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读了应该从小开始有什么感受(从现在出发读后感),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读了应该从小开始有什么感受(从现在出发读后感)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读了应该从小开始有什么感受(从现在出发读后感)

◆内容简介(豆瓣)

影响人类的行为:要么靠操纵,要么靠感召。

操纵带来的是交易,是短期效益;

感召带来的是信任,是永续经营!

盖茨走后,微软面临怎样的挑战?后盖茨时代,微软为何从一个希望改变世界的公司沦落为一个做软件的公司?

沃尔玛的灵魂人物过世后,一度被人们热爱的公司,遭到的竟然多是顾客、员工的反感?沃尔玛要怎样做才能重放昔日光彩?

星巴克吸引人们购买的不是咖啡,而是理念?为什么说霍华德•舒尔茨的便笺纸挽救了一度陷入危机的星巴克?

有的人、有的企业,更有创新精神,更具影响力,更有盈利能力。拥有更高的客户忠诚度和员工凝聚力。通过研究对世界产生最重大影响的各领域领军人物,西蒙•斯涅克发现,他们的思想、行为和沟通方式都异常一致——而且这种方式是与其他人截然相反的。斯涅克称这一具有影响力的观点为“黄金圈”,它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据此建立企业、领导活动、激励他人。而这一切都起源于“为什么”。

从“为什么”开始的思维,适用于小公司、大企业,非营利组织以及政界。以“为什么”作为出发点的领袖们,从不操控谁,而是激励身边的人们。而他们手下的人也并不是心不甘情不愿地被迫做些什么,而是因为愿意而追随。

斯涅克参考了众多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将如何领导和激励他人的一系列观点清晰明确的呈现了出来。这本书适合任何一个想要激励他人或者想要获得激励的读者。

黄金圈法则掀起的领导力飓风已经席卷全球,

渗透世界的各个角落,现在正式登陆中国!

◆作者简介 (豆瓣)

西蒙•斯涅克(Simon Sinek)

领导力哲学第一人

◆国际知名广告专业人士

◆Sinek Partners营销顾问公司创办人

西蒙•斯涅克发现了这个非常简单、却非常有威力的黄金圈法则。这个法则揭示出,为什么有些企业和个人那么成功,那么富有感召力。

从五角大楼到联合国,再到好莱坞,斯涅克受邀为全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人们做演讲,阐释黄金圈的威力。

◆目录(豆瓣)

第一章 一个不会先问“为什么”的世界25

第二章 发挥黄金圈的感召力47

第三章 如何赢得众人追随87

第四章 如何唤起认同者的 *** 129

第五章 最大的挑战就是成功165

第六章探寻“为什么”195

◆读书心得(朱江)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复杂也不陌生,总结一句则是:“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读书时老师常这么教导我们,这是一种求知的启迪,也是“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的探索精神。

而今,多问几句“为什么”显得尤为重要,单就这个书名,已经可以成为一则人生箴言了。

在忙碌的生活中,你是否感到繁杂不堪、顾此失彼,觉得时间总是不够用?此时我们是否问过自己“这些繁杂的事情都是必要的吗?为什么重要的事情往往没有做?而毫无营养的事情和人身上浪费了自己的大把时间?为什么不能借助工具和智慧将其效率提高呢?为什么不能更好的进行取舍呢?为什么不能简化而精致自己的生活呢?”近年来,无论是“断舍离”、还是“极简主义”的流行理念,归根结底,都是对生活多问了几句“为什么”,而经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获得自我的开悟,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决定和行为,通过生活的智慧而提高生活的质量。

“菩萨畏因、凡人畏果”,是说菩萨在起心动念那一刻起,就已经在克制自己,从而制约自己的行为;而凡人大多数是在行为以后,对结果担忧,省略了问自己“为什么”的过程,而往往就是少了这个过程,人的潜意识和欲望本能就操控了自己的行为,从而造成恶果。《罗辑思维》里罗胖子提到过一个简单易懂的“善恶观念”,他说:“善”就是让你多问一下自己“为什么?”,而恶,则是告诉自己“管TM的!”

回到本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为什么”在事业开拓、工作方法、思考模式中的运用,他提出的黄金圈即:为什么(WHY)——怎么做(HOW)——做什么(WHAT)。

本书认为,凡事应该从“WHY”开始,这里要强调的是,英文中这个“WHY”在这里可不仅仅是“为什么”而已,还包括目标的呈现、愿景的规划、南图的制定,有了这些,才能激发团队的潜能和力量,从而促发作者所谓的“感召”概念。(作者认为让人产生行为有两个办法:一是“操纵”;二是“感召”,而“操纵”是平庸之法,“感召”才是上策之选)

而“HOW”则是战略的制定,即“怎么做”,当目标和愿景有了,就应该分解成如何具体的行动,这里涉及的是规划层面的见解,也是高级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

“WHAT”是战术的具体实施,根据战略的意图,分解为具体的行动和所预期的结果目标上,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目标”和“WHY”中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这里指的是战术执行层面具体的一个一个小目标,它可以有多个、也可以根据时间推移不断转换,而“WHY”中的目标则是稳定的,所有的战略、战术、任务都是围绕这个大目标进行的。

下面举个例子:

一个人决定减肥,他先要给自己一个充分的理由——我 “为什么”要减肥?

理由1:为了健康!

(请注意,以上写法需要改进,这里要写得越具体越好、挖掘得越深越好!)

应该这么写:因为我不想因为肥胖造成各种疾病,过早离世,这样我的爱人、父母、儿女将多么伤心?(来自《当时忍住就好了》)

理由2:我希望在我年轻的时候遇到身材最好的自己,我不希望因为肥胖被别人嘲笑和看不起,我不希望我因为肥胖与自己喜欢的人失之交臂;

理由3:我不想让别人觉得我是一个没有定力和节制的人,这样会影响到领导、同事对我品格和意志力的评估。

…………

以上就是问完自己“为什么”以后得出的答案。

然后,到“HOW怎么做”的环节——该怎么制定计划:

为达到减肥的目标,我有几个方案:1、健身房;2、公园跑步;3、饮食调控……

然后进入“WHAT做什么”的环节:

1、 健身房:我需要每周去4次健身房,根据教练的安排,每次做1个半小时的锻炼;

2、 公园跑步:我每天六点起床,在公园跑步5公里;

3、 饮食调控:根据营养师的建议,我每天……

如果“WHAT”做不好或者坚持不了,就返回“HOW”,重新盘问自己。

以上,就是一个“黄金圈”的闭环循环逻辑。应该说,这是一个万能钥匙式的思考行为方式,运用得好,无论生活还是工作都将受益匪浅。

《这样读书就够了》的三个步骤,其实就是遵循了“黄金圈”的逻辑;而《原则》的五步法亦是如此:一、有明确的目标;二、找到你实现这些目标的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三、准确诊断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四、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 五、做一切必要的事来践行这些方案,实现成果。

另外,当下正在看的《重新理解人力资源》,更是直接将“黄金圈”拿来引用和剖析:

(原书)在我们看来,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三种形式:知道做什么(know-what),知道如何做(know-how)和知道为什么做(know-why)。多数人会花费大量时间来学习如何做事(know-how),因为掌握这个层面的知识的直接效益和效用最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一技之长”。但是,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我们通常不会去过多思考。相对而言,我前面提到的第一稿薪酬方案就是基于我之前对薪酬的“know-how”完成的。知道如何做一件事非常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同时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和知道做什么,就更全面了。我个人认为,“know-how”掌握得好的人一般都是职场非常需要的人,在职场上他们被称为专业人员(professionals),他们靠出售“know-how”获得薪酬来维护自己在职场上的地位。但是专业人员要想在职场上获得跨坎式的提升(“0-1”的提升)还必须掌握做每一件事的原因,即“know-why”,这样他们的职场人生才能更丰满、得到升华。我认为好的企业领导者应该是一个“know-what”、“know-how”和“know-why”的三合一型人才,不仅有想法也有办法。“know-how”和“know-what”是知识层面的事情,“know-why”是智慧层面的事情。而理念属于智慧的范畴。

最后,我想介绍一种心理咨询中经典的咨询方法,它来自于“合理情绪疗法”的一种技术,叫做“苏格拉底式提问”,就是咨询师对来访者的问题不断的进行追问,直到来访者自己领悟到自己的逻辑漏洞和不必要的情绪包袱。

以下是心理咨询师和一位恐惧障碍患者的苏格拉底式对话:

患者:我害怕考试。

心理咨询师:你害怕什么?

患者:我害怕考不好。

心理咨询师:你什么时候感到最害怕?

患者:考前,在刚进入考场的时候。

心理咨询师:进入考场时,你在想什么?

患者:我想,我肯定今天又要考不好了。

心理咨询师:说说你这样肯定的理由。

患者:我以前考试又多次失败。

心理咨询师:今天你已经失败了吗?

患者:没有,考试还没有开始。

心理咨询师:当你在想,肯定今天考试会失败时的状态如何?

患者:状态很差,脑子几乎一片空白。

心理咨询师:很差的状态会对考试有影响吗?

患者:肯定会有影响。

心理咨询师:影响结果会如何?

患者:考试又要失败了。

心理咨询师:你今天的失败会是什么引起的?

患者:是今天不好的状态。

心理咨询师:你不好的状态是什么引起的?

患者:是我对今天考试的预期想法。

心理咨询师:如果你对今天的考试事先没有负面的预期,状态会是如何?

患者:状态会好一些。

心理咨询师:考试状态好一些的结果会是如何?

患者:考试发挥会好一些。

心理咨询师:如果你考试发挥得好一些,那害怕状态会有变化吗?

患者:害怕程度会好一些。

以上案例,就是通过不断追问,打开自己的心结,对于大多数而言,一方面是缺少自己对自己问“为什么”的能力,还有另一方面则是,往往给自己一个简单的答案以后,没有进行追问,从而不能达到自己深层次审视自我的目的。比如说一个人准备复仇犯罪,你问他为什么,他当然可以回答到“复仇得到 *** ”,那如果继续追问呢?“复仇”为什么不能走法律的途径?法律的惩处和自己的复仇有什么区别?这个区别差异足以让自己冒这么大的风险吗?如果是为了所谓的“ *** ”那自己锒铛入狱以后是否还有“ *** ”呢?因为复仇让家人陷入无尽的伤痛中是否得不偿失呢?

是的,人生在世,我们不仅要多问“为什么”,更应该追问“为什么”!

朱江

2019年5月14日星期二

更多读了应该从小开始有什么感受(从现在出发读后感)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