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春节挂灯笼有讲究吗(家门口挂灯笼有讲究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春节挂灯笼有讲究吗(家门口挂灯笼有讲究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春节挂灯笼有讲究吗(家门口挂灯笼有讲究吗)

逢年过节,中国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的红灯笼,为节日的街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工艺品。在古代,灯笼无所不在。大约2000多年前秦汉时期中国人才有灯,而灯笼大约是东汉时有造纸技术后才有的,而纸灯笼从此便有丰富、多样的灯笼诞生。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

传说姜子牙封完神后,自已却没有什么司职,只有某位神仙出游时给打替班。大年三十众神都归位,姜子牙却没有地方可去,百姓见他可怜,就在高杆头点一盏灯,让他在灯下蹲上一夜。久而久之就形成点灯笼的习俗。

灯笼,除了有照明、美观作用外,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以前做新娘灯(即宫灯)就代表婚礼喜庆,在新郎前往迎娶新娘时,会以写着新郎姓氏的伞灯做为前导,上头还会写着男方堂号、“两姓合婚、百子千孙、世代兴隆”等字样。迎娶后,便将此灯悬挂于男方家中的祖祠或厅堂。

竹篾灯则告示这是丧葬场合,俗称五代灯。早期,当某户人家在办丧事时,便会在门口悬挂白底蓝字的灯笼,上头书写往生者的姓式,侧面则写“五代大父”、“四代大母”(依几代同堂而定)。如是享寿(60岁至89岁)、耆寿(90岁至99岁)者,则用粉红或大红色的灯笼,再用金字书写。除了五代灯外,还有女儿灯。因传统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扫墓为大忌,清明节时女儿便会请娘家兄弟买一对灯笼挂在父母的坟上,以表孝心。

早年,若有长辈过生日,也会献上一对灯笼祝贺,并写着“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福语。如果家族内兴建的祠堂放上中梁(传统民宅的正梁)时,会选用黄底灯笼,用红字写“上梁大吉”。落成后,便会挂上写“合家平安”的灯笼。新人结婚时,女方娘家也会来新房挂灯笼。这类与盖房、新居有关的灯笼,称做上梁灯。可惜上述提到、与民间婚丧喜庆相关的灯笼,在现代社会风俗改变下,今日已不多见。

伞灯(字姓灯),因「灯」与「丁」语音相同,意味著人丁兴旺。所以,过去每家都有字姓灯,悬挂在屋檐下和客厅中。

在民俗庆典方面,除了元宵节外,宫庙,以及神明诞辰举行相关活动,便能看到各种灯笼。比方一般宫庙都会订做一对写有宫庙名称的大型灯笼,悬挂庙前,上头除了庙名外,还写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字样。除此之外庙宇内外也会悬挂各式灯笼。

在神明祭祀活动时,庙方都会赠送给轮值的炉主(主导神明祭祀事宜的负责人)、副炉主、头家(祭典的募款、筹备人)一对灯笼。黄底红字写炉主的职称、姓名、岁次与合家平安,除表示感谢外也代表神明的庇佑,并于三元节(元宵、中元与下元节)替换。

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于汉朝初年,流传较广的一个说法是:东汉明帝刘庄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民间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光。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一个聪明人想出个法子,他让大家在正月十五、十六、十七这3天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天兵已经放过火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3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而作罢。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来纪念这个日子。

更多春节挂灯笼有讲究吗(家门口挂灯笼有讲究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