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目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看似捉摸不透的茶叶香气,先是在微观世界中有其形成的物质基础,以及制茶过程中的相互反应。
然后,才有中观世界中人类对这些客观规律的掌握,进行人为干预,选种育苗,制茶泡茶,都能按照喝茶群体的审美喜好加以选择和引导。
对于这种 “茶有很多香气”的结果,我们分别从“微观”和“中观”追溯它的原因。
一、茶香的物质基础
茶的广义十分宽泛,敢称茶的除了有绿茶红茶花茶,还有菊花茶参茶大麦茶等等。但狭义上的茶只有一种:取茶树的青叶加工而成。
在植物分类系统中,茶树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目前大量栽培应用的茶树种名一般称为:Camellia sinensis。1. 茶鲜叶干物质
茶树的鲜叶当中,75%是水分,另外25%被称作“干物质”,是真正有效的内含物质,其中所含主要及占比如下——
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20%~30%,主要是谷蛋白、球蛋白、精蛋白等氨基酸1%4%,已发现26种,主要是茶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等生物碱3%~5%,主要是咖啡碱、茶碱、可可碱茶多酚18%~36%,主要是儿茶素占总量70%以上糖类20%~25%,单糖、寡糖、多糖和其他糖类有机酸3%左右,苹果酸、柠檬酸、草酸、脂肪酸、没食子酸等脂类8%左右,主要是脂肪、磷脂、甘油酯、硫脂和糖脂等酶3%~5%,水解酶、磷酸化酶、裂解酶、氧化还原酶、同工酶等色素1%,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茶多酚氧化物等芳香物质0.005%~0.03%,醇类及部分醛类、酸类化合物维生素0.6%~1.0%,维生素C、A、E、D、B1、B2、B3、B5、B11、K、H无机化合物
水溶性部分2%~4%水不溶性部分1.5%~3%,主要成分是:钾、磷、钙、镁、铁等2. 芳香物知多少
在茶鲜叶中虽然芳香物质占比很少,只有0.005%到0.03%,可却有80多种香气物质,是构成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再经过茶叶各自的加工过程,又会形成新的、更多的芳香物质。比如绿茶会有260多种,红茶有400多种,乌龙茶最多达500多种。到目前为止,从茶鲜叶到所有成茶中,能够分离坚定的茶叶芳香物质越有700多种。根据气相色谱分析,茶叶芳香物质的组成有十一大类: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酯类、内酯类、酚类及其衍生物、杂环类、过氧化合物类、硫化合物类、含氮化合物。
但主导茶叶香型,还有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大约只有几十种。
比如青叶醇,占鲜叶芳香物质的60%左右,含量最高,沸点157℃,浓度高时具有强烈的青草气,浓度低则有清香感。再比如肉桂醛,沸点252℃,具有肉桂香气。
二、形成茶香的机制
不同茶类因为加工制作的工艺不同,所形成各自茶叶香气的机制也是不同的。
1. 六大茶分类依据
我们都知道茶分六大类,绿白黄乌龙红黑,这是茶学家陈椽教授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依据是茶多酚的氧化程度和氧化方式。
茶叶的制作就是茶多酚和多酚氧化酶相遇,发生了酶促反应,即茶多酚在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从颜色清浅的绿茶,到颜色浓郁的红茶黑茶,氧化程度由浅到深。
氧化,可以看做是发酵:绿茶为不发酵茶,红茶为全发酵茶,乌龙茶是半发酵茶;白茶黄茶氧化度极轻,更靠近绿茶;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接近红茶。
2. 香气在制茶中的形成机制
它们香气形成的机制也是不同的,不发酵的绿茶,香气形成机制以热效应作用为主;半发酵的乌龙茶,以水解作用为主;全发酵的红茶,以脂质降解作用为主。
热效应:高温下,通过美拉德反应,即还原糖与氨基化合物间反应,形成吡嗪类、吡咯类、呋喃类、糖醛类等焦香、甜香物质。
脂质降解:在酶促氧化-发酵过程中,儿茶素先氧化成邻醌。一部分邻醌聚合成邻苯酚醌或茶黄素,另一部分还原成儿茶素,在这个过程中氨基酸、类胡萝卜素、脂肪酸、醇类,被氧化成紫罗酮、茶螺烯酮、二氢海葵内酯、醛类、醇类、酸类等花香、甜香等物质。
水解:以糖苷形式存在的结合物型香气化合物,在酶的作用下水解,香气化合物游离出来,如橙花叔醇、香叶醇、芳樟醇等具有花果香的香气物质。综上可以理解为:虽然茶树鲜叶中所含的芳香类物质大同小异,但是经过不发酵半发酵到全发酵等完全不同的制茶工艺,形成了新的更多地芳香物质,也由此让不同茶类的香气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三、茶香与发酵程度
茶香类型与发酵度之间,存在着一定关联:发酵有浅有深,茶香有清有陈。
发酵越浅,则茶香轻盈,呈现的清香会多一些;发酵越深,茶香则趋于成熟,半发酵的乌龙和全发酵的红茶,有丰富的花香,果香,后发酵的黑茶则呈现木质的陈香气息。
如果加点想象,这个变化的过程,和一颗茶树的生命周期吻合。
绿茶,不发酵,清香更多,就如果茶树刚刚长出的叶子、芽头,鲜嫩轻盈,生机勃勃;半发酵的乌龙茶,花香更甚,好似茶树长叶后进入花季,花香萦绕;全发酵的红茶,则犹如开花之后结成的果子,果子由青涩到成熟,果香已有甜香熟香;到了黑茶,后发酵,好像茶树的木质树干,或者埋入地下的根系,香气陈醇,稳重。
茶树开花当脑海中有了一棵茶树生命周期的画面上,对不同茶类大体香气的定位,就相对容易了。
但要注意,这只是依据茶类的大体定位,香气从来都是复合的、多变的,尤其是好的茶叶,表现出来的茶香更是富有层次感的。
这个办法,对新接触茶的人来说,可以起到简单定位、联想记忆的作用。当熟悉茶叶制作和香气的所有成因后,应该摆脱这种限定,主动探索更多丰富的茶叶香气,感知更为微妙多元的香型。
四、影响茶香的三个方面
除了以上的工艺原因,茶叶香气的差异还因为茶树品种和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茶香的来源,总体可以归为三种类型:品种香、地域香、工艺香。
1. 品种香
顾名思义来自于茶树品种,在人类漫长的驯化茶树的过程中,以及茶树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茶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品种。
因为茶树品种的差异,香气也会有所不同,比如祁门红茶中独特的“祁门香”,就是选用的茶树是祁门种,其鲜叶中所含具有玫瑰香气的香叶醇含量,高于普通茶树种的几十倍。
2. 地域香
茶树所生长的环境,土壤、阳光、朝向、温度、湿度、植株密度以及海拔等自然环境,对茶叶最终形成品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比如武夷山岩茶独有的“岩骨花香”,就是地域决定。正岩茶中的名从,甚至可以精确到具体山场,是九龙窠、慧苑坑、马头岩等等。它们因为小环境的差异,表现出来的香气也不同。
武夷山风景区内3. 工艺香
工艺香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制茶过程中在不同形成机制下,产生的各类香气。
这会发生在制茶的各个环节中,不只有氧化过程中才有。比如同为不发酵的绿茶,干燥方式是炒干、烘干或者晒干,最终都会影响到最终绿茶的香气。
这三个茶叶香气的来源,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存在着的。我们一直有因地制宜、看茶做茶的理念,就是人类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基于所掌握的种茶、做茶经验,以品饮审美为导向,在适合的地域种植适合的品种,再以适合的工艺制成茶叶。
五、喝茶的审美选择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香气有迷之喜爱,嗜香追香,从自然界的花香果香,到拼配各种香料去调香。文人墨客更以香明志,比喻自己高雅的品质追求。
在茶叶当中,多样的芳香物质,以及制茶所不断产生的新化合物,亦成就了人类的追香之路。
之所以在今天有着如此多元的茶叶香气,是人们顺应自然客观条件,进行人为主观选择的结果。
以红茶为例,金骏眉的创制提升了中国高端红茶的发展,主要是在传统果香的红茶中,又出现了花香。复合的花果香,让这款茶的香气富有变化和层次感,大大满足了人们对香气的追求。
滇 *** 的高端茶中国红,则选用乌龙茶的品种梅占,也为以果香甜香见长的滇红,增加了优雅兰香。
六、对香气的感知
单有好的茶香还不够,若没有追香的品饮者们参与,这些香气也只是无人欣赏的寂寞。
因此对香气的感知尤为重要。但有个客观现实是,茶叶中的香气是十分多元且微妙的,大多数人只能感知到其中少数表现明显的香气。
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想出各种办法来接近这些香气。
1. 味觉校准
专业的品香,要经过专业的味觉校准训练。比如在一般人的味觉中,橘子、橙子、柚子等的香气是十分接近的,但是经过专业校准,给你一个相对标准的体验,并反复训练,还是可以分辨这些细微差别的。
国内茶人创制的茶汤风味轮盘但不同人对味道的感知天赋也不一样,还有记忆力,这就造成了不同人对味道感知的差异。
2. 正确冲泡
不同香气物质的沸点是不一样的,正确的冲泡可以帮助激发茶叶中更多的香气。
比如乌龙茶中的凤凰单丛,就要先把茶壶茶杯用热水冲烫,再用100℃沸水冲泡,快速出汤,这样才能有更多的香气挥发出来。
趁滚烫直接倒入茶杯,都不需要公杯而凤凰单丛也已多种多样的香气著称,其中有十个香型特征显著,很有代表性:蜜兰香、桂花香、黄栀香、玉兰香、夜来香、肉桂想、杏仁香、柚花香、芝兰香、姜花香。
3. 借助器型
最典型的是闻香杯,这种细长高深的茶杯,是专门嗅闻茶香所用。这样的形状,有利于茶香聚在杯中,香气的消散会比较慢。
参考资料:
罗军《中国茶密码》北京三联书店,2016.4(2020.6重印)郝连奇《茶叶密码》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3肖坤冰《人类学观茶》民族出版社,2020.6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10(2014.11重印)相关阅读:
喝茶的境界有哪些呢?
茶叶的产地真的不再重要了吗?
哪种红茶最好喝?
冷萃茶和泡好了冷却的茶口感上有什么区别吗?
刚开始喝普洱茶要注意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