的罪恶感和愧疚感。

为了让妈妈安心,少女若娃知道自己“必须”当一个“多动儿”,虽然她常常偷偷把药冲进马桶。明明处于最青葱美好的年纪,但她已经选择躺平,人生似乎一眼就看到了底。

这样的爱,看上去爱的是孩子,其实更爱的是自己,孩子只是父母情绪的出口而已。这样的爱,根本与爱无关。

书中插图

三、你爱我,所以把你的荣辱捆绑于我

许多父母认为,孩子学业优秀、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会为自己的脸面增光添彩,反之则让自己跟着遭受耻辱。所以,他们比孩子自己更在乎那些成功,也更仇视那些失败及一切不被大众认可的事物。

绰号“贾宝玉”的小男孩有着一副令女孩子都羡慕嫉妒恨的漂亮长相,不仅如此,他还聪慧过人、功课优秀,是老师们最喜欢的模范学生。但他有一个非常隐秘的烦恼——他发现自己喜欢男孩子,这令他惶恐不安却又无法抗拒。

终于有一天,妈妈从他房间里翻出了一些“恶心的”杂志,于是火速召集家庭会议对他轮番逼供。虽然男孩暂时敷衍过去,但那个曾经以他为傲的妈妈已经变得神经质,天天疑神疑鬼,想方设法盯梢,一遍又一遍地警告:“妈妈这么爱你,你千万不可以去当 *** ,伤妈妈的心。”

男孩抵挡不住,索性接受了一位学姐的追求,高调宣布自己有了女朋友,而且正在“稳定交往中”。虽然他还只是个高中生,虽然他觉得无比别扭和痛苦,虽然这样做对学姐很不公平,但爸爸妈妈放心了,不用再害怕儿子 *** 会让他们丢脸,这比什么都重要。

孩子存在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给父母挣足面子,至少是不丢面子,这是许多父母潜在的认知,虽然他们不愿承认,但其实心照不宣。

书中插图

这是非常普遍的一种心态,书中也有多个这样的例子:

眼镜仔的爸爸是体面的职场成功人士,眼看着公司同僚的孩子都上了名校,而自己的孩子成绩一团糟,“每次开会谈到自己的儿子就头痛”,于是回到家就朝妻子发脾气,妻子只好联手家庭教师,动辄棍棒加持,把儿子逼成了一个整日战战兢兢缩成一团的小可怜。

女孩茉莉考上了著名女中,哥哥同期考上名牌医科大学,父母立刻感到无比荣耀。父亲为此大手笔地办了二十几桌酒席,“那天是父母很得意的日子”,父亲满场子里朗声说笑,母亲则“笑意真挚”,她“从没这样笑过,笑得如此好看大方”。

不能否认,在这些父母的忧与喜里面,当然部分包含了对孩子未来前程的思虑,但更多的还是他们作为社会中人,对于自身荣辱得失的一种本能的维护。

书中插图

写在后面:如果你爱我,请允许我成为我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以9个家庭的故事为主体,揭示了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平静的叙述戳中了千千万万人的痛点,人们不得不承认,“总有一款”说的就是自己。

比如: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父母关系破裂之后,为了展开新生活而不惜冷落乃至遗弃自己的孩子;学业优秀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背后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个性强势的父母对孩子个人意志的过度掌控;父母自身原生家庭的阴影向孩子的投射、偏执怪戾的性格对孩子的深刻影响,等等。

正如作者所说,揭示这些并非为了抨击父母们的是非、把所有乱象都甩锅给他们;父母们其实常常很无助,因为受到众多舆论的干扰,因为被挟裹在社会与时代的洪流中,他们也害怕犯错,他们也想做得更好,没有人想成为“怪兽家长”。

只是他们需要学会如何去爱。对此,书中也给出了一些正面探索的案例。我们应该明白,爱的意愿是与生俱来的,但爱的方式、爱的能力需要不断去觉察、去纠正、去磨练。而最重要的是,爱要有边界,爱要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正如纪伯伦在那首著名的诗中所言:

“你们是弓,

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纪伯伦《先知·论孩子》)

同名电视剧剧照

更多曾经那么的爱你你却伤了我(爱为什么总让我伤痕累累)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