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代的名曲有哪些(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代的名曲有哪些(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古代的名曲有哪些(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用勤劳和智慧制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国音乐文化作为这光辉灿烂文化的一分子,同样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我国古典音乐主要以古老为尊崇、以宁静为上品、以天人合一为至高的艺术追求,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某种境界。

今天聊一聊我国古典音乐的精华——我国古代十大经典名曲和他们背后的故事。

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古曲中最早、最典型的寓情于景、借景述志的音乐作品。

据说伯牙深居山间,终日携琴弹奏,除了刻意表现山间瀑布流水的倾泻直下、潺潺急流,还随意描绘哗哗水声和鸟鸣风声的此起彼伏。更为主要的是借大自然的美丽元素来抒发自己高亢悲壮的处世胸怀,以及去闹归静的平静心态。

伯牙,姓伯,名牙,又作伯雅。战国时的音乐家,春秋时期晋国的上大夫,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被人尊为“琴仙”。

钟子期,春秋时期楚国汉阳(今湖北武汉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风浪渐渐平息了下来,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伯牙琴兴大发,拿出琴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这个人正是钟子期。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打柴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讲述,伯牙心中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又说:“这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这不就是自己久久寻觅不到的知音吗?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两人便结为兄弟。一起约定来年中秋再到这里相会。

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来到了汉阳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见钟子期,于是他便弹起琴来召唤这位知音,可是又过了好久,还是不见人来。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钟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诉他,钟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临终前,他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到八月十五相会时,好听伯牙的琴声。

听了老人的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曲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了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他悲伤地说: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这琴还弹给谁听呢?”

两位“知音”的友谊感动了后人,人们在他们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后人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这正是: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5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二、《梅花三弄》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表现梅花的千古佳作。

该曲以梅花凌霜傲寒,高洁不屈的节操与气质为表现内容。借景抒怀,曲调优美,平缓。抒发了魏晋文人超尘脱凡,孤芳自赏的胸臆。

桓伊,字叔夏,小字子野(一作野王),谯国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人。东晋时期名将、名士、音乐家,丹阳尹桓景之子。富有军事才略,建元十九年(383年),参加淝水之战,大败前秦王苻坚。平生善于吹笛,宿有“笛圣”之称,桓伊唱的挽歌与羊昙唱的乐歌、袁山松唱的《行路难》辞,时人称为“三绝”。

王徽之,字子猷,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时期名士、书法家,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第五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世说新语》记载:王徽之 *** 赴东晋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并不相识他。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并没有说明自己的身份,反而坐在胡床上郑重地吹奏起来,笛音袅袅、宛转动听,一曲毕,双方并无二话,桓伊骑马便离开了。这就是东晋名士的旷达和潇洒,所谓真名士自风流,丝毫不拘小节。

桓伊敦和风雅,王徽之狂狷博闻,二人相会虽不交一语,却是难得的机缘。正是这个机缘,才有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的诞生。这正是:梅花一弄、弄清风;梅花二弄、弄飞雪;梅花三弄、弄光影;暗香浮动、水清清。

三、《夕阳箫鼓》

张若虚(约647年- 约730年),扬州(今属江苏扬州)人,初唐诗人,因《春江花月夜》著名。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属乐府清商曲,据说此曲为陈后主叔宝所创。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格调与境界远在同题的宫廷诗之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闻一多赞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夕阳箫鼓》是一首抒情写意的琵笆曲,又名《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等,其音乐内容和其展示的意境,正是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其旋律雅致优美,曲调安宁,描绘出人间的良辰美景:暮鼓送走夕阳,箫声迎来圆月的傍晚;人们泛着轻舟,荡漾春江之上;两岸青山叠翠,花枝弄影;水面波心荡月,桨橹添声……

《春江花月夜》只有一首,唐朝只有一个。《夕阳箫鼓》的琴声阵阵传来,绘声绘影,《春江花月夜》所描述的那种画韵诗境尽现于眼前,使人有如梦回唐朝,进而无限感怀大唐盛世之万千气象。

四、《汉宫秋月》

琵琶曲《汉宫秋月》,旋律抒情委婉,表现了宫女细腻深远的幽怨悲愁的情绪和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在汉乐府中就有不少关于宫女之怨的题材,如《玉阶怨》、《昭君怨》、《昭君悲》等。

西汉汉宣帝时期,国力强盛。北方的匈奴经过汉武和昭宣时代的轮番打击,内部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遂将宫女王昭君赐给了呼韩邪。

王昭君,王嫱,字昭君,齐国王襄之女,出身平民。17岁被选入宫待诏。在宫中过着不得见御的冷清孤寂的生活。让青春年华年复一年的老去,不如远赴异域,然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来如何,谁也不知。

就这样,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漫天,马嘶雁鸣,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一首《出塞曲》,无限感伤,催人泪下。天边大雁,望着惊艳的女子,听着凄婉的琴声,纷纷扑落于平沙之上,遂成“平沙落雁”之绝唱。“落雁”也成了昭君的代称。

王昭君到匈奴之后,封为宁胡阏氏。后来昭君在匈奴生了两个儿子。呼韩邪单于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欲娶昭君。父死后,子可娶继母,兄死后,弟可娶其嫂,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觉得难以接受,上书汉成帝求归,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汉习从胡俗,昭君后来只好服从。

跨越八百年的对话,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写出了对王昭君的追念、同情和神往:“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五、《阳春白雪》

《阳春白雪》为中国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阳春古曲》,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所作。

师旷,字子野,平阳(今山东新泰市南师店)人,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师旷也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知晓劳苦大众的生活是水深火热的,有普世的情怀,两百年后的孟子,尊其为“亚圣”。

《阳春白雪》这首琵琶独奏曲古曲,表现的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畅,节奏轻松明快。“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荡涤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在《楚辞》中的《宋玉答楚王问》一文中,楚襄王问宋玉,先生有什么隐藏的德行么?为何士民众庶不怎么称誉你啊?宋玉说,有歌者客于楚国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国中和者有数千人。当歌者唱"阳阿薤露"时,国中和者只有数百人。当歌者唱“阳春白雪”时,国中和者不过数十人。当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杂以流徵”的时候,国中和者不过三数人而已。宋玉的结论是,“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阳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复杂,能唱和的人自然越来越少,即曲高和寡。

更多古代的名曲有哪些(十大名曲中国古代十大名曲)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