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元旦简介
元旦,即公历的1月1日,是世界多数国家通称的“新年”。“元”有开始之意,“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元旦又称“三元”。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
关于元旦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尧舜时期,尧帝在位时,勤政于民,治理天下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但其子无能,所以将帝位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后来舜把帝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尧帝的那一天,当做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
图为尧皇让贤元旦由来
“元旦”一词在我国文学作品中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历史上的“元旦”指的是“正月一日”,“正月”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是很不统一的,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
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民国元年决定使用公历(实际使用是1912年),并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并不叫“元旦”。
我们今天所说的“元旦”,是公元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法,并将公历1月1日正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改为“春节”。元旦从古至今都是人们团圆欢乐的日子。
图为民国时期民众庆祝元旦的情景图为民国时期元旦民众拜神祭祖元旦习俗
在元旦的时候,在北宋的京城,宫廷里要举行大规模的朝会,皇帝要受百官的朝贺,人们称之为“排正仗”。此时,常有辽、高丽、西夏、于阗、回纥等地的外交官前来朝贺。元旦这天的清晨,京城里的家家户户都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穿上新衣,走亲访友,相互祝福,把酒相庆。
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明朝天顺年间,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贺年卡。每逢元旦,正是辞旧迎新的时候,亲朋好友之间有人用二寸宽、三寸长的笺纸,在上面印制出美丽精巧的梅花图案,并且工工整整地写上姓名和地址。到了农历正月初一这天,爆竹声声,春联鲜艳,人们满脸喜悦之情,互相拜年,普天同庆,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四处弥漫。这时,有人就拿着自己精心制作的贺年卡赠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既可以恭贺新春之喜,又可以送上一片温暖如春的美好情愫,真是一件很有意义又无限温馨的事情。
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有许多人喜欢用红色的硬纸片来制作贺年卡,有些人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友谊和别种情愫的珍视和看重,还十分珍重地把贺年卡装在古朴芬芳的精美锦盒里,然后怀着真诚的情感馈赠给要送的那个人,以此来表达心中的美好祝福和温暖情愫。
图为古代民众敲锣打鼓庆元旦现代元旦
在现代社会,元旦的庆祝习俗变得较为简单。人们多以举行联欢会、走亲访友、吃饺子等习俗来庆祝元旦,为新一年伊始开一个好头。保留着传统庆祝方式的就是在民间了,尤其是在一些农村。每到元旦,家家户户都会燃放炮竹,杀鸡宰鹅,拜祭过各方神灵后就一家人团聚一餐。
来源:黄骅档案(转载仅做分享交流,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