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用白族调换工是段昆云传奇式的经历之一。13岁时参加生产队集体劳动,那时评工记分,他属于半劳动力,做成年人一半的工作量,每天工分5分。即便是一半的工作量,对他来说也是很难完成。有一次一起出工的群众看他实在挖不动了,有人提议让他在地头为他们演唱白族调,然后帮助他完成定额。他的歌声给众人带来欢乐,大家众口称赞,说他小小年纪民歌唱得好,村民们以这种方式关心他,同时也以这种方式鼓励和肯定他唱白族调。后来每到山上种荞子的时候,就干脆让他背上三弦为他们演唱,把劳动场所变成欢乐愉快的个人演唱会。作为长子段昆云从小就承担起家庭的重任。由于家庭困难,小学三年级还没有毕业就辍学了,先是跟叔叔去学木工,后又去学烧瓦,与同龄人相比,他吃过很多苦,但也成了他快速成长、懂事的崔化剂,还不到成年他已经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成为家中的顶梁柱。18岁时应征入伍,到了山东成为一名铁道兵。1982年复员,战友们都登上了开往深圳特区的列车,只有他一个人返乡,挑起家庭的重担。回到家乡后被分配到县文化馆工作,由于工资低,不能养家糊口,便辞职回家种地。家有贤妻,照映着他的人生,不管遇什么困难,都迎刃而解。段昆云脸色灿烂,因为他娶了一个深深爱着他妻子,他被爱守护着。妻子高中毕业,已经到县医院参加工作,实习时,正在当兵的段昆云回家探亲,被兵哥哥看上,很有本子曲《月里桂花》故事中的情节。妻子决定放弃工作嫁给他。妻子说嫁给他的时候家里很穷,分家的第一天就没有了晚饭。兄弟5人全由他们扶持,人多嘴多,吃了上顿愁下顿,每次洗衣服都要用大背蓝,一背一背地背到河边。几句话勾划出一幅含辛恕苦的图景来。1987年母亲生病,段昆云和妻子离职回家,决定好好孝敬老人,不想,不到一年母亲去世,“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两口子最遗憾、最伤心的事。他和妻子起早贪黑,辛勤努力20年,为五个兄弟娶妻建房,成家立业。他责任心、孝心在村里有口皆碑。段昆云出生文艺世家,祖父是村里有名的民间艺人曾是滇戏班班长,父亲也会吹拉弹唱,从小受到薰陶,他自己也特别喜爱文艺,很小就学会弹唱。虽然生活艰辛,成长曲折,但是从不中断学习,从1985年开始,每年都要参加石宝山歌会,参加县里的文艺活动,是文艺界里的活跃分子,通过自己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成为一个民间艺术全才,能拉二胡,吹锁呐、笛子,特别擅长弹三弦,被誉为剑川“弦王”,与“歌王”姜中德,“歌后”李宝妹齐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自己编、自己写、自己弹、自己唱。2003年参加兰坪二月会,从初选第十名(倒数第一),决赛时跃居第二名,就得益于自己的即兴创作。在激烈竞争中他使出了刹手锏,赢得兰坪观众的一片掌声,凭掌声,评委破例给他一个外籍选手二等奖。作品如人品,段昆云的作品大都具有积极向上、教育意义。他创作的剑川白族《敬酒歌》、《贵宾呼》已经成为接待来宾的标志性歌曲;他的《第一个教师节》、《歌唱 *** 》、《十星彩创耀乡村》等作品为精神文明建设增添平实易懂的乡土教材。
段昆云多次参赛得奖。1997年在“97大理民族民歌演唱比赛”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在由云南省文艺家协会、大理州文联、剑川县人民 *** 共同举办的“首届‘石宝山杯’歌手大奖赛”中荣获“民间歌手对唱赛”特别奖;2001年荣获大理三月街“大本曲演唱”贡献奖;2006年在大理三月街“首届民族民间唢呐手演奏比赛”中荣获“铜奖”;2007年被授予“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2008年2月被大理州人事局、大理州文化局授予“大理州民间艺术大师”称号。
白曲传承工作从2011年正式开始,以讲课授和带徒形式为主。教授阿鹏艺术团白族调乐理、三弦课,每年石宝山歌会大型唱白曲、弹三弦培训。三弦是白族乐器弹奏独门技艺,段昆云熟练掌握三弦制作、保养、调音、演奏,重视三弦技艺传承,要求学生达到能弹能唱、自弹自唱水平,2009年被业内专家公认为“三弦王”。2011年9月收金娜(女,6岁,大桥头村人)、段能(男,6岁,江东村人)两人为徒;2012年2月,又收张烁(女,12岁,甸南朱柳人)、李轲(女,9岁,甸南江长渡人);2016年9月收李琼(女,8岁,甸南江长渡人)、陈琴(女,8岁,甸南天马人)、何林刚(男,10岁,金华西门人)、杨文邦(男,金华镇文榜水古楼)、杨丹萍(女,9岁,金华河南村人)、王梅(女,12岁,金华河南村人)、李成华(男、21岁,金华镇梅园村人,今年高中毕业报考艺术学校)。不定时培训已经毕业的刘红太(男,42岁,金华白沙濞村人)、李华昌(男,36岁,甸南江长渡人,信用联社工作)。其中金娜、段能到上海参加2016年江苏卫视少儿节目《歌声的翅膀》获优秀奖;2015云南省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传承奖”,全省获奖4家,他们是4家之一。2015年,到昆明参加“源生乡村音乐歌舞艺术节”获“传承奖”等。目前,段昆云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传承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