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过 年
作者:贠靖 诵读:箫雅
《过年》诵读:箫雅.mp311:13来自四季美文“正月里来是新年,穿花衣,吃花馍,放花炮,逛花街,赏花灯……”年关将近,听着这回荡在街巷里的歌谣,眼前不禁浮现出关中农村过年的景象。
一脚踩进腊月的门槛,辛苦了一年的庄户人就进入了一年当中最开心的过年时间。在关中农村,是很看重过年的仪式感的,比如腊月二十三小年祭灶,除夕祭祀先祖,正月初五接财神等,是一样都不能少的,那既是对祖宗的敬畏,也是对岁月的敬畏。
“小年”一过,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热闹闹的年关也就在人们喜悦的欢笑声中来临了。
紧跟着磨豆腐、杀年猪,置年货,到了腊月二十八,贴年红,打糕蒸馍把面发。女人们在屋里忙着蒸馍馍,男人家就引着娃娃贴年画、贴春联、贴窗花,把所有美好的期盼都浓缩到那一扇开启的门窗上,准备迎接新年的到来。
大年三十,一切准备停当,开始迎玉皇,拜祖宗。到了“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热炕头上,吃团年饭,守岁,把攒了一年的好吃的都端上来,攒了一肚子的掏心窝子的话,也在这个时候一股脑掏出来,于酒酣耳热之际,娓娓道来,流淌进绵长的酒香里,融入浓浓的夜色中。
待爆竹声由远而近响成一片,新的一年也就在人们的欢叫声中,在那一抹划亮天际的熹微之中开启了。孩子们绽开红扑扑的笑脸,伏在地上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则乐呵呵地从兜里掏出压岁钱,或抓起一把糖果、核桃枣装进孩子们的口袋里,装得口袋都装不下了,还在往里装。
天麻麻亮,踩着满地的爆竹碎屑,推开门就一头撞进了新年的怀抱。孩子们嬉戏着追逐,大人双手作揖,互道新年问候,恭贺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老幼安康。 大年初二开始,携家带口走亲戚,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街巷里便挤得水泄不通。那一拨舞狮舞龙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刚过去,这一拨扭秧歌、踩高跷的便甩动着红红绿绿的长袖涌过来。跟进人群里去,便在晃动的脸谱中、喧天的锣鼓中、咿咿呀呀的说唱中,走进了一场方才启幕的人生戏剧里。
当新年的第一轮满月升上枝梢,埋藏在心底的憧憬也便蓦然升腾起来,在一束束绽放的烟花中,跌落进孩子们手上挑着的红红的灯笼里,幻化成一抹斑驳的色彩,在街的尽头延伸。
回到屋里,望着桌上供奉的花馍,过年的兴致意犹未尽。望着望着就走进了另一个被岁月惊艳了的世界里。
花馍也称“面花” ,盛行于明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说“面花”是一种民间面塑品,不如说是一种案板上的艺术。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案板上的“刺绣。”
“花馍”种类有上百种之多,常见的有十二生肖、花鸟人物、枣糕 、寿桃等等。一锅花馍,揭开锅盖,在袅袅升腾的热气中,就走进了流传千年的故事里……
在关中农村,男女对象初结秦晋之好时,男方会送给女方一对“鱼儿馄饨”,轻巧精灵的面鱼上盛开一朵莲花,寓意婆家期望未来的儿媳像鱼儿一样灵巧,像莲花那么纯洁。鱼儿也是生育力旺盛的象征。女方则回赠给男方一对威风凛凛的“老虎馄饨”,意为丈母娘希望未来的女婿勇敢能干。
待到女儿出嫁,新娘的母亲会特意给女儿蒸一个面盆大小的 “枣糕”陪嫁,它以一朵盛开的莲花为底座,其间有鱼儿游动,水草丛生,上面插有面捏的莲蓬、花骨朵和象征吉祥的飞禽。新郎来接亲时,新娘子就从娘家将这“枣糕”一直抱至夫家。据说是对男方“鱼儿馄饨”的回应,也有“早生贵子”的寓意。
及至新婚夫妇生子满月时,娘家和众亲朋就要送“长命锁”,其形如项圈,上饰各种花草图案,意为要套住小家伙的生命,让他(她)得以健康成长。待孩子满百日、周岁时,又要送“猫馍”、“虎馍”,让猫、虎守护着孩子,使病毒邪魔不得近身。
我曾见过乡下的巧媳妇做花馍,一把剪刀、一把篦子、一把镊子,往案板前一坐,她们就从掮着锄头下地的农妇,变成了技艺高超的面食艺术家,案板也成了她们手中的画板。
面是发面,要拿到案板上醒到揉光。雪白的麦面唱主角,金黄的玉米面,翠绿的 *** 面,灰色的荞麦面演配角。
一年四季和土地打交道的农家女子,那些春花秋果早已在她们心里生了根,遇到一点灵感便生长起来。一团面饼在手里旋着,拿起剪刀剪几下,用手指一捏,就变成了一朵盛开的荷花,再掐一团面,用剪刀嚓嚓剪着,用手指捏着捏着,一条活蹦乱跳的鱼儿就在荷花上活了过来,上头的鱼鳞、鱼鳍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她们的手指在不停地上下翻动着,案板上的胡萝卜、红枣、黑豆、菜叶、果蔬汁液就成了她们创作的点缀和颜料,在她们的巧指灵动中,赋予了面团灵性和生命力。那是一种骨子里的、流淌在血液里的脉搏的跳动,从眼神到手指,一直传导至面团里。那些她们一手喂大的,像孩子一样朝夕相处的猪马牛羊,鸡狗猫兔,那些戏台上说唱捻打的小生花旦就在这生命的律动中,从手心里挣脱出来,蹦跳到案板上,恍若年画上、窗花上的生灵带着一股子灵性活了过来。
“今朝放荡思无涯,一日看尽长安花。”再看时,一条丰满的、憨态可掬的“龙王”盘旋着卧在层层浪花上;董永、七仙女,许仙、白娘子也驾着祥云,带着风声而来……
原来那些扭着秧歌、踩着高跷走进街巷深处的戏剧里的人物都到这里来了,他们又换一种方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蒸花馍一定要把锅盖捂严实,不能漏了气,漏了气蒸出来的花馍就成了“麻子脸”,也就没了那一股子丰润鲜活之气……
此刻,掀开烫手的锅盖,在满屋子缭绕的热气中,我仿佛从辽阔的北方穿越到了温婉的江南,置身烟雨蒙蒙、柳絮依依的西子湖畔,屏息敛气,感受着眼前小桥流水的婉约、动人,画舫、游船的精致灵动。我似乎听到了吴侬软语从耳边擦过,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一阙沉静细腻的唐诗宋词里。在这柔软得似雨丝飘拂,美妙得似江南女子扭动着腰肢款款走来的“面花”世界里,一颗心便都湿漉漉的了,惊艳得无处安放……
贠靖,陕西省作协会员,曾在《莽原》《短篇小说》《小小说月报》《新作家》《陕西日报》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数百篇。
箫雅,原名贾艳秋,教育工作者。喜欢写作、朗诵,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散文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当代新诗实力诗人》《中国风》《辽宁作家》《辽宁诗界》《文学月报》《营口日报》《阜新日报》等报刊杂志。曾获得多项蒙古贞文学征文及朗诵奖项。阜蒙县朗诵艺术学会秘书长。多家平台特约的主播、音频监制。朗诵作品见于诸多网络媒体、微刊合平台。曾荣获市县级、网络朗诵赛事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