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通过会计学原理能学到什么(会计学和会计学原理),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通过会计学原理能学到什么(会计学和会计学原理)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通过会计学原理能学到什么(会计学和会计学原理)

我看到这个题目就不自觉点进来了,看一看有什么前辈高人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绝世秘籍,让我等 *** 丝会计接受一波知识的洗礼,很遗憾,点进来发现,并没有什么人回答,其实题主问的问题,我也在无数次学习会计准则之后,问过自己,会计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那样做分录?如何才能学以致用?我也一直在寻求领悟会计的内在的高度一致性。我的目的并不是通过考试,而是掌握各学科的只是知识内核,这里,我们用道,法,术三个层次形容,我要的是道,而不是生硬的记住会计分录,有时我甚至会刻意的忘记具体的分录,然后专注于题目的描述,从我对会计的理解出发去构建。这个回答我会一直更新下去,直到我认为,我得到了满意的回答。马上就要考试了,我现在应该去做题目,但是我不想,我要把我对会计的领域写出来,希望在写的过程中,能有所精进!

嗯,从哪里开始呢?那很显然的一点就是会计的动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问,我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那么会计的动机是啥呢?比如从这个个简单的分录分析一下,借:原材料 100 贷:应付账款 100 ,这个分录翻译成白话就是,买了100块的原材料,还没有给钱,每一笔会计分录都可以翻译为一段白话,这段白话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描述,所以说,会计的目的就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描述,会计的本质其实是一门语言,就像我们了解的每一门语言一样,有它的词汇和语法。现实的有无数种可能,语言就有无数种可能,经济活动有无数种可能,会计分录就有无数种可能,这是从分录到经济活动,那么我们再来一个从经济活动到会计分录的,企业摊上事儿了,被起诉了,很可能要赔人家100块钱,这个要怎么做分录呢?借:管理费用 100 贷:预计负债 100.所以说,每一种经济活动都可以写成会计分录,那比如你写完上述的分录了,企业要缴纳企业所得税,管理费用是当期损益,所以你计算会计利润的时候,你会减去,但是呢,税法说,你这个管理费用指不定是多少呢,等法院判下来再说吧,这个管理费用暂时不让你扣,那它不让你扣,你就得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加回来,你在会计利润的基础上经过纳税调整得到一个应纳税所得额乘以一个所得税率得出一个所得税费用,即 借:所得税费用 贷: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但是这这个费用和你在会计利润时计算的所得税费用要大,是不是说,其实相对于会计来说,就多交税了,因为是用会计来记录经济活动,那么为了保持一致性,这个多交的税费,需要调回来,钱可以多交,但是配比必须保持一致,多花的钱怎么处理呢,那就确认一笔资产,所以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5 贷:所得税费用 25 ,等到可以扣除的时候,你在计算应纳税的所得额的时候,就可以减了,那你减完之后,相对于会计开说,你是不是就多减了费用,少交了钱,你的所得税费用就小了,那怎么办呢?就将以前期间确认的递延做的税转回,这样就可以始终保持会计上的一致性,这也就是所谓的递延所得税了。是不是理解起来就简单多了?这就是我主张的,用常识去理解知识,我一直认为,如果你学的知识都能落实到常识,那你就算是掌握到了法的层次,如果你知道法的为什么,你就算事得道了。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会计的目的是描述经济活动,其落脚点是经济活动本身,如果我们就会计论会计那就是本末倒置,不能一味的在会计分录上打转,所以说学好会计的第一步是深刻的了解经济活动的实质。在举个例子,比如说,一个企业借了很多钱,比如说100块,由于某种原因,暂时还不起,但是呢,企业的持续经营假设是合适的,那企业就和债权人说,兄弟,我暂时还不起你这个钱,但是你看哥这个业务,还是可以赚点钱的,要不你这个钱算入股吧,我给你20股,(假设市场价4块钱吧)以后我赚了钱,慢慢给你分红,你现在就是杀了我,我也拿不出那么多钱呀,债权人心想,行吧,这逼真是个坑货!然后这就是会计上所说的债务重组里的债务转资本,那会计怎么做分录呢?首先它的债务减少了,资本增加了,事是这么个事吧,那怎么做分录呢?借:应付债券 100 贷:股本 20 贷:资本公积 60 贷:营业外收入 20 ,用白话说就是用价值80块的股票还了100块的债,少还了20块,少还这20块就是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是不是还蛮好玩的,做会计一定要从经济活动出发,而不是从会计出发,你首先的整明白这个事,才有可能正确的描述。读懂题,是通过考试的第一步,如果你读题把交易性金融资产,误判成其他债券投资,其他债券投资的分录蛮不好写的,即使你这个分录背的再熟,写的再六,毛用也没有!

写了好长的一段了,会计的目的是描述经济活动,专注于判断业务实质。写完会计的目的,接下来我要写的是会计的元素,会计的元素就是就是会计这门语言的词汇,那么会计有几类元素呢,我把所有的会计科目分成两类,第一类过程类科目,即期末无余额科目,利润表项目,第二类结果类科目,期末有余额科目,资产负债表项目。要怎么理解会计元素呢,就好比我国先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构成的一样,在会计的领域里所有的经济活动的都可以用资产,负债,权益,收益,损失,利润来表示一样,这里我要解释一下,这里的损失是广义的损失,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各类费用,营业外支出,收入是广义的收入,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资产处置损益,其他收益,营业外收入。收益代表一切的流入,损失代表一切的流出,利润代表净流入,流入,流出,净流入就是我说的过程类,资产,负债,权益就是我说的结果。这六元素就是会计信息的载体,就是经济活动的载体。那么这六元素是哪里来的呢?很显然它是从经济活动中抽象而来的,之所以要分类,是因为有区别,比如说资产,它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而负债它将导致经济利益的流出,而权益是资本的来源,就是咱们所说的本钱,经济活动包罗万象,然而关注他们的本质,就能抽象出一些具有高度一致性的东西,这就是会计元素的由来。那么有没有第四类有余额的呢?咱们来分析一下,都学过分类吧,高中数学的分类思想,有一些分类的标准,它可以描述整体,而且不会存在例外,你比如说,过程和结果,特殊和一般,过去现在和将来,这样的分类,只能说完美。那我们先将有余额的分类为来源和占用,那么我们在对来源进行进一步划分,来自内部的和来自外部的,完美吧,然后呢来源于内部的叫所有者权益,来源外部的一般是负债,当然那种上掉下的好事,都先过到损益然后转到权益了,当然也属于来源于内部权益,然后这就是一个企业的来源,然后有了来源,就要开始取得用于直接或间接获取收益的占用,比如机器设备,专利技术,劳务,服务等等,这部分占用可以分类为三类,第一类是通过出售获取收益,第二类就是通过消耗获取收益,第一类就包括我们生产的商品和提供的服务等,第二类就是什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第三类是前半段是消耗,后半段是出售,他们的本特征是一次或多次计(挤)入损益,他们的共同点是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他们共同的名字叫资产。然后再来说损益类科目,就是上面说的收益和损失的概念,为什么说他们他们是过程类呢,因为他们的发生额在期末都是会被结转,期末余额为零,他们是对得失的衡量,企业之所以进行经济活动,目的就是赚钱,目的就是使得大于失,使收益大于损失。我觉得对损益类科目的理解认知是我学习会计的一个节点,之前迷迷糊糊,之后开始有种雨过天晴的感觉,那要怎么理解它呢?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没有损益类科目在现有的会计体系下,可以反映经济活动吗?比如销售产品,结转成本,借:权益 贷:库存商品,确认收入,借:应收账款 贷:权益,是不是看起来也没毛病?把当期损益的概念去掉,用当期权益,照样核算所得税,还要什么利润表啊,直接对权益操作不就行了?这样行吗?其实,我认为,行,也不行,这就涉及到会计的又一个概念,就是总账和明细帐的概念,因为收入是多种多样的,你直接对权益操作,那收入的明细就消失了,会计是用来描述经济活动的,不光要有活动的结果,还要有活动的细节,有汇总,有明细,才能将经济活动的准确的记录下来,就好像我们用汉语描述,比如说描述面前的情况,描述一:一个女人站在哪里,描述二:一个身材高挑,长发飘飘, *** ,面容姣好的女孩站在哪里,那能一样吗?所以可以这么说,损益是权益的细节,是她的长发,她的身材,是她的容颜!

更多通过会计学原理能学到什么(会计学和会计学原理)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