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她创造了比得兔,也以其商业天赋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表达,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她创造了比得兔,也以其商业天赋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表达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比得兔的故事》被人们认为是现代图画书的开山之作,不过更让人感到传奇的是,波特小姐居然借助童书的力量,运用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睿智的商业头脑,为后人保留了一片绝美的山湖美景。

然而,在《比得兔的故事》出版很多年后,波特小姐仍无法解释人们为什么会那么喜欢这本小兔子书,除了确知比得曾经是她的一只宠物小兔外,故事中其他角色的名字来源和形象出处,波特小姐自己也说不清楚。尽管她还创作了另外20多本小书,并多次表示自己偏爱的作品是《格洛斯特的裁缝》,但有趣的是,她的许多粉丝常常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那本书,而只是把她和比得兔紧紧地连为一体。

波特小姐为什么能创造出如此经典的形象?她有着怎样传奇的一生?我们从阿甲老师的新作《图画书小史》中摘编了相关故事,读完也许你会更喜欢波特小姐和她的比得兔。

原作者 | 阿甲

摘编 | 王一

《图画书小史》,阿甲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年6月

她出身富有,

但对童年的感受并不好

比阿特丽克斯·波特(1866-1943)出生于1866年,我们习惯把她叫作波特小姐。波特家是非常富有的中上产家庭,论财富,可能比一些上产家庭还要有钱,但因为没有贵族封号,只能算是中上产。他们家住在伦敦肯辛顿区的博尔顿花园2号,那是个四层楼带阁楼的豪宅,窗外是花园绿地,往远处望,大概不到两公里的地方就是英国自然史博物馆,旁边还有南肯辛顿博物馆,就是现在的维多利亚和艾尔伯特博物馆。简而言之,那是个富人扎堆的高级住宅区。波特家有男管家、女管家、男仆、女仆、厨娘、保姆、家庭教师、马夫、马车夫等仆役,一应俱全。他们要出远门度假,尤其是夏天去苏格兰或英格兰北部的湖区度假,阵仗也很大,通常是仆人们先去目的地打理好庄园,然后波特一家带上宠物,坐火车过去。因为火车站和列车上的人比较多,所以他们也常常会包一节车厢过去。到目的地的火车站后,马车夫再把他们接到度假的庄园,然后他们在那里住上一个夏天,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四五个月。这种生活,即便是在今天看来也非常奢侈。

但再往前数,波特小姐的爷爷和外公更富有。她的爷爷是曼彻斯特纺织业的寡头,外公是那个时代顶尖的国际船运商。她爷爷退休后住在一个几百英亩的大庄园里,并把那里精心打造成一个非常美的大花园,成为当地一景,吸引了许多游客慕名去参观。波特小姐的爷爷和外公都收藏了许多名画,所以她小时候也经常能在他们家里看到。

你也许会问,波特小姐家哪来这么多钱呢?其实,她的爷爷和外公年轻时都是英格兰北部的农民,赶上了工业革命的好时候,凭借智慧和努力,逐渐成了新贵。提起工业革命,大家也许知道世界上有个著名的老牌出版社叫麦克米伦,这个家族诞生了一位著名的首相麦克米伦,他卸任首相之后接管家族生意,当了麦克米伦出版社的社长。麦克米伦出版的童书在历史上非常有名,比如1865年出版的《爱丽丝漫游奇境》。可是你知道出版社的创办者麦克米伦兄弟最初是做什么的吗?他们是苏格兰的佃农,比拥有土地的自耕农地位还要低。但在工业革命中,他们把握机会创建了麦克米伦出版社。不得不说,真是时代造就了英雄。

有趣的是,波特小姐的爸爸妈妈并不太瞧得起商人。她爸爸是大律师,但大多数时间都泡在各种俱乐部里。还好,他的文化品位很高,是一位业余摄影家,结识了多位文学、艺术和科学界的人士,当时有位著名的画家约翰·埃弗里特·米莱斯是他的好朋友。米莱斯最著名的作品是《水中的奥菲莉亚》,他后来给过波特小姐不少鼓励。波特小姐的妈妈年轻时也很擅长画水彩风景画,出嫁之后就不怎么画了。但波特小姐很小的时候,妈妈就把自己用的水彩颜料盒送给她,这可能是对女儿最好的鼓励。总而言之,这位波特小姐的家境在外人看来,简直是好得没话说。

波特小姐和弟弟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波特小姐和比她小6岁的弟弟伯特伦,长大之后回顾他们在伦敦的那个家,感情都非常复杂,他们都说那是一个没有爱的家。二战期间,博尔顿花园2号被德国人扔下来的炸弹给炸毁了,波特小姐一点也没有感伤,甚至还有一点点庆幸,好像终于可以摆脱那幢房子了。后来那里也没有重建成住宅,如今的原址上是一所小学。现在在小学的外墙上挂着一个标牌,写着比阿特丽克斯·波特1866—1913年曾经住在这里。

她让兔子穿上衣服,

活灵活现地以孩子的方式行事

为什么条件那么好,波特小姐却似乎对那里没有一丝留恋呢?因为她自己的童年感受并不好。虽然她一出生在物质上就应有尽有,保姆随时相伴,学习有家庭教师打理,学画画还有专门的老师上门,但她最想要的东西却很匮乏。那是什么?就是爸爸妈妈的陪伴。

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家似乎认为带孩子不是父母的事情,应该交给保姆和家庭教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打理,父母一般只在早晚见见孩子,早上说早安,晚上说晚安,吃正餐的时候都未必能坐在一起,喝下午茶的时候,会让保姆把孩子打扮成小绅士、小淑女,穿着那些看着高雅、实则难受的衣服,出来很体面地跟客人打打招呼,然后送回儿童室自己玩。

波特小姐的妈妈非常热衷于搞社交活动,对孩子的要求似乎比较严厉;爸爸呢,看来比较和蔼,但他总是忙着出差或在各种俱乐部应酬。好在这位爸爸常常会写纸条给波特小姐,说说他在外面遇到的有趣的动物和有趣的事情,有时还顺便画上几笔,波特小姐也时常给爸爸写纸条。相对来说,波特小姐受爸爸的影响更深一些。爸爸酷爱凯迪克的插画,还花钱买了多幅凯迪克的原画,波特小姐显然也很爱凯迪克的画,她后来画动物穿上衣服的形象,与凯迪克的画如出一辙。另外,爱好摄影的爸爸也教会了波特小姐如何在户外观察事物,他也非常鼓励女儿和儿子观察大自然中的动植物,收集标本,包括化石。

波特小姐的童年在物质上极其富足,但在精神上感觉相当孤独。正所谓,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便在另一处打开了一扇窗。她是个天资十分聪慧又非常敏感的孩子,大量的独处时间让她得以慢慢磨练。她在长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成了一位很高明的画家、非常有潜力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热诚的业余科学家。别人不知道,她的父母不知道,恐怕连她自己也不知道。

在这样的家庭中,她渴望独立。但那时的女性,没有出嫁就没法独立,出嫁后也往往从属于丈夫。她不愿意随便嫁人,渐渐成了老姑娘。她曾经想当植物学家,她的一项菌类发明领先于德国植物学家12年,但被男性把持着的皇家植物园里的植物学家们对女性嗤之以鼻。她只留下了一个爱好能让自己全情投入,就是写信给亲戚朋友家的小孩,把她遇到的有趣的动物和有趣的事情讲给他们听。1893年夏天, 27岁的波特小姐跟父母在苏格兰的一个农场度假,听说她以前的家庭教师,也是她的闺蜜安妮·莫尔5岁的儿子诺埃尔·莫尔生病了,波特小姐就写信去安慰他:

我亲爱的诺埃尔,我不知道该给你写什么,我就来跟你讲那四只小兔子的故事吧,他们的名字叫——弗洛普西、默普西、棉球尾和比得。

诺埃尔·莫尔

这封信里讲了比得兔的故事,就是淘气的比得兔跑到麦格先生的菜园子里去历险的故事,与众不同的是,波特小姐一边写一边画,就像小时候爸爸写给她的纸条那样。但因为波特小姐是一位科学家,所以她画的兔子是非常真实的、符合解剖学原理的兔子;同时因为她又是一位非常爱孩子、懂孩子的文学家、艺术家,她让兔子穿上了衣服,活灵活现地以孩子的方式行事。这封信就是图画书《比得兔的故事》的雏形,一个开创童书新世纪的比得兔的世界也就此孕育出来。

直到今天,似乎还没有一位创作者,能在科学的严谨性、童话的趣味性和绘画的艺术性三方面的完美统一上超越波特小姐。

在那个时代,

通过文艺作品愉悦孩子正成为时尚

波特小姐27岁时给一个5岁小男孩写了图文信,后来这一封封信演变成现代图画书公认的开山之作《比得兔的故事》。人们看到那些信就会明白,信上的文字肯定不是要让5岁的孩子自己读的,那是要请妈妈念给孩子听的。所以波特小姐又画图画,画是给小孩子看的,上面的兔子既是真实的兔子,又是童话的兔子,有着天真可爱的特征,孩子不仅爱看,而且能从中读出故事来。想象一下,孩子一边听妈妈念文字,一边看着上面的画,无边无际地遐想,那种感觉多么美妙!这就是图画书特有的奇妙配方。日本出版家松居直先生后来总结:请把图画书看作大人为孩子朗读的书,千万不要把图画书当作孩子的练习册。这样的观念可以说就是从《比得兔的故事》这样的图画书中得来的。

为什么波特小姐在1893年就能有如此前卫的观念呢?实际上这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在凯迪克、格林纳威的童书作品中,纯粹愉悦儿童的成分已经越来越多了。像前面我们提到的那本诞生于1865年的《爱丽丝漫游奇境》,那个故事试图告诉孩子们什么道理吗?实在说不上有什么教育意义。那是个很荒诞的故事,小女孩跟着一个不停在看表的兔子,不小心掉进了兔子洞,然后进入一个荒诞的世界,里面的动物和人都疯疯癫癫的,说的话、做的事都很怪诞,也很好玩,仔细琢磨一下,好像还挺有哲理。但它肯定没打算讲道理,只是逗孩子玩。

刘易斯·卡罗尔镜头前的爱丽丝

写那本书的刘易斯·卡罗尔是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的一位数学教师,那个学院挺有名,现在人们去英国牛津大学玩都会去基督堂学院参观,那间学院用餐的大礼堂曾经是电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大礼堂的取景地。那位数学教师当年特别喜欢院长家的四个小孩子,尤其是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他常常跑去找几个孩子玩,给他们拍照,带他们出去划船。这个漫游奇境的故事就是他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编的,纯粹是逗孩子玩,中间穿插了许多语言游戏和荒诞的笑料。当时,维多利亚女王和她的孩子们也很喜欢这个故事,女王就派人来找卡罗尔要他写的别的书,卡罗尔诚惶诚恐、毕恭毕敬地向女王陛下献上自己的其他作品。女王一看傻眼了,因为他的其他作品全是看不懂的数学专著。

通过这样的小插曲,我们应该能理解,在波特小姐所处的年代,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愉悦孩子,在英国已经成为一种比较高雅的时尚,《比得兔的故事》的诞生,正是这种时尚发展到极致的一种产物。

她用商业头脑追求女性独立的人生

对波特小姐来说,这本书也是她追求独立的一种产物。随着年龄渐长,她开始卖画给贺卡公司赚点私房钱,还买了一些股票。后来,好朋友安妮·卡特·穆尔提醒她,为什么不把写给孩子们的图文信改编成图文故事出版呢?她家的几个小孩都爱极了波特阿姨写的故事,别的孩子也应该会喜欢吧。波特小姐很受启发,就借回那些写给诺埃尔的信,改编成一个故事,投稿给出版社。她投了6家出版社,最后才被沃恩出版公司接受。

波特小姐对自己的书非常有想法,事后证明她非常有商业头脑。首先她认为自己的书一定要做成巴掌大小,而不是当时市面上流行的大开本童书。她非常坚持,小书才适合小手拿,就是说,一定要让小朋友觉得那是给他们的书。另外,她坚持自己的书要卖得足够便宜, 价格最好控制在1先令一本。当时英国1英镑是20先令,1先令是12便士。普通人家、工薪阶层基本可以承受以先令为单位的东西,所以他们也被称为先令阶层。为了让书卖得便宜,一开始波特小姐坚持要将书印成黑白的。1901年圣诞节,她自费印制了黑白版的《比得兔的故事》,前后大概卖了750本,连写福尔摩斯的阿瑟·柯南·道尔也买了两本,说明在那个小圈子里很受欢迎。

沃恩公司的编辑诺曼·沃恩跟波特小姐讨论,他赞同波特小姐的基本思路,认为完全可以做到1先令一本,如要印成彩色的,可以撤下几幅图节约成本。诺曼虽然是刚出道的编辑,但很有才华,而且对这本书特别有感情,他也非常欣赏波特小姐的才华。他的真诚打动了波特小姐,最终,1902年圣诞节前推出的《比得兔的故事》印成了彩色,就在前面说到的艾德蒙·埃文斯的印刷厂。这本书大获成功,当年圣诞节就卖了2万册,后来越卖越好。好到什么程度呢?1904年,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都有了这本书的盗版书。

在此激励下,波特小姐和诺曼·沃恩联手,接二连三地推出同样开本的小书,每一本都大获成功。除了《比得兔的故事》之外,还有1903年出版的《松鼠楞果子的故事》和《格洛斯特的裁缝》(这本书是波特小姐自己最偏爱的一本),1904年出版的《小本杰明兔的故事》和《两只坏老鼠的故事》,1905年出版的《蒂棘·温刺儿太太的故事》和《馅饼与小饼托的故事》。

他们俩见面的机会不多。那个年代,作为单身女性的波特小姐要与异性见面,必须有家人或年长女仆陪同。他们大多数交流和讨论都是通过信件完成的,两人的通信绝大多数都保留到了今天,信中可以看到他们都在热烈地讨论作品,交换有关销售、市场推广和制作衍生产品的想法。就在这热烈的公事公办的通信中,两人渐渐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到了1905年,诺曼·沃恩终于在信中求婚,波特小姐欣然答允。然而,波特小姐的爸爸妈妈强烈反对,原因是沃恩家是不入流的商人,波特小姐非常愤怒,忍不住质问父母:难道你们的父母不是商人吗?最后他们达成妥协,这场订婚必须保密,要观察一年再做决定。遗憾的是,这年夏天,在波特一家度假期间,诺曼·沃恩突发重病,不幸去世。

电影《波特小姐》(2006)剧照

有一部名叫《波特小姐》的电影,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尽管电影稍微夸张了一点,爱情过分浪漫了一点,但现实中两人的感情的确刻骨铭心。多年之后,波特小姐与湖区的律师希利斯先生结婚,两人也是情投意合,但诺曼在她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无法替代。这位沃恩先生应该说是20世纪初的一位天才童书编辑,他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很难想象没有他的鼓励、帮助和辛勤工作,波特小姐的那些小书能取得那样的成功。

波特小姐一生留下了23本小开本的图画书,合在一起被称为比得兔的世界。她还有一本《精灵大篷车》是单独在美国出版的;另有一本生前没有出版的书, 前几年由昆廷·布莱克补上了插画,2016年出版,名为《穿靴子的凯蒂的故事》。综合来说,她名下共有25本图画书,其中23本是在1922年以前创作的,大多数集中在1902年到1913年期间。

为什么在那之后,她的创作突然慢下来,几乎停止了呢?有人认为是因为年龄,但到1920年,她也只有50多岁,身体非常健康,显然年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回头来看,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方面,就是沃恩公司发生了一些变故,新接手的负责人没有什么新想法,总是希望她继续照着老样子去创作。而她想要创作的很有新意的故事,比如那本《穿靴子的凯蒂的故事》,沃恩公司并不感兴趣。这样一来二去,双方都提不起兴致做新书。沃恩公司靠着不断重印比得兔的世界,经营得很好,渐渐没有了进取的想法,也很少再对外宣传波特小姐。

另一方面是1913年她结婚了,扎根于湖区,致力于经营农场、养羊,热心于当地的环保事业,这些事情占据了她很多时间。

她将后半生奉献给了环保事业

诺曼去世后,波特小姐很长一段时间走不出内心的阴影,她选择了疯狂工作和到湖区买农场来逃避伦敦的痛苦回忆。1905年,她毅然买下了湖区温德米尔湖西侧、埃斯韦特湖畔的丘顶农场(Hill Top)。由于买得着急,差不多花了市价两倍的价钱。不过她也不管了,因为她急于建一个避难所,好逃离伦敦的家。说来也奇怪,她一回伦敦就容易生病,但一到湖区什么病都没了。1906年,她与诺曼的两位哥哥合作,出版了三本书,其中一本讲青蛙钓鱼的《杰里米·渔夫的故事》早在诺曼在世时就启动了。

丘顶农场那一带是波特小姐17岁时的夏天和父母第一次去湖区度假的地方,她很爱那里。后来有好些年,他们家年年都来,她对那一带特别熟悉。在那一带她还遇到了一位名叫罗恩斯利的牧师,这位牧师对她一生的影响非常大。罗恩斯利曾热情地帮助她出版《比得兔的故事》,牵线找到沃恩公司的正是这位牧师兼作家。但更重要的是, 这位牧师是一位很有科学头脑的环保主义者,他让波特小姐认识到: 要想保护湖区的风景,就必须想办法保持这里的整体生态,特别是维持传统的农业和畜牧生产方式。尤其是这里有一种赫德威克种羊,是一种很特别的山地绵羊,在当地放牧这种绵羊,能很好地维护当地的生态。

电影《波特小姐》(2006)剧照

也许就是从1905年开始,波特小姐似乎有了一种豁出去的心情, 她打算扎根在湖区,成为那里的农民和牧羊人。对她来说,一开始可能只是艺术家的浪漫想法。在1902年到1913年期间,她创作了19本小书,其中至少有15本都跟湖区的风景和动植物有关,那里有她取之不尽的灵感。同时,在1905年到1913年期间,她陆陆续续在那一带买地,不断扩大农场规模,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她的稿费。渐渐地,她组建了一支很厉害的农民和牧羊人团队。1913年,她和一直帮她买地的律师希利斯先生结婚之后,创作的速度降下来,农场扩张的速度渐渐加快。他们夫妇俩都特别热爱湖区的风景,联手置地也是为了保护这一带的环境。

在波特小姐去世前,她已经成了那一带最大的农场主,她养的羊年年夺冠,最后她当上了牧羊协会的会长,是有史以来第一位可能也是唯一一位女会长。1943年她因病去世,享年77岁。她把名下4000多英亩的地产都捐献给致力于保护环境的国民信托组织(National Trust),国民信托的三位创始人之一就是那位曾给她很多帮助的罗恩斯利牧师。两年后,希利斯先生因苦苦思恋妻子也追随她而去,他把两人剩下来的所有产业都捐给了国民信托。今天我们到湖区的那一带旅行,既能享受到那里的现代文明,同时又能享受到未被过度开发的风景。当地的农牧业生产方式基本上保留着150年前的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波特小姐后半生的努力。

原作者 | 阿甲

摘编 | 王一

编辑 | 申婵

校对 | 陈荻雁

更多她创造了比得兔,也以其商业天赋实现了女性的自我表达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