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铁翰堂
古来自有师承一说。
能有机会有一个好的师承,当然是极好的。
毕竟师傅的经验也不是白白拣来。
而能从师傅那里得到一些真金白银,减少走过的许多弯路,当然不是坏事。
然而问题是,这得分人。
不是我不并重视师傅的劳动,也不是我们没有基本的礼义修养。
而假如有的师傅都一如中国特色,有的徒弟都学了五年了却还不教一点真本事。这样的师傅还不如没有。
当然我们也要说的是,这样的徒弟还是不要当的好。就算当个十年八年的徒弟,也不会有什么出息。我确实是听说有当了五年徒弟的。
好的徒弟至少应该是有个性,有悟性,能践行。学徒只不过是他的一个进步的借口。或者是说一个进阶而已。有的东西他已经烂熟于心了。
何况现在是一个开放的时代,一个开放的社会。学习不再是闭门造车。任何一个媒介都有可能成为他进步的敲门砖。除非这哥们真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所以,我看当今有的青年,凡是有所作为的,都是自学的居多。而能从铁匠师傅学艺的基本没什么出息。如果不是师傅教得好,那极有可能被教得固步自封了。
当然,我也不是反对从师,而是说从师一定要有所选择。而最为重要的是鼓励自学。
从打钢筋开始,我看未必就不能打出一代铁匠来。
在打铁这个行当,铁翰堂是最主张实践出真知的。有一句话讲,没有烧不红的铁,没有下不了的锤。
万事俱备,只欠吹风。
总结了一下,如果真正想打铁,玩转一根钢筋就好了。
就打铁来讲,大概基础的工作无非就是这样一些:
一、圆的打扁
二、短的打长
三、窄的打宽
四、圆的打方
五、方的打圆
六、齐的打尖
七、薄的打厚
先把题目列出这样一些。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础。更多更好的的现代的技艺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
插播一个段落。
首先申明不是铁翰堂不尊师而重教。而是纯天然地喜欢打铁这个玩意儿。所以从小舞刀弄棒都是从打铁开始的。
打冷铁从錾钢板开始。找出家里的錾子磨罢磨罢就开錾。不多久一个刀形就出来了。因为没有锉,只能不断的锤击,整出那么一个图形来。
热铁是用家里的传统土灶烧的。至于能烧到多少度,全靠天命。四十多年前的农村,四十年多年前懵逼的少年。哪懂什么吹风,哪懂什么供痒。能有火烧铁就是不错的选择了。幸而家里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也许是因为人多管不过来。你就任由天遣了。
就这样的条件。那把略为带钢的柳叶刀还是成功了。而且一直伴随数年铁翰堂的青春岁月。
以今天的条件而论烧个铁哪是什么问题?还容得着铁翰堂绕舌在这里解说这么多基础的知识。不过前人兴,后人跟。铁翰堂的铁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之所以今天还有幸能打,也还有些好的经验与人分享。完全取决于上天给予的眷顾。
当然是也某种不服输的经验与认知。
以铁翰堂打了十多年铁的经验,初学者明白这些道理,善莫大焉:
一、圆的打扁:
钢筋加热。热到玫瑰红。
钢筋放到铁砧上。
手锤上下打击施压。
钢筋会像面饼一样向四面散开。因为钢筋两头有阻力。那么另外两侧散开的幅度会大一些,相应的,钢筋就会向两侧延伸。相对于钢筋本来的直径,自然就宽了。扁了。
其实这个动作并不用什么教,是个人都会上下打击。
只不过,我们在这里教的并不是打铁本身。
而是教给一名初级铁匠一些基本的左手拿铁钳的方法罢了。教的是如何右手更加顺畅地拿手中的铁锤,并且挥舞得更加自然贴切。更加轻自如。而不是显得那么笨拙不堪。
换句话说,把圆钢筋打扁这个动作,学的只是作为铁匠的自信心。熟炼的程度。是左手和右手的搭配与协调。
换句话说,如果一位铁匠,左手和右手不搭调,打铁那活是没法干的。所以,打扁的钢筋就是铁匠的开始。
说明一下。这个打击的角度也是有所变化的。下打的时候,通常我们只是基于一种垂直上下的假设。而锤头的方向发生变化的时候,被打击的面会发生不同的倾斜。比方说,锤头下打的时候,往身体内侧的方向一拉,那么钢筋延展的方向也会向身体的内侧展。反之,如果下打的时候,锤头向外侧展,钢筋压扁的方向也会向外侧膨胀。
类似这样的经验应该不少,铁可们不妨多多加试验。
二、短的打长:
俗话说得绝。长木匠,短铁匠。
作为木匠,木头要是锯短了,那就玩完。
而作为铁匠,再短的铁都不怕短。三下五除二,一打就长了。所以辗长,拔长,就是铁哥的看家本事。
铁的拔长。简单。
烧红了,往外辗辗辗就好了。前面已经说过,烧红的铁是软的。铁锤往哪个方向挤压,铁就往哪个方向延展。当你往一个方向打击的时候,铁就会往一个方向延展伸长。打击得多就延展得长。要多长,就打多长。
打得长了,直径就小了。所以拔长的另外一个功能,实际上也是打细。把粗的直径打成细的直径。
当然,这里所说的粗也是相对的。是建立在玩家级别的基础上。如果直径过大,手工那是铁定打不了的。就得建议用机器了。空气锤,弹簧锤或其他动力工具。
以铁翰堂的主张,有机器就最好不用手了。
而当用手的时候,机器也就是一个辅助。一句话当用则用,用其所用。这是铁翰堂一贯的原则。除非属于深度怀旧派,如果一律拒绝现代工艺或者动力助力,不是食古不化,就是开历史的倒车。其行为至少不是我们所欣赏的运动发展变化中的辩证法派。
这里有一个常识,对于一般的小件,手打是好的。而且打得准。机器尤其是大机器是使不上劲。除非你有好的操作技能。对于锻打的大件,没有机器,你就寸步难行。对于那些一律坚持所谓“手工”的那些同学,我都是另眼看待的。
三、窄的打宽:
上面所讲的打铁方法,只不过是打铁中的一种罢了。而在打铁中,宽的打窄,或窄的打宽,都是最最常用的功夫。其实上面的功夫都有一个假设,就是榔头是圆形或者方型。而且是平面的状况。这下打的力就会呈放射向四面散开。
有时为了控制锻面放射的方向。就会选择不同的锤面。
假设我们左手拿铁件。要想锻面向左右散开。那么,我们所用的铁锤就应该使用一种扁头锤。扁面呈前后长,左右窄的形状。当锤头锻打锻面面的时候,由于锻面接触的压强小,接触的频率高,锻件延展的频率也增大,于是展开的面积就大了。(如图: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KhyzrNnR&id=E11EE3EE72D59DA0273CAFB9EFBA96FB4EDBEB30&thid=OIP.KhyzrNnRtTU36b0I6p5YUgAAAA&mediaurl=http%3a%2f%2fst2.depositphotos.com%2f2589681%2f10309%2fv%2f170%2fdepositphotos_103098188-Hammer-hammering-a-nail.jpg&exph=170&expw=170&q=%e9%93%81%e5%8c%a0%e9%94%a4%e5%ad%90&simid=608027218087051737&selectedIndex=274&ajaxhist=0)
类似这种锤是欧洲铁匠最喜欢的款式。两头用,最方便。
而中国铁匠也用一种顺向的扁形手锤(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iaRAu1bZ&id=2708EF33C2DCC5FDAEF7CCC666C8FF18C43F0F33&thid=OIP.iaRAu1bZZiSp56wO_BMWIwHaEK&mediaurl=http%3a%2f%2fwww.4305.cn%2fWgAlbum2013%2fInfoPhoto%2f2011914165411479.jpg&exph=377&expw=670&q=%e9%93%81%e5%8c%a0%e3%80%80%e5%b7%a5%e5%85%b7&simid=608042873295669226&selectedIndex=304&ajaxhist=0):
或者说用一种一头扁一头圆形锤的铁匠是居多数。这样锻打的时候,延展铁件就很方便了。
(如图4: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P2GaFEo9&id=A19E3D8FD8BE299218B415CF5040C6C1EBA62AFD&thid=OIP.P2GaFEo9xTDQF9GB5A70CwHaGO&mediaurl=http%3a%2f%2fwww.xhgxt.com%2fUploadFiles%2f2012-02%2fadmin%2f20120209181618651.jpg&exph=504&expw=600&q=%e9%93%81%e5%8c%a0%e3%80%80%e5%b7%a5%e5%85%b7&simid=608034691371829002&selectedIndex=405&ajaxhist=0)
图5:
https://cn.bing.com/images/search?view=detailV2&ccid=7ZJpe9VI&id=F0D24285AC15C6BB18651E81C93C3788A05B848E&thid=OIP.7ZJpe9VIGVpjCDeBKQBFqgAAAA&mediaurl=http%3a%2f%2fd *** .gzdsw.com%2fimages%2f2012-10%2f30%2fC06%2ftc300619_b.jpg&exph=293&expw=400&q=%e9%93%81%e5%8c%a0%e3%80%80%e5%b7%a5%e5%85%b7&simid=608030314769942544&selectedIndex=406&ajaxhist=0
为增加锻打的方便,铁翰堂曾经收藏各种各样的铁锤数百件。主要就是为了实现各种锻
打效果或肌理。
当然现在主要以机械锻锤为力量的来源。手锤大部分改成了垫锤使用。即能不用手的时候,就用机器打击垫锤。更加省力。效果更好。
但毕竟铁翰堂的锻件都是小件。所以用手锤的频率也不低。
概而言之,打宽面的方法。最原始的是靠控制手锤打击的方向来确定延展的方向。
而相对省力的方法是既控制手锤击打的延展方向。同时更使用一种工具锤即扁锤来控制铁件延展的方向。比如打菜刀或匕首的刃面的时候就更多的使用这种扁形锤。
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都是一般状态下手锤操控的方法。针对不同的铁匠或者铁匠不同的习惯,其表现方法也是各种不同的。比如日本匠人打日本刀,他们铁锤的款式相对就单一得多。打薄日本刀的刃口,就靠一把锤来调节不同的方向,以此实现刃面摊薄的效果。而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单一的某一个要素能决定的。
四、圆的打方:
圆的打方似乎容易得多。
能把握基本的方形结构就可以了。
不过这里的圆,可能试分一下。
比如圆条打成长方条。长方条肯定是一边长一边窄。截面呈长方形。
四方条。指的是截面呈正四方形。
无论长方条还是四方条。都需要一个基本的尺寸。即要把握每一个面的宽度。
这里有两种简易的方法。
一种是打一根模范条作为参照。大小齐即可。
一种方法是用量尺。边打边量。
有时为了精确,也可稍稍放大一些尺寸。
再作细致的微调。
当然最多的时候凭经验锻打的也不少。
五、方的打圆:
在打铁这个行业,打成任意的几何图形都是极有可能的。俗语说得好,“铁匠没样——边打边像”这话说的就是铁匠干活没有供模仿的样品,纯靠经验和技术,打着打着就成型。这话的含义应该相当丰富。它既告诉我们打铁的基本规律。也告诉我们不必有国难情绪。同时告诉我们,在打铁这个行当经验是何其重要。信心是何其重要。一切没有自身经历的过程都不必作为自己的压力而存在。
当然作为入门。相应的训练过程还是应该有的。可惜至今我们很少有专门的铁匠学教程。
曾经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日本帅哥,把一根方木,从刨去四个角开始,一个角一个角的刨,楞是将一根方木刨成了圆木。根据这样的原理,方钢打成圆钢也不是没有理由的。方块打成圆块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有以下几点:
(一)保持你的耐心。要知道任何事情,没有耐心是成就不了的。把一根方钢打圆,显然不是一蹴而就能搞定的。至少它需要烧几回火。打好几遍。去掉每一个方角,并且呈圆形。我们的经验是只要有耐心就会成就你的铁匠事业。因为有了耐心,更多问题都可以消化在时间之中。
(二)运用你的几何学常识。
天下之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地无分南北,事悬乎东西。世界上奇妙的东西多不胜数。但无论如何。从外形上讲无非是数学和物理两项罢了。而从造型的角度讲,更是离不开几何学而已。我们只要抓住几何学及其变化。经过任意的组合与变化,当然就能得到应该得到的东西。
怕的就是我们对身边的事物不加观察,没有基本的图形学知识。
当然这只是一个大而化之的概念。
从具体的讲,一把铁尺应该是我们的必备工具。即我们有了这把尺就可随时随地测量物体的量度。从而为我们打制作品打下基础。怕的就是连基本的测量的动机都没有。当然要是做人做到这样,也不要当什么铁匠了。
如果好的话应该我们也应该多少懂一些设计学的知识。比如黄金分割等等。
最少,我们应该对人体力学的知识有一定的感悟。
换句话说,有了人体力学,一切问题,哪怕没有具体的参数,也能很好地生产出产品。说不定还是最好的产品。
在下铁翰堂,对此深有体会。
打个比方,当你要锻打菜刀,而对刀把不了解时,怎样确定一把菜刀的刀柄尺寸是合理的呢?很简单的法子。随便找一截木头,握在右手里。右手左侧虎口开始到右手掌边沿的距离一般也就11公分。那么这十一公分就是木柄的长度。然通常我们对刀柄的要求会长一些,那就变成12.5这样一个长度或者13公分这样的一个长度。而13公分却也是古代鲁班尺的常数或吉数之一。
再如。有人要打宝剑,多长的宝剑才是合理的呢?其实网上也有一定的参数。而最好的参数就是人体了。而我们打宝剑的时候,和主人相联系的时候,通常会问他身高多少。这样一来。只要刀主人告诉我们,刀叶(刃)的长度等于右手下垂虎口到地面的距离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一般宝剑的长度的常数也就通常是75公分。78公分。80公分。81公分等等类似而已。
至于刀柄的长度,一般也就是相当于人体力学的一拃。即右手大拇指尖到右手中指尖的距离。通常19公分左右。有了这些基本的尺度,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可能 正是我們許多 人對於人體力學沒有 太多的關注,我們的許多設備以及設計都 很難做到稱心。比如有的哥們的砧台高度太低,每次鍛打都 彎腰駝背,很是難受。其實,撇開主觀性不說,客觀上講,我們很少 觀察與人體力學方面的常識。如果 稍稍 觀察,我們會發現。砧座的高度應該 略等於 右手自然 下垂的高度。 而一般的工作台的高度基本与人的肚脐高度相当。有这些常识,工作的舒心程度不知要提高多少。
(三)多一些视觉上的美感。
在美感方面,铁翰堂一直有一种隐忧。就是觉得中国的铁匠师傅,除了已经成名成家的大师以外,大部分的同行,在美观方面是需要更多修炼的。
铁翰堂所说的美观度。有几种情况。
一是少有几何学上的美观。许多都是都是怀着“古来如此,便是如此”的观点在生产或者经营。很少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更加具有审美意义方面的直观感觉。比如,铁翰堂觉得菜刀的款式。绝大部分都是正平行四边形的造型。表面上看起来这样的款式很不错。大家都在用,于是就不错。但很少有人去关注,这种图形中隐藏的审美意义上呆板。或者使用上的便宜。
我们也看到个别化的改变。比如把菜刀变成圆大头。固然他本人觉得很惊异,但确实并没有什么值得首肯之处。
其二,功能上的美妙。
应该说铁翰堂与铁有缘。做过许多铁匠活。也看过许多铁匠活。但至少有一半是感觉不太满意的。觉得我们有许多同行,做活只管粗,不爱细。凡是粗活抢着干。凡是细活躲着干。
多少年以来,很少有人去研究怎么样把铁活做得更加美妙适用。其原因多为以点:
思想上不思进取最为常见。
设计理念缺乏,没有什么借鉴。
工具上不去改进。或者很少改进。而这一点基本上是一种普遍的状态。
六、齐的打尖:
看起来,要将一个物件打成尖锥,好像也是很容易的事情。
如果没有一点诀窍也是很难的。
其中最值得关注的诀窍是不能把锻打件平放在砧子上。
而是要靠前,放在砧子的前端。即砧子前端面与锻件呈一个夹角。锻件与锻锤之间又呈一个夹角。而夹角的大小则根据你锻打的尖部的大小来决定。小的角度可能10度。中的角度可能30度。而大的可能在50度左右。
为什么?原因是,当你把锻件呈夹角放在砧子的前端的时候,锻件与砧子前端面能直接磕上。再用锻锤直打,由于受力集中的原因,锻件就能直接往前挤压。
从而形成一个锻尖。如图:
不要小看这个锻尖。它的适用性是很强的。
除了一般性的所有器物可能需要涉及到尖状物的处理。而在延展的过程中,如果尖部不收紧,那么锻打的过程中这一部分很有可能开裂。所以一般老铁匠在延展性锻打的过程中会把尖部先行收束。原因就在这里。
在锻尖的过程中,可能中西方的手法稍稍有所不同。西方的锻尖,手法可能更加明显地向右外侧延展。而中方可能这方面并不明显。但实际效果应该是相当的。
七、薄的打厚:
薄的打厚的工艺用得并不多。
但在很少的情况下,也是一门独门绝技。
当然我们这里所讲的薄也是相对的。如果仅仅有1MM左右的锻件,就没有必要打了。这里所讲的薄,至少也应该在5MM以上。
以铁翰堂的经验。薄铁打厚,需要慢功。不能急,急了就打折叠了。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用力的大小。以铁翰堂的经验,先打紧缩的一侧,用6成力。再打平面的一侧整平用4成力。如此反复。直到由宽变窄方整为止。
打的时候尤其需要观察紧缩一面的折叠情况。如果紧缩多了。直接折弯了,就要平放找平,再从紧缩的一侧下锤开打。
以上只是根据铁翰堂的经验,总结的一些基础的性常识。“铁匠无样,边打边像”,“功夫在诗外”。
每一个人的打铁经验不一样,思考的深度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更多的经验与技艺还需要铁哥们自己的探索。
总之期待铁哥们打出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