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面临过被亲人、陌生人、舆论进行道德绑架的困境。常见的比如公交车上被要求让座、大众对明星逼捐、网上批判别人花钱救流浪猫狗而不救助失学儿童、指责拍视频者没有去救落水者……
道德绑架让每个人感到愤怒。为什么别人有资格逼视、窥探、审判我们的个人行为?为什么我会毫无来由地陷于被动却感到无能为力?这种舆论困境产生的原因又是什么?
道德是一种善恶评价,属于个人隐私范畴。它绝不是可以拿来公开讨论的话题,别人没有权利擅自闯入进行评论。评论某人的道德本身就是一个道德问题。所以,我们一旦面临道德绑架式的话语胁迫,就要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正在被别人侵犯,恰恰是那些高高在上的评论者越界了,他们非法进入了别人的私域,在干不道德的事。应该受到指责和感到羞愧的是他们自己。比如被指责救流浪猫狗而不是救助失学儿童,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做好事是个人隐私,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所以不可以拿来讨论和比较。你可以自己去做,但没有资格告诉别人该怎么做。
道德成为个人隐私,才会回归真诚,才不会沦为公开表演或被迫道歉。孔子曰:“乡愿,德之贼也。”乡愿为了维护形象和刷口碑,以道德的名义干不道德的事情,结果道德丢了,真诚也没了,比真小人还不如;只有道德即隐私成为我们默认的社会共识,任何人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才会为大众不齿,因为他们翻越了别人花园的围墙,德之贼也。
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律令天然存在,不需要别人提醒和监督。一个社会,不会因为人们缄口不言道德就会道德沦丧,也不会因为满墙刷满漂亮口号而成为道德圣地。只要我们把道德归为个人隐私,只要给它足够的隐私空间,道德之树就会自由茂盛的生长。
2021-6-30于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