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长江日报-长江网讯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批部队从安东(今丹东)、长甸河口和辑安(今集安)等地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后的首战打响,这一天被定为抗美援朝纪念日。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是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保卫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战。
(图为丹东中朝友谊大桥和鸭绿江断桥。 记者许魏巍 摄)
英雄之城武汉,为这场立国之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全市首批将有1500余老战士获得“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长江日报记者走访了3位早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武汉志愿军老战士,他们深情回忆了70年前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的往事。
调动部队用闷罐子车巧妙伪装
“先坐了闷罐子货车,后来转的汽车。”随部队到达中朝边境集结,通过鸭绿江大桥开赴朝鲜,乘坐闷罐子车是志愿军战士们共同的记忆。3次赴朝的特殊经历,让住在硚口区建乐社区养老院的李正孝,对这段经历记忆犹新。
(图为李正孝,第四野战军炮5师战士。记者金振强 摄)
李正孝今年88岁,1949年6月参军入伍,成为第四野战军炮5师一名战士。李正孝告诉记者,自己曾三次入朝,大部队开赴朝鲜前,在排长带领下,他跟五六位战士曾前往朝鲜做前期侦查,这是第一次入朝。
“闷罐子车是没有座位的货运火车,大家都席地而坐。”李正孝说,第一次入朝时,战友们坐的是有座位的客运火车。大部队正式开赴朝鲜坐的是闷罐子车,这种火车的车厢没有座位和窗户,只有可以左右拉动的铁门。关上门整个车厢是封闭的,小小的门缝透过一些光。“时间久了车厢里气味很难闻,但没有一个人发牢骚。”
(图为李正孝年轻时的照片。 记者金振强 摄)
在李正孝的记忆中,大部队于辑安集结,战友们坐着闷罐子车通过鸭绿江大桥,达到朝鲜后转汽车,再步行前往新义州预定地区准备作战。“大量部队调动容易暴露,坐装货的闷罐子车很难受,但却是一种巧妙的伪装。”李正孝说。
武汉市军休五中心91岁的李新头发花白,满脸笑意的他,敬礼时表情却十分严肃。老人至今珍藏着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纪念章。1947年,他参军入伍,随部队南征北战。新中国成立后,部队一路南下到了福建,进行解放东山岛的战斗。
1950年9月,李新所在部队接到北上命令。在闷罐子车上,连队党支部向全连战士传达了赴朝作战的命令。“从福建到辑安集结之前,不知道坐了多少天闷罐子车,车厢的角落有个马桶。”
浮桥上过江只听得呼呼风声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不少影视画面中,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战友们高声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老百姓在铁路两旁敲锣打鼓,欢送坐在火车上的志愿军战士通过鸭绿江大桥入朝。
实际上,跟这些影视画面不同,早期赴朝作战的志愿军部队,一路上行军都是“静悄悄的”,跨过鸭绿江时并没有这样的“礼遇”。
(图为李新,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80师282团战士。记者苗剑 摄)
李新记得,他所在部队后来被编入志愿军第九兵团27军80师282团,跨过鸭绿江大致是在1950年11月23日傍晚。“大部队从浮桥上过江的时候都是静悄悄的,只听得到呼呼的风声。”
(图为老战士李新所获奖章。 记者苗剑 摄)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12日晚,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始播出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关于李新说的傍晚跨过鸭绿江的具体时间,这部纪录片第三集做了解释:为了保持入朝部队的隐蔽性,每天部队的渡江行动从18时30分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时结束,5时前全部隐蔽完毕。
美国飞机低得可以“摘”我们的帽子
“美国飞机成天轰炸扫射,一路上经常遇到他们的‘油挑子’。”武汉市军休五中心90岁的田温和老人,1947年10月入伍,曾在志愿军32军师部从事报务工作。他记得,部队到达朝鲜准备前往柳潭里的路上,曾短暂地召开了排以上干部会议,不料美国飞机突然来轰炸,不少干部在轰炸中牺牲。
(图为田温和,志愿军32军师部战士。记者苗剑 摄)
田温和说,朝鲜战场上,战友们碰到最多的美国飞机就是“油挑子”。这种飞机飞行灵活,最大的特点是两边的机翼下面各挂着一个大油箱,因而被大家叫做“油挑子”。
“当时部队里都传着这么一句话:美国飞机低得可以‘摘’我们的帽子。”由于没有战机做空中支援,丧失制空权的志愿军在早期的朝鲜战场上,经常吃美国“油挑子”飞机的亏。李正孝对在朝鲜战场最深的记忆,是部队一直在行军,肆无忌惮的美国飞机经常贴着地面飞,“行军基本上都在晚上,白天要藏在树林或壕洞里,不然很容易被‘油挑子’发现。”
(图为老战士田温和(右一)与战友在抗美援朝时期的合影。 记者苗剑 摄)
“为什么说美国‘油挑子’可以‘摘’我们的帽子呢?它们飞得很低,飞过时卷起的风可以吹掉我们的帽子。”说起美国“油挑子”飞机,李新恨得直咬牙,伸开双臂模拟飞机俯冲时,猖狂扫射的样子。
抵达朝鲜后,李新没有看到过一座完好的民房。为了躲避美国飞机的轰炸,朝鲜村民只好躲进山林搭房子。有一次,他们走到一片山林地附近时,美国飞机突然飞来进行一阵扫射,李新和战友趴在地上,看到被扫射的地方有座木房。
(图为田温和年轻时的照片。 记者苗剑 摄)
敌机飞走后,李新跑过去一看,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四脚朝天躺在门口,额头上鲜血直流,女孩的母亲倒在客厅的血泊中,怀中的孩子正在吃奶。“那架‘油挑子’低得我都看得到美国飞行员长什么样,真想开枪把它打下来,但是部队有规定,不能用步枪打美国飞机。”
“不能让国内百姓再遭受战乱”
“过了鸭绿江,就没有想过能活着回国。”李正孝说,抵达朝鲜进入阵地后,除了想着要杀敌立功,自己经常会想象在朝鲜战场上“光荣了”的样子。“战争总会有人牺牲,只希望战事早点结束,少一些人牺牲。”
田温和记得,坐在闷罐子车里,战友们一直没有说过任何话,透过车厢门缝里的光亮,战友眼中坚定的目光,让他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勇气。“大家没有想过害怕,想的是怎么打败美国鬼子。”
读过几年小学的李新,在连队里成了“知识分子”。入朝前,根据战友们的口述,他代笔写完了近百份的决心书和保证书。“很多都是说要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杀敌立功,有的还让我写了入党申请书。”
从冰封的江面上过鸭绿江看到的情景,李新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部队从北向南行军进入朝鲜,迎面看到的是成群结队从南向北跑的朝鲜逃难民众,许多妇女用箩筐背着幼小的孩子,头上顶着木盒或大布包,寒风中她们不停地发抖。
“战争毁了他们的家园,不能让国内百姓再遭受战乱。”李新说,看着逃难的朝鲜民众,他心里想着,如果美国鬼子打过江来,东北三省的父老乡亲,可能又会流浪逃亡。“这场仗必须打赢,父老乡亲们才不会流离失所。”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歌词
词:麻扶摇
曲:周巍峙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雄赳赳,
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
齐心团结紧。
抗美援朝,
打败美帝野心狼!
(长江日报记者徐锦博 通讯员闻铁军 李秋静 侯西子)
【编辑:邓腊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