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往期回顾:
业务羊:在长沙除了麓山寺和开福寺,还有哪些寺庙值得一逛?0 赞同 · 0 评论文章上一篇文章给大家介绍了几处长沙市辖区内的小众佛寺,今天来一篇硬核的延伸阅读,给大家科普一下汉传佛教寺院在建筑和造像上的常见布局,让大家在逛佛寺的时候,能明白眼前的是什么建筑,跪拜的又是哪尊佛菩萨。
01 佛教寺院的发展沿革
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东汉初年。相传是汉明帝在位期间,有一天梦见有金人出现在朝堂之上,请方士解梦得知这金人是一位西方的神祇,于是汉明帝便遣人向西寻访。寻访团队在西行的途中遇见了两位印度僧人,这两位僧人用白马驮着佛经与他们回了国都洛阳。朝廷将此二人安置在负责外宾事务的 *** 部门鸿胪寺中,后来汉明帝下令在当时洛阳城西门外给这两位僧人建造精舍,供这两位僧人翻译佛经之用。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这处精舍被命名为『白马寺』,这也是中国佛寺之始。
汉明帝梦金人,而摩腾、竺法始以白马陀经入中国,明帝处之鸿胪寺。后造白马寺居之,取鸿胪寺之义。——【宋】赵彦卫《云麓漫抄》洛阳白马寺需要注意的是,在汉明帝建白马寺之前,『寺』一字仅有 *** 官署之意。此后,佛教修行之所才开始以『寺』命名。
中国佛教寺院可根据建筑格局的不同分为廊院式寺院和纵轴式寺院。唐代以前,寺院以佛塔为中心,四周绕以廊屋,形成独立的院落,故名『廊院式』。这种布局是印度佛寺与中国传统宫署建筑相结合而形成的形制,代表性的寺院为南北朝时期北魏修建的洛阳永宁寺,寺中的永宁寺塔为中国古代第一高塔,可惜后来毁于天灾,无缘让我们现代人一睹真容。
永宁寺,熙平元年灵太后胡氏所立也……中有九层浮图一所,架木为之。举高九十丈,有刹復高十丈,合去地十千尺,去京师百进而已遥见之。——【北朝】杨衒之《洛阳伽蓝记》社科院所绘永宁寺塔复原图往后随着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兴盛,许多达官贵人捐出自己的宅邸作为寺院,以表自己对佛法的崇敬。这些宅邸通常都是中国传统的殿堂式布局,久而久之,佛塔的在建筑格局中的核心位置逐渐被弱化。到唐朝初年,许多寺院已经由最初的廊院式演变为塔寺并重的格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玄奘法师在长安译经的皇家寺院大慈恩寺,该寺是首先建寺,四年之后天竺僧人阿地瞿多来长安之后,才由玄奘请旨按西域之制修建了大雁塔。这说明此时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体,而是附属的建筑物了。
西安大慈恩寺与大雁塔唐朝中叶之后,禅宗大盛,佛教与中国本土汉文化的融合进一步加快。此后到五代时期,禅宗提倡的『伽蓝七堂』的制度逐渐成为主流。伽蓝全称『僧伽蓝摩』,意译作『众僧之园』,是指僧众所居的寺院或堂舍。所谓『伽蓝七堂』,指的是一间寺院必须要具备七种主要建筑。最初这七堂指的是佛殿、法堂、僧堂、库房、山门、西净和浴室。这些殿堂按规制,必须井然有序地布置在一条轴线上,每个殿堂前面左右各配置一座佛殿,形成三合或四合的院落,故这种布局也被称作『纵轴式』布局。
在纵轴式布局中,佛塔通常会被移到寺院之外,建一个塔院来单独安放,或者干脆不设佛塔。这其中的代表有上海龙华寺,其佛塔便是放在寺院之外的一个单独塔院里的。
上海龙华寺与龙华塔,图源:视觉中国后来各宗派对七堂的规定略有差异,且随时间的推移,七堂的职能也有所变化,但总体上仍是遵循这种布局。又由于现存的绝大多数寺院都在建国后经历了重修,通常也都是采用『纵轴式』布局,因此我们今天就拿现今最常见的『纵轴式』布局来给大家讲解,请看下图:
02 山门
来到一所寺院,我们首先看到的会是它的山门。『山门』最早的时候称作『三门』,为『三解脱门』之简称。唐朝时百丈怀海禅师制定《敕修百丈清规》时,将寺院的开山祖称为开山,其他寺院称为诸山,且又因过去的寺院多居山林,故又可写作『山门』。山门由并列的三扇门构成,中门大,两边门小。这三扇门都分别有各自的名字。中门曰『空门』,左门曰『无相门』,右门曰『无作门』。成语『遁入空门』中的『空门』指的就是中间的山门。
长沙洪山寺山门『空』、『无相』、『无作』三者,是佛教中合称为三三昧,指的是三种精神状态。只有修行达到了这三重境界,才能最终到达涅槃。
三解脱门,佛说名为三昧。问曰:今何以故名解脱门?答曰:行是法得解脱,到无余涅盘,以是故名解脱门……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盘城,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大智度论》卷二十山门有时会以牌楼的形式存在,有时也会以殿堂的形式存在。比如前一篇推送中介绍的洗心禅寺,其山门就是以殿堂的形式存在的。当山门修成殿堂形式时,堂内会放置两尊金刚力士,他们是手执金刚杵的佛法守护者。其中左像怒颜张口,挥舞金刚杵做击打状,名为『密迹金刚』;右像忿颜闭口,平托金刚杵做睁视状,名为『那罗延金刚』。
长沙洗心禅寺山门殿关于这两尊金刚,其实还有一段长久的误会,今时今日许多地方会将两位金刚标注为『哼哈二将』,这其实是不严谨的。『哼哈二将』来源于明代著名小说《封神演义》,书中的郑伦、陈奇二将,乃商朝督粮官,各有奇术,一个能以“哼”声降敌,一个能“哈”毒气取胜,他们均在武王伐纣的战争中被杀。周灭商后,姜太公封神,二人被封为为镇守山门的专职神仙。因此,『哼哈二将』其实是《封神演义》作者基于佛教中那两位金刚力士而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其名号并不存在于任何佛教典籍中。只不过由于通俗小说在民间的流传度更广,人们也就逐渐接受了『哼哈二将』这个更通俗的叫法,两位金刚原本的名字反而被提及得少了。
03 钟楼、鼓楼
山门之后的第一进院落,左边为鼓楼,右边为钟楼,通常为两层楼阁式建筑。钟鼓楼是典型的中原汉文化建筑,古时在宫廷或城市中起报时作用。唐代时,在寺院中就已经存在将钟楼与经藏(即藏经阁)对置的布局。
则我州开元寺佛殿之与经楼、钟楼,一夕飞烬,斯革故鼎新之教也。…… 东北隅则揭钟楼,其钟也新铸,仍伟旧规。西北隅则揭经楼。双立岳峰,两危蜃云。——《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后来到元末明初,随着佛教寺院布局的进一步变化,寺院仿照宫廷建筑布局,诞生了钟楼与鼓楼对设的制度,并延续至今。
长沙松柏寺钟鼓楼04 天王殿
钟鼓楼之后是天王殿,其正面供奉弥勒菩萨。在佛教的世界观中,一个日月所照的世界为一个小干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组成一个大千世界,整个宇宙总共有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处的世界名唤『婆娑世界』,这是一个容易产生各种罪孽的世界,因此释迦牟尼在此成佛并教化众生。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这个世界下一位将要成佛的人便是弥勒菩萨。换言之,他是被钦点的下一任。
是时,当起八万大城,村城邻比,鸡鸣相闻。当于尔时,有佛出世,名为弥勒如来。——《长阿含经》我们现今所看到的大多数弥勒佛,都是一个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的形象。这一形象其实并非弥勒菩萨的本来模样,而是五代时期的高僧契此和尚。由于契此和尚圆润丰满、满口堆笑,手持布袋,坦胸露腹,圆寂前还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被人们认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后世也多使用他的形象来塑造弥勒菩萨。
建于北凉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弥勒菩萨像济南千佛山弥勒菩萨像弥勒菩萨的两侧供奉的便是四大天王,分别是手持琵琶或阮琴的东方持国天王,手持长剑的南方增长天王,手缠一条龙或蛇的西方广目天王,以及一手持宝伞、一手托银鼠的北方多闻天王。这四大天王是佛教世界观中婆娑世界四大部洲的护法。
北京十方普觉寺中的四大天王像这里需要多提一句的是,《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即是取材自四大天王。
再往后,弥勒菩萨的背面供奉的是韦驮菩萨。这位菩萨的形象起初是佛教在印度传播发展时,吸收了婆罗门教的神祇室健陀天而形成的。而到了汉传佛教中,韦驮菩萨的形象又受到了唐朝《道宣律师感通录》的影响,这本典籍之中记载的故事,成为了汉地的佛教徒对韦驮菩萨信仰的由来。
韦将军三十二将之中最存弘护,多有魔子魔女轻弄比丘,道力微者并为惑乱。将军恓遑奔赴,应机除剪。故有事至,须往四王所时,王见皆起,为韦将军修童真行、护正法故。——《道宣律师感通录》在此书的描述中,韦驮菩萨是四大天王座下三十二位将军之一,也是最受敬重的一位,因为他总是在僧团或者佛法受到侵扰之时挺身而出,所以连身为上司的四大天王见了他也会恭敬礼遇,更不用说人间的信众了。
汉传佛教的习俗中有『挂单』一说,即行脚僧人或者居士在外,若无处居住之处时,可以前往寺院寻求帮助。那么如何知道一间寺院是否接受外人前来挂单呢?答案便在天王殿背面的韦驮菩萨像上。若是韦驮菩萨像将降魔杵扛在肩上,这就是说这间寺院规模较大,可以接受外来僧人或者居士挂单三日;若是韦驮菩萨将降魔杵平端在手中,则说明这间寺寺院模中等,只可以接受挂单一日;若是韦驮菩萨将降魔杵立在地上,就意味着这间寺院是座小寺院,一般无法安置外来挂单者。
三种不同形态的韦驮菩萨像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关于韦驮菩萨像的形态与是否接受挂单之间的联系,完全是汉传佛教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约定俗成,并没有佛教典籍中有过关于这两者之间联系的记载,也因此今时有些寺院在修建时也不一定会严格按照此模式修建(因为挂单这一行为也非常少了)。
05 大雄宝殿
天王殿再往后就是寺院的正殿——大雄宝殿。这里是寺庙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信众在此上香礼佛,重要的法事活动也在此举行,故它的室内室外空间也是一间寺院中最大的。之所以这间殿宇叫『大雄宝殿』,是因为『大雄』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敬称,其意为释迦牟尼佛身具神力,能慑服群魔。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佛像,则根据时代和宗派的不同,存在多种情况。
其一是供奉单尊佛像,那这尊佛像毫无疑问便是释迦牟尼佛。
其二是供奉三尊佛像,这种情况下又分为供奉『三身佛』、『横三世佛』和『竖三世佛』三种,咱们一个个来说。
『三身』是一个大乘佛教概念,指的是佛的三种形态,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应身』。各宗派对这三身的解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选取汉传佛教奠基典籍《大乘起信论》中的说法。
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 …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 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大乘起信论》用通俗的话来解释上面这段文字就是说,法身是佛法所蕴含的真理智慧,它如同阳光一样遍洒世间,没有具体的形态,一切佛的法身都是一样并无分别。而世间的众生,根据各自的认知而生出的佛的形象,便是佛的应身。报身是菩萨成佛之前,在修持的过程中渐次地由因果感召而获得佛果的状态,此时佛菩萨尚未到达法身,因此还有具体的形态。将这三身的理论套入到释迦牟尼佛身上,我们可以得知在婆娑世界教化众人的,是他的应身。他证悟之后获得佛法的人格化,名为毗卢遮那佛,此为法身。而他在渐次修习佛法过程中的样子,名为卢舍那佛,此为报身。
再说『横三世佛』,这个概念就比较好理解了。在三千大千世界中,存在两个理想世界,分别是西方极乐世界和东方净琉璃世界,这两个世界都是清净庄严,无有众苦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便是我们熟知的阿弥陀佛,而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便是药师佛。而我们婆娑世界的众生,按照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法修行,便可以往生至这两个理想世界。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两位和释迦牟尼佛一起,组成了『横三世佛』。
北京大觉寺大雄宝殿所供横三世佛,图源视觉中国再说『竖三世佛』,这个也同样好理解,指的是在我们身处的婆娑世界中,在释迦牟尼之前成佛的过去佛燃灯佛、获得燃灯佛授记而成道的现在佛释迦牟尼以及会在将来成佛的未来佛弥勒佛。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金刚经》供奉竖三世佛的寺院极少,最著名的一间是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
在供奉一尊佛和三尊佛的情况下,时常会在佛的两侧增加他们的胁侍菩萨一并供奉。胁侍菩萨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佛的秘书,比如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阿弥陀佛的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其三是供奉五尊佛像。这种供奉形式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供奉密宗世界观中掌管东南西北中五处净土的『五方佛』。他们分别是掌管中央色究竟土的大日如来(即毗卢遮那佛),掌管东方喜悦净土的不动如来,掌管南方具德净土的宝生如来,掌管西方极乐净土的阿弥陀如来(即阿弥陀佛)以及掌管北方胜业净土的不空成就如来。供奉这五尊佛的寺院都是有密宗渊源的寺院,如汉传密宗的祖庭西安大兴善寺。
五台山碧霞寺大雄宝殿所供五方佛除此之外,还有我国还有零星的几座现存古老寺院在大雄宝殿供奉七尊佛像,这是早期佛教典籍中记述的『过去七佛』。由于这种样式出现得过少,且涉及到佛教的时间观,展开讲篇幅太长,本文就不做说明了。
大雄宝殿除了正面供奉的主佛之外,通常还在两侧供奉有十八罗汉,以及在背面供奉观世音菩萨。
先说十八罗汉,佛教典籍中记载,释迦牟尼在临涅槃时,为使众生都能有听闻佛法的机缘,嘱咐十六位阿罗汉永驻世间,弘扬佛法。是的,你没看错,多本典籍中记载的都是十六罗汉,比如:
有尊者宾头卢,尊者罗喉罗,如是等十六人诸大声闻,散在诸渚,于余经中,亦说有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护法住持于世界。——《入大乘论》那么是什么时候变成十八罗汉的呢?很遗憾,如今史学界也并未考证出一个普遍可信的结论。通常认为,在五代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十八罗汉之说。而最早关于『十八罗汉』的文字记载出现在苏轼的《东坡文集》中,其中记录道:苏轼曾得一张前蜀(五代十国政权之一)的《十八罗汉图》,并为此写下了《十八大阿罗汉颂》,后来他还在清远峡宝林寺见过另一张《十八罗汉图》,并写下了《自海南过清远峡宝林寺敬赞禅月所画十八大阿罗汉》。在苏轼的记录中,多出来的两位罗汉分别是庆友尊者和宾头卢尊者。往后在宋朝和清朝,都有学者经考据后认为新加入的这两尊罗汉身份是有误的,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看宋朝志磐法师所著的《佛祖统记》以及清朝章嘉活佛所著《秘殿珠林续编》。
北京雍和宫十八罗汉像无论最后两尊罗汉身份为何,北宋之后,十八罗汉之说便广泛流传于民间,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在描绘西天诸佛的形象时,用的也是十八罗汉。
最后说大雄宝殿背面供奉的观世音菩萨。这尊菩萨想必不用多介绍什么,作为汉传佛教中民间信仰最鼎盛的一位佛菩萨,她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06 伽蓝殿与祖师殿
在天王殿到大雄宝殿之间的这进院落,通常东边会配置一座伽蓝殿,西边会配置一座祖师殿。
『伽蓝』一词的意思,前文中已有解释,即僧众居住修行的地方。伽蓝殿供奉的是波斯匿王、祇多太子和给孤独长者三人,读过一些佛教经典的朋友们应该对这三人并不陌生。正是这三人,为释迦牟尼修建了宏大的精舍,供他安居弘法,这间精舍便是著名的『祇树给孤独园』(又称祇桓精舍)。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楞严经》后来,佛教徒们在兴建寺院的时候,会将这三人一并供奉,以纪念他们最早护持佛法之功。
然而在汉传佛教寺院中,有时候伽蓝殿会供奉关羽。是的,这里你也没有看错,就是三国时期威震华夏的关云长。
这一段渊源要说回隋朝时期,天台宗的创始人智𫖮法师前往湖北玉泉山欲建立道场,在那里他遇到已成神的关羽显圣。法师向关羽说明来意,关羽欣然表示愿意皈依佛教,护持正法。这段故事见于宋朝志磐法师所著的《佛祖统记》,是典型的佛教与汉地民间信仰融合的产物。
接着说祖师殿,顾名思义,它就是各间寺院供奉本派祖师的地方。拿禅宗寺院来举例,其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禅宗理论的输入者达摩,禅宗的创立者慧能以及禅宗清规的制定者百丈。
07 法堂、藏经楼、方丈
来到寺院最后一进院落,便已经进入到僧众日常修行的场所了。这里的殿阁一般不对游客或者信众开放,我们也只能从外面一窥其貌。
先说法堂,这是一间寺院中重要性仅次于大雄宝殿的建筑,又称『讲堂』,是用来演说佛法和进行皈戒仪式的场所。堂内设一个置有座椅的高台,是为『法座』,座后悬挂释迦牟尼的说法画像。法堂内也在左右放置一组钟鼓,开堂说法前都需要击钟鸣鼓。
再看藏经楼,也称『藏经阁』,是寺院的图书馆,用来存放典籍之处。有些寺院会将藏经楼和法堂合二为一,修成一座双层建筑,法堂在下,藏经楼在上。
长沙松柏寺藏经楼最后是中轴线的最后一座建筑『方丈』,这里是寺院住持的住所,按性质划分仍属于僧舍,但是其规制比一般僧舍要大。自明清时期起,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寺院选择将方丈不设置在中轴线上,而是移至两侧修成一间别院。
写到这里,汉传佛教寺院基本的建筑和造像布局就算介绍完成了。然而这也只是一篇入门级的科普,佛法广大无边,典籍卷帙浩繁,光是为了这篇文章的严谨性,我也是阅读了大量典籍和文献,以求寻得最可信的说法。若是其中存在谬误,敬请各位读者提醒指正。
参考文献:
1.日本·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
2.中国佛学院·觉真法师《中国佛寺建筑的结构与特色》
3.温州大学·易凡酥《汉地汉传佛教寺院建筑选址及空间布局研究》
4.东北大学·由忠祺《大陆地区汉传佛寺山门建筑研究》
5.上海师范大学·姚潇鸫《试述魏晋隋唐时期的“那罗延”信仰》
6.清华大学·玄胜序《中国佛教寺院钟鼓楼的形成背景与建筑形制及布局研究》
7.白化文《中国佛教寺院殿堂典型配置》
8.罗超君《汉传佛教寺院建筑布局》
9.方立天《略论中国佛教的佛身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