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1975年,重庆万州农村,有几个年轻人正在下河抓鱼。那时候抓鱼要摸水,鱼儿贼精灵,一有点儿响,准倏忽溜走,他们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抓到多少。
其中,有个刚成年不久的年轻人,叫做谭传华,他胆大,为了提高抓鱼效率,他找了鱼雷下河炸鱼,不幸的是,引爆线燃烧的速度很快,谭传华来不及扔出去就炸响。
等到谭传华醒来,他发现自己的右手已经没了。失去了一只手,意味着以后再也很难下田干活,在他心死如灰之际,谭母掷地有声地说:“不怕,眼睛还在,就能活。”
从这之后,谭传华开启了自强不息的求生生活,期间虽有些坏念想,但他还是珍惜这可贵的人间。如果没有这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如今也没有年赚三亿的谭木匠,人间也少了一个做木梳的关头。
谭传华,他有什么能耐把谭木匠做成唯一一家木梳上市公司?
一、
做木匠是谭家的祖传手艺,可谭传华并没有一开始就做出这般选择。为了求生存,他靠着一只手学画画,最后成了一个民办教师。但因为少了一只右手,平日的白眼他忍受下来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却一日一日熄灭了谭传华炙热且年轻的心。
与此同时,谭传华的爱情之路也受阻,在爱情事业双打击之下,他萌生走万里路的想法。1980年,谭传华带着50块出发,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流浪生活。
谭传华的目的地很清晰,他第一站来到了北京,看了看中华大地的心脏,随后一路奔向西北,身上带的50块钱很快就花完了,他不得不变卖衣物,这让谭传华记忆深刻,一块120元的上海牌手表,只卖了20块。
当谭传华卖无可卖的时候,想到了要了结一生,到了峨眉山,那天大雪封山,他不得不打道回府,买了张短途票,去了昆明。在昆明是谭传华最为艰难的时候,因为车票不见了,行李被扣下,好早留下了一张画板,得以谋生。
在外面四处流荡的两年,谭传华受尽苦难,挨过饿,就是不挣钱,他的最后一站去了贵州,在那里生了一场病。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自己是个需要照顾的人,这让谭传华萌生了回家娶妻生子的念头,并很快付诸行动。
回到了重庆老家,谭传华在万州开起了一家花店。由于当时的竞争少,花店生意爆满,不到一年时间谭传华就成了当地的万元户。
有赚头大家一拥而上,谭传华意识到花店生意不好做,就主动继承了谭家的祖业,当一个木匠,创办了三峡民间工艺美术厂。
起初,谭传华用的还是传统的商业思维,雕刻了很多笔筒、拐杖和各种各样的神鬼人物形象,在销售方面却十分尴尬,这些东西大部分不实用,谭传华偶尔才能卖出一两个作品。
不久后广州有一个工艺博览会,谭传华兴致满满地去参加,到了一看,同行的售价比他的制作成本还要低,自己的产品落后不实用,成本还高,这给了他当头一棒。
博览会结束后,谭传华路过深圳,想去考察一下市场,换换思路。在众多的木雕作品中,他看中了一把两块钱的木梳,并且将其带回了重庆。
二、
1993年,谭传华做了次业务调整,全面雕刻木梳。做业务调整需要资金,谭传华的启动资金已所剩无几,好在他在开花店时,通过一人一瓶白酒认识了一个“贵人”,这位贵人是农行营业所的主任。
也许是这份交情,也许是看到谭传华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同意借给谭传华29万元,让谭传华二次创业。
谭传华有手艺伴身,制作是小问题,难就难在如何卖出去。
谭传华在卖木梳这件事上,可谓是处处受阻。他先是用最淳朴的方法,沿街叫卖,可这个方式太累人,也压缩了谭传华的制作时间,销量也不好,他必须摸索出另外一种销售方式。
彼时各大商超在招商,谭传华认为可以在这上面做点文章,于是跟不少大型超市合作,开了一两间专柜。起初的木梳利润薄弱,现在要支付专柜费,还要请人看摊,成本一下子飙得老高。对于谭传华来说,入不敷出是常态。
有了前面摸索销售方式的经验积累,加上彼时各个行业的直营店盛行,谭传华想,为何不自己开店呢?也是这个想法,诞生了“谭木匠”这个品牌。本来谭传华的家庭作坊叫做“三峡”,有好多人给木梳的名字起建议,但谭传华追本溯源,最终敲定了“木匠”。
与此同时,谭木匠也不再坚持用家庭小作坊的方式去生产木梳,他创办了一间残疾人培训学校,专门收留无家可归,在外颠沛流离以及生活没有保障的残疾人,教会他们雕刻,懂生产,制作木梳。
这学校给谭木匠输送了很多生产工人。从谭木匠日后的发展规模来看,有超过一半的工人是残疾人,谭传华淋过雨,但他还有一只手,可以为他人撑起一把伞。
创业公司在刚开始时都是举步维艰,谭传华虽然开了第一家直营店,可还没有走出重庆,真正让“谭木匠”爆红的,是一把火和一则招聘启事。
三、
事情全部都集中在1997年发生的。因为谭木匠的木梳款式比较老旧,谭传华有意重新设计,再引进水磨设备,提升木梳的品质。在这个想法变成现实之前,谭传华还需要完成两项工作,第一是销毁之前的木梳,第二是找来资金购买设备。
谭传华在工厂里找出所有的木梳,有1.5万把左右,他一把火就给烧了,当时的工人们劝谭传华不要这样干,毕竟这些都是他们一把一把亲手制造出来的。
销毁木梳是自己家的事,谭传华可以自己做主,在找钱这方面,他可就被摆了一道。彼时谭木匠的账上还有钱,他去找银行贷款,对方说:“你先把之前借的钱还上,然后才可以贷。”
谭传华相信了这句话,等他还上了钱却傻眼了,对方认为一把木梳难成气候,谭木匠又没有固定资产,拒绝放贷给他。谭传华一气之下拂袖而去,说:“我直接登报招一家银行。”
1997年8月19日,《重庆商报》一则“奇怪”的招聘广告引起了全国的谈论,这则消息还传播全球,间接使“谭木匠”扬名海外。这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有银行前来跟谭传华接洽,同意放款,解决了谭传华的燃眉之急。
从这之后,谭木匠开始了顺风顺水的发展。1998年,有个年轻小伙对木梳有兴趣,找到谭传华,要以加盟的方式在南充开一家“谭木匠”。谭传华同意了,加盟费也不高,第一家加盟店就这样开起来,并以不可阻挡的速度向全国扩张,2001年就有了100家“谭木匠”。
有了这般成绩,谭传华也算是成就了一番事业。可钱多定会招蜂引蝶,谭传华在朋友的劝说下,进行多元化发展,去投资影视剧。结果呢?谭传华根本就不懂这一行,投资了250万,亏了100万。
这件事让谭传华坚信,他这辈子要心无旁骛把“谭木匠”做好,办成百年老店。而谭木匠靠着充沛的现金流,和工艺精美的木梳,以及低门槛的加盟连锁,从1家门店扩张到1000家,最后通过了港交所的聆讯,2009年底上市,融资1亿10年没花完,成为了木梳第一股,也是唯一一股。
可谭木匠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四、
2013年,谭木匠有两项产品被列为“不合格实木制品”,树种名称和标称弄错了。因为谭木匠在上市之后,发展很猛,在产品质量上的把关就降了下来。
俗话说,错则改之,无则加勉。但谭传华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随着消息披露,谭木匠的股价向下震荡良久,加盟店减少了73家,谭传华这才发出一声怒吼:“公司上下被一团浮躁之气包围。”
为了方便接收信息交流,和有物流条件优势,2014年,谭传华宣布搬迁总部,从重庆江北搬到江苏句容这座小城市。
搬迁后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谭传华不仅清除了公司内部的浮躁之风,还一年推出一个活动,比如“我给妈妈梳头”,打响“谭木匠”的名头。从2015年开始,谭木匠的盈利逐年上涨,到了2019年,谭传华已经年赚三亿。
为什么做木梳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在一般的厂家眼里,光做梳子,能生存下来就已经很不错了,偏偏唯独谭木匠,可以开出上千家门店,也能远销海外。
这主要是谭传华,培养和招揽了一群设计人才,每年都会围绕“爱情、亲情、友情、风土人情”推出多种品类的产品,每四年就推翻旧的生产线,建立一条全新且先进的生产线,在产品占优的情况下,只要销售渠道不差,也能卖个好价钱。
谭传华在年轻时为抓鱼失去了一只手,紧紧牢记母亲说过的那句“不怕,眼睛还在,就能活”。为了活着,谭传华流过浪、饿过肚子,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捡起祖传的手艺,靠着自己的努力,用“谭木匠”来回馈母亲的宠爱和鼓励。
这份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谭传华这儿传承下去,他也用自己的方式,来帮助在外颠沛流离的残疾人。命运对他们已不公,而他们用行动无声的呐喊:“我命由我不由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