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余秋雨
1、
真正的文化精英是存在的,而且对国家社会非常重要。
但是这些年来,由于伪精英的架势实在是太让人恶心了,结果连真的精英的名声也败坏了。
真精英总是着眼于责任,伪精英总是忙着装扮;
真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沟通,伪精英总是努力地与民众划分,
这就是最根本的区别。
2、
凡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落,总是会对自己不懂的文化话语心存敬畏,正是这种敬畏心理被一些投机文人利用了。
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这二十几年里边,伪精英文化的发展好像有那么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可以称为假洋鬼子阶段,
第二阶段是所谓拒绝世俗的阶段,
第三阶段是所谓咬文嚼字的阶段。
3、
在文化上,无效必然导致无聊,无聊又必然引来 *** 。
但是,即使到了这种“三无”的低谷,也不必过于沮丧。
因为只有低谷,才能构成对新高峰的向往。
4、
当今天下百业,文化最大。
当今天下百行,文化届最小。
那么,岂能再让一个日渐干涸的小池塘,担任江河湖海的形象代表?
5、
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被最密集的“朋友”簇拥着的总友情的孤儿。
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
我看到,最坚固的结盟大多是由于利益。
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我看到,最低俗的友情被滔滔酒水浸泡着越泡越大。
我看到,最典雅的友情被无知的彩笔描画着越描越淡。
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6、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
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
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
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7、
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
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
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8、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
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9、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
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0、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
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
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11、
来一次世间,容易吗?
有一次相遇,容易吗?
叫一声朋友,容易吗?
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12、
如果你喜欢文学,喜欢原创文学,我建议你到文博苑里看一看,读一读,同时也希望大家亲自写一些自己的东西作为锻炼。
13、
为什么那么多中国民众突然对韩国的电视剧,对超女表现出那么单纯的投入,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14、
我们对这个世界,知道得还实在太少。
无数的未知包围着我们,才使人生保留迸发的乐趣。
当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确解释了,这个世界也就变得十分无聊。
15、
一切美丽都是和谐的,因此总是浑然天成,典雅含蓄。
反之,一切丑陋都是狞厉的,因此总是耀武扬威,嚣张霸道。
如果没有审美公德的佑护,美永远战胜不了丑。
16、
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
这就是平庸的写照。
如此好事,如果等到成年后再来匆匆弥补就有点可惜了,最好在青年时就进入。
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17、
至今记得初读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卑微者的财宝》时所受到的震动。
他认为,一个人突然在镜前发现了自己的第一根白发,其间所蕴含的悲剧性远远超过莎士比亚的决斗、毒药和暗杀。
这种说法是不是有点危言耸听?
开始我深表怀疑,但在想了两天之后终于领悟,确实如此。
第一根白发人人都会遇到,谁也无法讳避,因此这个悲剧似小实大,简直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而决斗、毒药和暗杀只是偶发性事件,这种偶发性事件能快速置人于死地,但第一根白发却把生命的起点和终点连成了一条绵长的逻辑线,人生的任何一段都与它相连。
18、
谁也不要躲避和掩盖一些最质朴、最自然的人生课题如年龄问题。
19、
再高的职位,再多的财富,再大灾难,比之于韶华流逝、岁月沧桑、长幼对视、生死交错,都成了皮相。
北雁长鸣,年迈的帝王和年迈的乞丐一起都听到了;
寒山扫墓,长辈的泪滴和晚辈的泪滴却有不同的重量。
20、
人类最爱歌颂和赞美的是初恋,但在那个说不清算是少年还是青年的年岁,连自己是谁还没有搞清,怎能完成一种关及终身的情感选择?
因此,那种选择基本上是不正确的,而人类明知如此却不吝赞美,赞美那种因为不正确而必然导致的两相糟践;
在这种赞美和糟践中,人们会渐渐成熟,结识各种异性,而大抵在中年,终于会发现那个“唯一”的出现。
但这种发现多半已经没有意义,因为他们肩上压着无法卸除的重担,再准确的发现往往也无法实现。
既然无法实现,就不要太在乎发现,即使是“唯一”也只能淡然颔首、随手挥别。
此间情景,只要能平静地表述出来,也已经是人类对自身的嘲谑。
21、
我不赞成太多地歌颂青年,而坚持认为那是一个充满陷阱的年代。
陷阱一生都会遇到,但青年时代的陷阱最多、最大、最险。
22、
老人歌颂青年时代,大多着眼于青年时代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但他们忘了,这种可能性落实在一个具体个人身上,往往是窄路一条。
错选了一种可能,也便失落了其他可能。
说起来青年人日子还长,还可不断地重新选择,但一个实实在在的人是由种种社会关系和客观条件限定在那里,重新选择的自由度并不是很大。
“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悲剧处处发生,只不过多数失足看起来不像失足而已。
23、
一个横贯终生的品德基本上都是在青年时代形成的,可惜在那个至关重要的时代,青年人受到的正面的鼓动永远是为成功而搏斗,而一般所谓的成功总是打有排他性、自私性的印记。
结果,脸颊上还没有皱纹的他们,却在品德上挖下了一个个看不见的黑洞。
24、
历史上也有一些深刻的哲人,以歌颂青年来弘扬社会的生命力。
但这里显然横亘着一种二律背反:
越是坚固的对象越需要鼓动青年去对付,但他们恰恰因为年轻,无法与真正的坚持相斡旋。
25、
他们刚刚放下历史课本,又何曾体察过历史苍凉的内涵?
他们随口谈论社会,又何曾了解过民众的质朴需求?
他们得意地炫示文化,又何曾思考过文化的原始使命?
把学生的历史使命压在他的肩上,不太公平。
如果对他们一边加压一边怂恿,只能使他们变成一堆扭曲的形体和尖利的声音,这是我们在“文革”初期早就看到了的。
26、
青年时代的正常状态是什么,我想一切还是从真诚的谦虚开始。
青年人应该懂得,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个世界已经精精彩彩、复复杂杂地存在过无数年,我们什么也不懂,能够站筝脚下的一角建设一点什么,已是万幸。
如果刻苦数年,居然从脚下扎下根去,与世界的整体血脉相连,那也就使自己单薄的生命接通了人类。
应该为这种接通而惊喜,试想区区五尺之躯,接通于千年之前,接通于万里之外,正是这种接通使自己领略崇高,问津壮丽,体验多元,哪能值得骤然变脸,扯断这些接通,不分青红皂白,你死我活地批判起来?
这种谦然安然的生态,也可免除青春生命的无谓浪费,让青年人有可能欢天喜地地活得像青年。
27、
中年是对青年的延伸,又是对青年的告别。
这种告别不仅仅是一系列观念的变异,而是一个终于自立的成熟者对于能够随心所欲处置各种问题的自信。
28、
中年人的当家体验是最后一次精神断奶。
你突然感觉到终于摆脱了父母、兄长、老师的某种依赖,而这种依赖在青年时代总是依稀犹在的;
对于领导和组织,似乎更贴近了,却又显示出自己的独立存在,你成了社会结构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点;
因此你在热闹中品尝了有生以来真正的孤立无援,空前的脆弱和空前的强大集于一身。
于是,青年时代的多元体验也就有了明确的定位和选择。
29、
中年人一旦有了当家体验,就会明白教科书式的人生教条十分可笑。
当家管着这么一个大摊子,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在涌现着新问题,除了敏锐而又细致地体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解开每一个症结,简直没有高谈阔论、把玩概念的余地。
这时人生变得很空灵,除了隐隐然几条人生大原则,再也记不得更多的条令。
我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人生状态,既有很大的幅度,又有很大的弹性。
30、
中年人的坚守,已从观点上升到人格,而人格难以言表,他们变得似乎已经没有顶在脑门上的观点。
他们知道,只要坚守着自身的人格原则,很多看似对立的观点都可相容相依,一一点化成合理的存在。
于是,在中年人眼前,大批的对峙消解了,早年的对手找不到了,昨天的敌人也没有太多仇恨了,更多的是把老老少少各色人等照顾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