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痰是呼吸道受到 *** 分泌的液体,当身体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感冒、过敏、感染等,就可能使得黏性物质的分泌量增加。再通过纤毛细胞把痰推向我们的咽部,咽喉受到 *** 之后,就会咳嗽,将痰咳出来。
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对痰的认识和治疗方法,我国古代医家对“痰”的认识也很丰富,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三号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用贝母、漏芦等药治疗痰症或痰瘀所致的病证。
虽然痰液是因为发炎而形成的,但对咽喉却能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同时通过痰液其实也能了解机体的健康状况。
就比如说,肾气亏虚以后,就难以履行它本该履行“纳气”的这一功能。从而使得肺的宣降失常,于是就会不停地咳嗽。
再比如说,肾阳不足,无法蒸腾和代谢体内水液,从而导致痰湿聚集,上泛于心胸。因此,患者就会痰多。
此外,肾阳不足,导致温煦失常,下肢失于充养,于是患者就会四肢发凉,腿脚软弱无力等。
而这样的人,舌象一般多表现为白滑或是白腻。而这,正是痰湿内聚的征兆。脉象则一般多表现为弦滑,这也是有痰湿的一大表现。
痰多也许预示着身体有三种改变:
1、脾虚生痰饮:有些人脾胃欠佳,特别是冬季感冒后更易引起脾虚生痰饮,主要表现为痰多,腹胀,大便稀溏,四肢不温。 脾虚与有形之痰不同。其产生之处并非肺脏,而在于脾脏。
2、中医认为"气郁生痰",由于情志抑郁等精神因素或其他精神 *** 所引起的病邪在体内蓄积,导致气郁。 如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火上炎等,都可以导致气郁化火引起咽部不适或疼痛。
3、血滞生痰:此亦称血瘀痰凝证、肝气郁结而致浊痰内生、继而气滞血瘀痰凝证。 气行则血流通,气机畅达则瘀去生新;气滞则血瘀,血瘀则痰饮内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