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孩子发热,家长担心可以理解,我孩子生病时,也一样。
发热的时候可测量体温,通过体温的变化,可能有助于我们判断发热原因,以及了解感染是否被控制。所以,测量体温成了家长必备的技能。
尽管体温重要,但我们不希望仅仅根据体温的数值判断是否服用退热药。
没有超过多少度就必须服用退热药的硬性规定。
发热,孩子很不舒服,就可以服。热高,孩子精神状态不错,也可不服。睡眠时热高,不建议喊醒服药。
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发热时服用退热药就是缓解因为体温高带来的不适。
退热药不能缩短病程,也不能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
前段时间,在著名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UpToDate里看到:口腔温度会受最近喝的热饮或冷饮影响,只不过,5岁的我就知道利用这个特点作弊。
现在还能回忆起我幼儿园发热时,家人用水银温度计给我测量口温的情景。
我那时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不想上学。所以知道父亲下班要给我测体温了,我会提前弄点热水泡个热毛巾,敷在额头上,把额头的温度升高一点,再喝点热水,把口腔的温度提高一点,这样可以对付父亲的触摸和测温,以生病为由在家待着。
测量体温固然重要,但测量次数也不宜过多。因为频繁测量会打扰孩子休息,对大一点的孩子,可能会造成他们的紧张。
另外我们还要知道使用水银温度计有风险,因为它容易打碎,里面的汞挥发在空气中,被人体吸入后,蓄积在体内,无法排出,会对身体造成持续的伤害。我甚至还遇到过水银温度计碎在直肠里的极端案例。
在我小的时候,因为没有其他测量体温的设备,所以不得不使用。
而现在,我们有电子体温计或耳温枪可选择。
因为耳温枪测量的是耳朵里鼓膜的温度,受测量角度以及耳道是否有堵塞(比如耵聍)的影响,所以不做首选。
水银温度计的另一个弊端就是在特殊情况下,容易被误读,特别是测值40℃以上时。比如40.1℃容易被读成41℃,40.2℃被误读为42℃。
所以前几天,当一位妈妈告诉我她孩子是42℃时,我就非常的不信。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以上对话经家长同意贴出,谢谢这位妈妈)
我当时为什么那么自信,几次质疑孩子42℃的体温?
因为我看到了孩子的照片,状态不错。而42℃的体温非常危险,孩子会陷入昏迷。
要知道,感染不会导致孩子出现42℃体温,除非家长刻意的捂孩子或者中暑(热射病)。
当然,如果家长使用电子体温计,就不会有这样的误读。
这个孩子最后热退疹出,考虑幼儿急疹。
他比较幸运,除了到医院扎了两次手指头做了血常规(其实也没多大必要),受了点苦,但没有被滥用药物。而我遇到的另一个孩子,就不同了,同样也是幼儿急疹,但出皮疹前,静脉输了4种药,输液三整天,另外口服3种药,也算是我看到的幼儿急疹被滥治疗的极致了,有空分享这个病例。
欢迎关注严医生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