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一载无穷年
民谣是民间流行的、具有强烈民族色彩的歌曲。这类歌谣,多称作民歌。在民间,还有一种歌谣,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经常句子长短不齐,纯用口语,念起来很顺口。这种歌谣其实是一种顺口溜,因为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说唱,也称其为“民谣”。本文说的是后一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中华文化种类繁多,群星闪耀。在地域文化中,民谣作为一个门类备受瞩目。这些民谣具有强烈的地域特性和时代特点,往往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情感,展示了一个民族的气质。因此,民谣作为具有丰富信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传承价值。
威海民谣作为胶东民谣的一个部分,同胶东其他地方相比,既具有相同点,也具有不同点。本文收录的几个民谣只是流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部分仅凭着记忆写下来的,错讹之处难免。敬请了解和熟悉此类文化的人士补充和斧正。
“将媳妇”是典型的胶东方言,是“娶媳妇”的意思。这个童谣是教育儿童长大了要孝顺父母。
这个儿歌不知道是不是与解放后破除封建礼教有关?有知道的请不吝赐教。
拔豆棍儿,是把上一年收割大豆后的豆根儿 *** ,晒干后烧火做饭用。之所以转年拔豆棍儿,是因为豆根儿经过一冬雨雪的浸润,已经腐烂,便于拔出。二月二拔豆棍儿是农时的需要,相沿成习,成了二月二的一个习俗。
“旋儿”是指头上的发旋儿。旋儿多旋儿少常成为孩子孩子之间调侃的说辞。旋儿多少与品德无关,与寿命长短无关,与聪明不聪明无关。围绕着“旋儿”,有多种版本的儿歌,这是我小时候听到的版本。不知道您那儿怎么说的?
灯台是农村锅台壁子上70、80公分处的一凹槽,是放置煤油灯的地方。这个儿歌是教育幼儿不要碰触煤油灯。同时,也教育孩子长大了不要偷东西。这个儿歌诙谐幽默,朗朗上口,传播范围极广。
“没”胶东人在这里读作“mo”。这首儿歌是儿童掉牙时相互嘲讽对方时说唱用的。这首儿歌可以随意拓展延长,还可以随着情景变化。这首儿歌是儿童抖机灵的好载体。
这个儿歌充满童真、童趣,流传甚广。蕴含着敬食教育的意思。
这首儿歌寥寥数语,把个只认媳妇不认爹娘的不孝子刻画得淋漓尽致。属于典型的孝道教育。
这是儿童雪天最爱吟诵的儿歌。雪天,孩子们一边玩雪,一边吟诵,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以前,孩子常常没有大人看。很多时候,大孩子小孩子一起玩儿,大孩子就天然地承担了照顾小孩子的责任。如果小孩子哭了,大孩子就用这首儿歌来戏弄小孩子。
这是儿童之间常用的咒语。一方接受了对方的东西,为了防止对方反悔,常用此话。这类儿歌其实含有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的意思。
以前,医学不发达,有儿童哭夜,父母无法,就把这几句话写在黄纸上,贴在交通要道,请过路人诵读。据说这样就可以治好孩子哭夜的毛病。
这是大人给孩子讲故事时在一开场的时候,用来暖场的话。说这句话的时候,往往用手比划成手枪指着某个儿童,会增加喜剧效果。
这是谜语类民谣。
这是描述富人生存状态的民谣。
这是描述潮汐规律的民谚。“正晌”是胶东方言,是中午的意思。
七月七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妇女们在这天祭拜仙女,希望仙女(巧姐)让自己心灵手巧,织得一手好布,做得一手好饭。
八月十五的晚上,中秋之夜,妇女们拜月时说的祈祷语。
这是大人传唱的一首民谣。这首歌正面鞭挞了懒惰,在当时的条件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斗”是指手指的斗形纹。这句顺口溜没有科学意义,但却不自觉地担当了人际交往的媒介语。农民田间劳作休息时,常常相互之间以此打趣。
这是一句气象谚语,也是农民的调侃话。
葱、蒜、韭菜和辣椒是胶东的传统辣味蔬菜。这个民谣反映了人们对蔬菜的认识。
“头刀韭菜”是当年初生的韭菜,割下的第一茬。
这是群众对鱼类的的认识。人们认为:加吉鱼的头、鲅鱼的尾、刀鱼的肚子部分、唇唇鱼的嘴部是最好吃的。
“陆续日头”是指夏季云遮日,导致太阳时隐时现。这个时候的太阳其实是最毒的,人最闷热难受。独棱子蒜是指独瓣蒜。独瓣蒜是蒜里面最辣的。
以前,农村人多朴实憨厚,所以看人也以朴实憨厚为准。与此不同的,就划为另类。其中一类,就是腻歪。这首民谣其实包含了六种类型的人。绞酸巴涩是指说话、做事不爽快。遗孤是指父母双亡的孤儿。(老)孻是指老来得的子。粤语说“孻仔拉心肝”,意思是说晚年得子,父母呵护备至,凡事都牵肠挂肚。如此养出来的孩子,往往过于依赖大人,所以称为腻歪。
这是宴请客人时,把整条鱼端上桌时摆鱼的规矩。
这是孩子肚子疼时,大人边给孩子摸肚子边说的咒语。以前的人们相信说了咒语,就能把肚子疼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