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时间荏苒,白驹过隙。再过几天2022年就要过去,2023年1月1日也就是新年的元旦节就要到来了。由于疫情肆虐,2022年人们过得并不轻松愉快,甚至有点焦躁不安,牢骚满腹。但元旦节来了,能够连休三天,放松放松,还是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喜悦。
农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阳历)一月一日为“元旦”,这点常识现在谁都知道。然而,在中国古代,元旦这个节日可不是在阳历的1月1日,它指的是阴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春节。那么,它是如何演变并最终确定下来的?它的产生有哪些故事传说?不同地域都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一点可能大部分人就不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这些问题。
丰盛的新年家宴
元旦节的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用的都是夏历,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农历或阴历。现在我们看到的历史书籍上记载的所有日期,全都指的是阴历的日子。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公历也就是阳历这一说。所以,中国古代的元旦都指的是阴历日期的元旦。
中国古代的“元旦”通常指历法中的首月首日,也就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而正月初一的计算方法,在汉武帝时期以前也是很不统一的。因此,历代的元旦月、日也并不一致。
夏朝的夏历以孟喜月(元月)为正月,商朝的殷历以腊月(十二月)为正月,周朝的周历以冬月(十一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阳春月(十月)为正月,即十月初一为元旦。所以,中国古代元旦这个节日是不固定的。
从汉武帝起,规定孟喜月(元月)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历的正月初一)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1912年1月13日南京临时 *** 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发布通告,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西洋历),“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三日,为中华民国元旦”。自此,元旦因其为民国开国纪念日,遂成为重要节日。随后又规定阳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但不叫“元旦”。
这一年孙中山让出最高权力,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刚开始,袁世凯还表示遵循孙中山的一切政令,包括继续推行新历,即西洋阳历。这是官方推行的体系,作为公共行政、执法、国际交往的时间标准。同时,传统社会的农历体系人们依然按习惯沿用,服务于农时与日常社会生活。
1914年1月,民国 *** 的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考虑到其他少数民族的习惯问题,只批准“元旦为春节”。由此,传统农历新年岁首被官方正式易名为“春节”,传统的“元旦”“新年”名称被安置在公历的1月1日这一天。
*** 奠都南京之后,极力推行阳历,以取代阴历,开展了所谓的“推行国历”运动。但是,推行国历以来,民间泥于旧习,效果并不显著。 *** 高层意识到,须进行大规模的提倡宣传,才能转变数千年来之民间旧俗。为此,增加阳历元旦的放假天数等手段也就应运而生。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了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从元旦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元旦对中国人民来说,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又是一个年轻的节日。而且古老的元旦和现在的元旦所指完全是不同的两码事。今天,公元纪年和元旦节日在国人中已经逐步通用、流行、稳固。元旦和春节两个节日,在称谓上也不再混用。
人们期盼着佳节的到来
元旦节的故事传说
元旦是个舶来品,它最早起源于西方。大约在公元前五万年左右,古埃及人民由游牧改为农耕,定居在尼罗河两岸,他们的农业收成与尼罗河是否发生洪灾有很大关系。古埃及人从长期的观察中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间是有规律的,他们就把这个时间每次都记录在竹竿上,从中得知两次泛滥时间之间大约相隔365天,也就是一年。同时古埃及人还发现,当尼罗河初涨的潮头来到尼罗河附近的时候,也正好是太阳与天狼星同时从地平线升起的时候。于是,古埃及人把这一天定为一年的开始。这就是元旦最早的由来。
有关中国元旦的产生,目前能搜到的故事传说仅有两个。一说,大概在4000多年前远古的尧舜盛世之时,尧天子在位时勤政于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很受广大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朱丹无才不太成器,他没把“天子”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品德才能兼备的舜。尧对舜说:“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传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也像舜那样亲民爱民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爱戴。后来人们把尧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称为“元旦”或“元正”,这就是中国古代元旦的肇始。
二说,在中国远古的时候,有一个漂亮的姑娘叫“百合女”,她住在一个叫芳幽国的地方。那里终年百花盛开,许多有灵性的动物在那里生活着。百合女就生活在那里,许多男人都迷恋上了她。可百合女并不喜欢他们,因为她知道,这些男人并不是真正地爱她。但因为家境贫困,她的父亲逼着她必须嫁出去。
有一天,百合女去莲花山上采花,采花时差点掉入悬崖。突然从夕阳中飞出一位英俊少年,那位少年救了她。于是,两人在山上坐着聊起了天。百合女和他聊得很开心。那位少年告诉她:“你要是想找我就来大山上大喊一声索伦就行了。”
于是,百合女每天都来这座山上,慢慢的他们日久生情。但是这件事被百合女的家人知道了,非要让她嫁给一个大少爷。她不答应就把她锁在家里不让她出来。索伦知道这件事后,努力想把百合女救出来。可是大少爷得不到的东西,任何人也别想得到,一怒之下竟然把百合女给杀害了。索伦悲痛万分为百合女殉情而死。人们被他们的爱情所感动,于是就把两人同死这一天定为元旦。
欢欢喜喜过新年
元旦节的传统习俗
“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新的一年,总是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祝福。在这除旧迎新的日子了,人们都一起别出心裁,以各种方式迎接着新年的到来。因为古时的元旦其实就是今天的春节,所以,古时元旦除尘、放鞭炮、贴春联、吃年糕、拜年等节日习俗和今天的春节几乎没有两样。
当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常言说“十里不同天”,不通地方的习俗也可能会有所不同,存在饮食、服饰、活动、交互、过礼、娱乐等方面的差异。如南朝时荆楚元旦拜贺毕,接着是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吃一个鸡蛋。荆楚属于南方,这个习俗就和北方的大有不同。北宋吕原明《岁时杂记》提到:“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说明当时汴梁百姓会准备面条之类的食物来过年。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第一次全体会议决定我国采取公元纪年法,元旦最终成为阳历新年的第一天,俗称阳历年。并规定元旦节全国人民放假三天(后国务院假日办改革,把元旦放假改为一天,现在的三天是挪用两头星期天拼凑的),元旦就成了我国重要的节日组成。元旦的喜悦一直延续到农历春节。团员、祭祖、吃饺子、赏花灯,成为每个中国百姓、每个家庭过年的习惯。
我国北方冬季天气寒冷,昼短夜长,从元旦开始,农闲的百姓杀猪宰羊,盘腿坐在土炕上,聊聊家常,不干活,不出门,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因天气寒冷,东北元旦饮食主要以冻品、腌菜、乱炖为主。像冻饺子、酸菜炖粉条、腌雪里红等都是元旦必备的食物。
北京小孩子新年要吃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
较之于北方元旦习俗之“俗”,南方元旦的习俗则偏重于“雅”。在江浙一带,元旦时节把竹竿束于草上,点火燃烧,称为“庆田蚕”。绍兴元旦会用“茶碗茶”待客,有的还要放入橄榄和金桔,称为“捧元宝”。在福建,闽音“春”与“剩”相同,元旦吃饭时要在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花,俗称“春饭”。“春饭”是年年有余的象征。在广东,元旦拜年时,长辈会以红包或柑橘赏给晚辈,也是吉祥如意,来年结余的象征。
欢欢喜喜过新年
在宝岛台湾,元旦这一天全家老少都要围在一起聚餐,餐桌上摆放火锅,这叫做“围炉”。参加“围炉”的人,桌上的每样菜都要品尝,也要象征性地喝酒,以讨来年红红火火。在元旦,台湾同胞还会吃长年菜,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芥菜。台湾人认为这种菜叶长象征命长。有些人在煮菜时还要加上粉丝,意喻绵绵长长,长生不老。
元旦的习俗还有很多。地大物博的祖国,元旦国内各地习俗各不相同。这些不同的习俗汇聚成共同迎接新的一年的礼物。这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融合的象征。这些习俗将中国传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不断传承下去,构成中华民族的魂魄。
元旦作为节日,在西方比不过圣诞节,在中国比不上春节,但由于其本身的世俗性、非宗教性,反而因此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节日。由于世界各国所处的经度位置不同,各国进入元旦的日期也有所不同。世界上最先进入元旦的国家是位于日界线的西侧大洋洲的汤加共和国。而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萨摩亚则是世界上最迟庆贺元旦的地方,他们虽然相距很近,但两国的日期始终相差整整一天。中国是世界上第12个开始新年的国家。
时代变迁,现在的元旦(新年)已经没有了昔日的味道,纯粹变成了人们休闲娱乐、外出旅游的一个节日,那种载歌载舞热闹喜庆的场面再也难以见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