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本文目录
两个字的诗题?
1、鹿柴——(唐)王维
2、春晓——(唐)孟浩然
3、江雪——(唐)柳宗元
4、春怨——(唐)金昌绪
5、相思——(唐)王维
6、怨情——(唐)李白
7、送别——(唐)王维
8、杂诗——(唐)王维
9、春望——(唐)杜甫
10、池上——(唐)白居易
11、咏柳——(唐)贺知章
12、绝句——(唐)杜甫
13、嫦娥——(唐)李商隐
14、小池——(宋)杨万里
15、离思——(唐)李商隐
16、元日——(宋)王安石
包含人名的诗题有哪些?
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古诗名中的题是什么意思?
题是题写、写上的意思。
题诗是就一事一物,或一景一画,抒发感受,题写诗句或诗篇。
诗名前加“题”字,表示为什么事物或在什么地方题写的诗。如宋 苏轼《题西林壁》,诗题意思是:写在(庐山)西林寺的墙壁上。唐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题的意思是:写破山寺后禅院。
你画我猜题目诗句?
1、明窗寒景最宜人,签菊盆松净绝尘。2、雁鱼空有信,鸡黍恨无期。3、茫茫宿莽本荒涂,行到瀛南胜画图。4、绿窗人静篆烟消,春引诗情上柳条。5、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6、绝怜曙色侵书幌,更耐寒光入酒尊。7、五岳归来眼界空,萝山深处识诗翁。8、囊里自惭新句少,尊前常恐旧人非。9、皇都又是一年春,立马长堤眺望频。10、月里嫦娥不画眉,只将云雾作罗衣。人在低谷最贫困的诗句_人生低谷受人看不起的古诗词二、敢问何说也 猜诗句1、繁霜著树榴房拆,危石悬藤瓠子肥。2、奎壁腾辉蚤,钧衡入聘新。3、伤心往事千忧结,回首劳生一梦休。4、小男供饵妇搓丝,溢榼香醪倒接罹。5、愿此为好鸟,得栖花际邻。6、风损轻云玉叶疏。7、梓花如雪不忍看,沈吟怀思泪阑干。8、小庭无过客,阒寂画帘垂。9、万古湘江绕故城,水光夕照动檐楹。10、启关欲从之,子舟竟何所。
解诗题的五步法是什么?
诗歌鉴赏五步法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总结:做诗歌鉴赏题时,先从大致浏览读题开始,然后带着问题读诗文,最后归纳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句我爱你的古诗题?
1.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 乃敢与君绝!(汉乐府)
2.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卓文君)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
4.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
5.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李白)
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
7.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
8.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
9.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李煜 )
10.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 (李煜)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还似无情。 (司马光)
12.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