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京山市名人榜(京山有名气的人),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京山市名人榜(京山有名气的人)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京山市名人榜(京山有名气的人)

资料整理来源于:京山市 *** 网站

令尹子文

(?—约前633) 斗氏,名彀於菟,字子文。楚人称“乳”为“彀”,称虎”为“於菟”,故名。郧国(今湖北京山、安陆一带)人。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有杰出贡献。楚成王八年(前664),子文被任为楚令尹,执掌楚国军政大权二十七年,为政勤勉,天不亮就上朝,天黑后才回家。主动捐出家产缓解国家危难,成语“毁家纡难”由他而来。多次辅助楚国平叛扩疆,楚成王多次赏赐,他却“逃”而不受,不蓄私财。族人犯法,秉公处置。为官其间两次去职又复职,升降去留泰然处之。留有人生警言传于后世“从政者要想到民困。民穷而我富,劳民以自厚,死期既不远矣。我是逃死,不是逃富。”

申包胥

(约前540—前450) 风姓,包氏,名胥,因封于申邑,故称申包胥,又称王孙包胥,京山城区申家河塆人。春秋楚国大夫。楚昭王十年(前506),吴王用伍子胥之计,在柏举(今湖北麻城县东)打败楚国,攻入楚都郢(今江陵纪南城),申包胥随楚昭王逃往随国。伍子胥将已死十年的楚平王从坟墓中掘出,鞭尸三百,以报父兄被杀之仇。申包胥原与伍子胥友善,得知此事,使人传话斥责伍子胥做得太过分,并主动请缨赴秦国请求出兵援楚,一开始秦哀公不为所动,申包胥便靠在宫墙边痛哭七天七夜,粒饭未进,口水未喝,终于感动秦国君臣,秦哀公遂发大军打败吴国。楚昭王重赏申包胥,申谢绝赏赐,进山隐居。楚惠王十一年(前478),申包胥被礼聘于越国,越王向他请教治国、治军、用兵、用人之道,申包胥关于“大战之道,智为之始,以仁次之,以勇断之。”的论述,深受越王诚服,成为著名的“包胥答越王问”史话。申包胥爱国忠君、贤能诚信的故事被演绎为京剧《哭秦廷》、豫剧《申包胥挂帅》等,成为久演不衰的剧目。抗战胜利后,为弘扬先贤申包胥爱国精神,京山县 *** 曾将县城命名为包胥镇。

陈良

(?—约前325) 战国时期楚国人,京山市永兴镇南庄村为其故里。信奉周公、孔子的学说,有楚文化背景,曾到北方求学,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后回到楚国,授徒立说数十年,为南传儒学宗师,儒家八派之“仲良氏之儒”学派代表人物。据传是屈原的老师。

1993年10月,荆门郭店村一座战国楚墓(郭店一号墓),出土大量楚简,均为先秦时期的文献,共16篇。除2篇道家文献外,其余14篇均为儒家著作,即《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语丛四》,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据学术界推测,其作者极有可能是“仲良氏之儒”,即生于楚国的陈良。据今现场考证,永兴镇南庄东二里山丘立有“楚陈良故里”碑(毁于“文化大革命”中,现有残碑),山顶有笔冢一座,山坡有墨池二方,学宫遗迹一处。永兴镇一带旧称“陈良乡”。

王匡

(?—26) 新市(今三阳镇三王城村)人,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军领袖。天凤四年(17),与王凤、张卬等在绿林山(今京山市绿林镇境内)领导饥民起义,称绿林军。新莽地皇四年(23),绿林军立刘玄为帝,年号更改,王匡被封为定国上公。同年,绿林军攻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市),新莽政权覆灭,王匡被封为比阳王。后遭刘玄疑忌,几为所杀,乃率兵归赤眉军。后投靠刘秀,为刘秀部将所杀。

王凤

(生卒年不详 ) 新市(今三阳镇三王城村)人,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军领袖。天凤四年(17年),与王匡等在绿林山(今湖北京山绿林境内)领导饥民起义,地皇四年(23),绿林军立刘玄为帝,年号更改,王凤被封为成国上公。同年,绿林军推翻新莽政权,被刘玄封为宜城王后,不知所终。

李维桢

(1547—1626) 字本宁,京山人。晚明著名文学家,文坛领军人物。穆宗隆庆二年(1568)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明万历时参与修纂《穆宗实录》,晋升修撰。之后出任陕西右参议,升提学副使,又任浙江、山西按察使,布政使,河西兵备督理。天启初年(1621)以布政使之职居家赋闲。70余岁时,被召为南京太仆寺卿,改任太常寺卿,因故辞官未就。天启4年(1624),召为礼部右侍郎,旋任礼部尚书。1625年告老还乡。次年在家去世。明崇祯时晋爵太子太保。

李维桢弱冠登朝,博闻强记,与翰林馆名士许穆齐名,当时馆中有俗语:“记不得,问老许;做不得,问小李。”他秉性乐观豁达,交际广泛。文章恢宏恣肆,极有才气,每天都有人前往请教。李的诗歌各体兼备,尤擅七言古诗、律诗、绝句。撰写的碑文、题辞几乎遍及海内。其门人常收取富人巨贾金钱后代为请乞题辞、题文,应接不暇,负重名垂四十年。主要著作有《大泌山房集》134卷及《史通评释》《黄帝词韵解》,集诗6卷,杂文128卷。

郝敬

(1557—1639) 字仲舆,号楚望,祖居京山台岭郝家大塆,后迁京山附近的鄢郝,世称“郝京山先生”。明代官员、著名经学家、学者。幼称“神童”,万历十七年(1589)中进士入仕途。曾任缙云、永嘉两县知县。因办事干练,授礼科给事中,后供职户科。因参与弹劾山东税监陈增贪横而触怒神宗,被剥夺俸禄一年。后又因事被贬为江阴知县。朝廷认为他“狷介狂傲”,考核官员时,他属下下等,被降职。46岁时辞职归籍,杜门著书40余载,以解释经学、阐述儒家正统思想为主。著有《九部经解》9部共166卷,在各经解卷前有归结要旨论文《读易》《读书》《读诗》《读周礼》《读仪礼》《读礼记》《读春秋》《读论语》《论孟子》。另著有《小山草》10卷、《时习新知》《谈经》《史记琐琐》《读书通》等若干部。其著不少被《四库全书》《御纂诗经传说》等明清权威典籍采录,后人敬称“郝夫子”,《明史》为其立传。郝敬擅长书法,在今缙云县仙都风景区铁门峡谷内刻有楷书竖式“铁城”二字,字径3米有余,此石刻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杨文荐

(?—1647 ) 字又如,号客有,京山人。明代官员。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1644年明亡后,加入福王朱由崧在南方建立的弘光政权。1645年5月金陵陷落,杨到福州竭见唐王朱聿键,被授为兵科给事中,旋改授都给事中。奉命使湖南,过江西,入赣州,经总督万元吉引荐统兵坚守赣州城,杨被加晋右都御史,巡抚南赣。杨自知孤军无援,胜之无望,惟有守土殉身,报效朝廷。遂将家人遣往湖南桂阳,将未满周岁的儿子托付给朋友抚养。杨则日夜身不离铠甲,人不离城墙,以忠义之道激励将士。最终因粮尽无援,赣州城被清军攻陷,杨文荐被俘解往南昌。杨在牢中绝食数日,以所呕之血在墙上书写“身死难消长恨夜,痴心休教五更思”之诗句。十日后而卒,时年不到四十岁。乾隆四十一年(1776),赐谥号“忠节”,祀乡贤祠,又祠忠臣祠,特立碑于县衙明伦堂西首。著有《砚咛》《苕溪》《听湘》等集。

査文经

(1792—1871 ) 字耕六、少泉,京山人。清代官员。道光六年(1826)进士。授户部主事,升员外郎,派充则例馆纂修官,书吏多惮之。査在外为官40余年,一生历经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五朝,任职甚多,政绩显著,是清代少数几位担任省级以上公职的京山人之一,官至江苏按擦使、署理漕运总督。1841年任常州知府,时逢 *** 战争,英军沿江而上,围攻常州府城,查带头捐献资财,率军民坚守月余,英军解围去,民众称之为“江左遗爱”。道光三十年(1850)授福建按察使。福建一带有溺女婴和妇女丧夫后被强迫殉葬的风气,查到任后大力移风易俗,严禁这种野蛮风俗,此后得以绝迹。同治七年( 1868)告老回籍,乐善好施,捐田350余石、地28块、柴山18形,建立凤山书院、义庄家塾,并为江汉、晴川两书院捐田110余石。清穆宗赏二品顶戴。著有《木樨香馆诗稿》梓行。

曾宪德

(1822—1882) 字峻轩,京山城畈村人,后迁居京山城关水南门。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酉科拔贡,朝考授七品京官,任事工部。咸丰二年(1852)壬子会试,任誊录官。咸丰四年(1854)始,曾宪德在福建为官从政16年,官至三品按察使。1865—1868年,曾宪德先后受命赴厦门、台湾查处英国领事馆及投机商挑起的“樟脑战争”和多起樟脑案件,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其智勇双全、谋事干练的才干和作风,迫使英人从厦门、台湾撤兵,接受“中外平买平卖”之约,照章纳税,退还所勒索银元,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众利益。曾在任时,深感福建民众文化闭塞,生活艰辛。在所辖之地大力增加膏火,兴办学校,创办育婴室、恤孤所,治理贪官,减免税收,开仓放粮,禁赌防盗。当地百姓称赞曾是“化育苏民”的好道台。曾辞官回乡后,以帮家乡兴利除弊、服务社会、振兴桑梓为己任,“凡京山大公事,无一不捐资竭劳。”其著述有《述经堂文稿诗赋》《闽南政绩纪略》。

黄承勋

(1874—1894) 字栋臣,京山人。中日甲午战争英烈。入北洋水师学堂驾驶班,毕业后派往“济远”舰实习。1894年7月25日,在朝鲜丰岛海面,日本不宣而战,派“吉野”“浪速”“秋津洲”三艘日舰袭击增援朝鲜的清军护航船“济远”“广乙”,丰岛海战爆发。鏖战间,敌弹飞至,两次击中“济远”望台,大副、二副先后殉国。黄见状,毅然登上望台,指挥士兵继续战斗。正在召集士兵装弹时,敌炮又至,将黄承勋一臂击断。士兵将其救入舱内,准备裹伤治疗,黄承勋摇首制止曰:“尔等自有事,勿我顾也。”言毕,闭目而逝,年仅21岁。其事迹载入清史稿。

李廉方

(1878—1959) 原名步青,字福廷,号莲舫,京山曹武人。辛亥武昌首义参与者、鄂都督府首席秘书,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15岁考取秀才。1896年入湖北经心书院。1902年春,与黄兴、李书城等留学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辛亥武昌首义前,湖北学界反清先驱、“花园山聚会”的组织者。武昌首义后,先后任鄂都督府首席秘书、季雨霖招讨本部军事参谋,襄阳卫戍司令兼署襄阳道、宜昌府知事、中华书局和商务印书馆编辑。1912年,首倡以首义日10月10日为中华民国国庆日,经临时参议院决定通过施行。1916年后,在湖南、北平、山西、河南、武昌任职和从事教育期间,百姓赠以“廉洁四方”匾额,遂改名廉方。20世纪30年代,致力于小学教育研究、改革,编写“廉方教学法”并实施,取得预期效果。抗日战争期间,随教育部入川,担任长江流域小学流亡教师教学指导、教育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与 *** 代表董必武、林伯渠等过往较密,在参政会上不提案、不发言、不举手,时称"三不"参政员。1945年应聘回鄂,任湖北通志馆副馆长兼总纂。以业余时间著成《辛亥武昌首义记》和《京山新志·舆地志》。武汉解放前夕,参与发起成立湖北人民和平促进会,带头发起赞成 *** 八项和平条件的签名运动。1949年,应 *** 中央电邀参加各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中南教育部副部长、湖北省人民 *** 委员、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刘英

(1881—1921) 原名光铭,字丹书、聃述,京山永漋镇刘家榨人。孙中山盟友、辛亥时期著名革命党人。家资富有,自幼勤学。1905年留学日本,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后结识孙中山,立志推翻满清帝制,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加入同盟会。在东京参与发起成立共进会。1911年10月12日,以刘英、刘铁为首的革命党人发动领导永漋河起义,旗开得胜。英率领起义 *** 战汉水流域、襄河上游,与武昌首义相呼应,震撼清朝统治,声援了武昌新生的革命政权,给革命党人以巨大鼓舞。南北和议后,英回武昌,黎元洪聘为高等顾问。同盟会湖北支部成立,任支部长,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授陆军少将。

1913年,刘英联系旧部讨袁,遭通缉,再渡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次年,奉孙中山之命回鄂,组织策动二次讨袁。护法事起,随孙中山南下,参加非常国会,任大元帅府参议。荆襄独立,任靖国第四军司令,又受鄂西军总司令蓝天蔚委为襄河招讨使,转战鄂西、川东一带,颇为辛劳。1921年,英奔母丧回籍过汉口,寓法租界。时鄂人驱逐鄂督王占元运动正烈,英号召旧部参加,被叛徒告密,王占元贿通法国领事,予以逮捕。9月5日,刘英在武昌阅马场遇害。广州革命 *** 举行隆重追悼会;孙中山亲笔逾示:“一俟大局底定,举行公葬。”著有《统帅学》《作战纲要》《夜行军》等。

京山市人民 *** 为纪念辛亥先烈,在烈士公园建有刘英遗冢和刘英亭,供后人瞻仰。

刘铁

(1888—1915) 原名光锡,字碧如,京山永漋镇刘家榨人,刘英族弟。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先驱。1905年与兄刘英同赴日本留学,入东斌学堂习军事。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加入共进会。1909年毕业归国,同孙武等人在武昌、汉口设立革命机关。英之革命活动,铁无不参加,出力很多。武昌起义后,协助刘英在京山永漋河起兵响应,光复天门、监利、潜江、江陵等县。后随安襄郧荆招讨使季雨霖出征,任招讨军游击队队长、十八标标统、北伐军右路军指挥。南北议和后,任鄂军第八师三十团团长。“二次革命”时,在湖北沙洋宣布独立,通电历数袁世凯罪行,起兵讨袁。失败后潜赴上海,黎元洪与袁世凯悬赏万元缉拿。1913年8月重渡日本,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1914年底,应刘英电召回国,住上海法租界内,因制造炸弹不慎爆炸,被捕。袁 *** 不惜以扩展租界为条件,要求引渡。孙中山闻讯,电请法国友人营救,待法外交部致电上海时,铁已先一日被引渡。1915年7月31日,被袁世凯爪牙上海镇守使郑汝成杀害于西炮台,时年26岁。

刘杰

(1888—1928) 字楚樵,永漋刘家榨人。幼读私塾。1905年冬,同族兄刘英、族弟刘铁赴日本,入东斌学堂学军事,先后加入同盟会和共进会。回国后,与铁积极追随刘英从事革命活动,为其得力助手,时称“刘氏三杰”。英在永漋镇开设“全盛美”“全盛元”商号筹集经费,作为联络据点,杰参与经营。在英授意和指导下,常与驻永漋清军管带张晋福部下和当地帮会首领龚世英等往来,宣传革命,发展组织。杰年轻活泼,疏财仗义,得龚等喜爱,被纳为“幺哥”。1911年10月12日,杰与铁奉英命组织义军1500余人包围永漋镇。起义后,与铁被派为先锋官。攻打天门县城时,杰率敢死队40人绕道莲湖,从东面登城,取得成功。在张截港截击清巡防营统领刘韫玉部,杰率敢死队预伏镇内,待敌进入伏击圈时,英率部迎击,杰等于敌后突起,使之措手不及,迅即溃败。同年12月,汉阳赫山狙击冯国璋部失利后回乡,不复外出。卒于家。

项明伦

(1898—1988) 艺名项幺,京山杨集人。天沔花鼓戏(后更名荆州花鼓戏)创始人之一,著名民歌《小女婿》创作者。自幼拜师习武学戏,攻旦角,学跷功,出师后以“项幺”艺名挂牌演出。会唱花鼓剧、梁山剧(钟祥地方剧种)、楚剧、汉剧等剧目约200余出(折),善演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能演唱大量民歌曲调,练就即兴创编的本领。与艺人廖幺、邱幺合称京山“三妖”,时有“三妖出动,天震地动”之说。

1919年,项与盲艺人舅侄邓万禄以当地颇为流行的小女婿婚俗为题材,利用本地民歌《对面黄土坡》曲调改编创作民歌《鸦鹊子戛叽戛》,后成为在江汉平原久唱不衰的著名民歌《小女婿》。项在演出过程中还创作《劝赌歌》《五更谣》等几十首民歌、民谣。1940年,率戏班加入新四军五师政治部宣传队,编演反映爱国主义精神的花鼓戏《新古城会》,受到 *** 、陈少敏赞扬。五师主力转移后,率戏班在京山多方掩护京北游击队,为之筹集给养。

解放后,曾先后在县人民剧团、新华书店工作。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选为京山县首届政协委员,推任为荆州花鼓戏协会名誉主席。其演唱的10首民歌列入荆州、湖北歌曲集,6首由中国唱片社制成唱片向海内外发行;改进的民间舞蹈踩高跷“拉犟驴”,制成电视片在湖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

董锄平

(1900—1969) 亦名方成、楚屏、冰如,最早加入中国 *** 的京山人, *** 创立时期的革命活动家之一。1916年考入湖北省法政专科学校法律系。“五四”运动时期,参加并领导学生运动。1921年由陈独秀、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不久,成为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负责人之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 *** 党员身份参加 *** ,任革命 *** 工农委员会副委员长。1926年,同 *** 、李立三等领导武汉工人运动,任武汉店员总工会委员长、省总工会执行委员兼工人武装纠察队副总指挥。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1928年冬被捕入狱,释放后与 *** 中央失去联系。“七七”事变后,从菲律宾回国抗战,与周恩来取得联系, *** 中央指示其留党外工作。

1949年7月,任国际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参加中华全国总工会亚奥工会筹备工作。12月,由董必武、李立三介绍重新加入中国 *** ,任劳动部政策研究室主任。1955年因“胡风事件”受审查。1959年调任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文化大革命”初被投进监狱,1969年病逝于狱中。1979年 *** 昭雪。遗著有《夺回英租界斗争史》等。

聂绀弩

(1903—1986) 亦名国棪、干如,京山人。现代作家、学者。幼读私塾,高等小学校毕业后,入上海高等英文学校学习,加入 *** ,转福建做军中司书,后到南洋教书、当报纸编辑,接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熏陶。1924年聂考入黄埔军校,与周恩来结识。他参加过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东征,其间在彭湃主办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当过教员。黄埔军校毕业后又考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 *** 中央通讯社副主任,兼副刊编辑、撰稿人。“九一八”事变后,因组织“文艺青年反日会”,被迫流亡日本,在东京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遭日本当局逮捕驱逐出境。回国后结识鲁迅、茅盾、丁玲等人,成为“左联”理论研究委员会主要成员、新文化运动的闯将。1934年加入中国 *** 。此后辗转各地从事抗日宣传、报刊编辑和进步文艺活动。1951年,聂绀弩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部主任,1955年因“胡风事件”牵连,受到留党察看和撤职处分。1957 年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到北大荒劳改。“文化大革命”因有不满林彪、江青的言论,以“现行反革命”罪被判处无期徒刑。1979年,他的冤案得以 *** 昭雪,恢复党籍,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参加第四次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国作协常务理事,补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聂绀弩在杂文、古典小说研究、旧体诗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他被公认为现代最杰出的杂文大家、成就颇高的古典小说研究专家,其旧体诗词在诗坛上有“聂体”之誉,不少名篇、名句传诵一时。

张文秋

(1903—2002) 女,乳名张前珍,学名张国兰,曾用名李丽娟,张双喜、陈盂君、张一萍等,京山人。中国 *** 早期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 *** 的亲家,其大女儿刘思齐嫁予 *** 长子毛岸英,二女儿邵华嫁予 *** 次子毛岸青。张文秋几乎经历中国革命全过程,堪称世纪老人,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革命老人。参与创建最早的 *** 京山县委任宣传委员、县委副书记。大革命失败后,在国统区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几度化名羡飞,到第三共产国际远东局任国际交通部特派员。遵照党的决定,多次与革命同志假扮夫妻,组织临时“家庭”,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她一生经历坎坷传奇,先后与山东省委书记刘谦初(1931年牺牲)、红军干部传奇英雄陈振亚(1941年在新疆遇害)两次组建革命家庭,生育3个女儿。1929年在山东、1942年在新疆两次坐过 *** 大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室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全国金融工会办公厅主任、中国救济总会盲人福利会总干事、中央组织部干部教育工作负责人。“文化大革命”中,受诬陷入狱,双腿致残。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 *** 恢复名誉。九十高龄出版40余万字回忆录《踏遍青山》以及《张文秋诗影选》《张文秋回忆录》。

吴奚如

(1906—1985) 原名吴席儒,笔名奚如,京山人。左联成员,中国文坛重要人物,曾做 *** 和鲁迅的联络人。1925年,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加入中国 *** ,参加北伐。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 *** 湖北军委代书记、 *** 河南军委委员兼秘书。1928年冬被捕,1932年秋出狱,后到上海,参加“左联”,任左联大众工作委员会主席,以文学活动为掩护从事地下工作。受 *** 中央指派,负责与鲁迅联系。“西安事变”前夕调张学良部主持宣传工作,创办《文化周报》。抗日战争时期,先后担任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副主任、 *** 中央长江局王明、周恩来政治秘书、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新四军第三支队及江北纵队政治部主任。“皖南事变”中率部突围,跋涉千里返回延安,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文艺科科长, *** 称其为“文武全才”。延安整风受到审查,因对康生等人代表中央为其所作历史结论不服,乃愤然 *** 。至此,其长时间成为待分配、烧炭、种地的“打杂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东北局总工会生产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理事、武汉市政协委员。“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三反分子”,虽身处逆境,仍实事求是提供证明材料,保护上百名干部免受诬陷。1979年,任湖北省政协常委、省文联委员。病逝后,根据其生前要求, *** 湖北省委批准其为 *** 正式党员。

主要著有小说集《小巫集》《叶伯》《卑贱者的灵魂》《阳明堡的战火》《忏悔》《汾河上》《未了的旅程》《一个伟大的死》,报告文学《惊雷》,长篇回忆录《五十五年落花梦》以及《我所知道的胡风》《鲁迅和党的关系》等。

更多京山市名人榜(京山有名气的人)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