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京山雁门口高铁站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京山雁门口镇设高铁站),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京山雁门口高铁站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京山雁门口镇设高铁站)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京山雁门口高铁站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京山雁门口镇设高铁站)

作者/隔壁老王

我们王氏家族的聚居地,叫王家大湾,有三五十户人家。我们家是从这迁出来,住在相距三五里的一处小村湾。王家始祖从哪里迁徙而来,我没看到族谱,不清楚。故乡京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家族,都是元末明初从江西一路迁移过来,所谓“江西填湖广”。在那时的大动乱中,湖北是朱元璋、陈友谅、元朝政权,敌对几方拉锯厮杀的中心地带,人口损失严重。明朝定鼎后, *** 从人口较多的江西地区组织人口向湖北迁移。我们的先祖,大概是从那时候过来的吧。

我是70后,少年时代,听父亲讲过许多的家族的故事。至于家谱,或许在文革破“四旧”时候烧毁的吧,我不知道家族中有谁见过。旧时的家族都建有祠堂,作为家族成员的聚集地,祭祖议事的地方。家族以祠堂为核心,哪怕相距很近的同姓,也要看是否是一个始祖,是否是 “一个祠堂”的。老家所在的田家门楼村,还有一处王姓的家族,他们就不和我们一个祠堂。我们这一派的王姓,以王家大湾为大本营,向周围辐射,最远至天门佛子山地区,也有我们家族的成员。这些年,社会上有许多人在清家谱,却没有人来清我们王家的来龙去脉,真是遗憾。我是谁,从哪里来的,到哪里去?这应该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好奇心吧。

家族都有字辈排行,就是字派,子孙后代用之取名。一般都是治国理民、修身齐家的意思。我们王家的字派是“为学必昌、治国有光、祀兆祖德、永列家邦”。我是治字辈,我上小学初中时候的名字是王治军,后来因家贫,初中复读上中专跳农门,而当时国家不许复读生上中专,没奈何只有改名,去掉了中间的“治”。儿时听父亲所讲的字辈只有前八个字,这后八个字,是我成年后了解到的。有一年在我四姐家过年,家族中的文化人王治明老师来访,从他口中才算知道了我们家族字派的后八个字。他还说了一个故事,也是王家大湾的有个老人,只知道前八个字辈,深深为后代子孙无法按辈取名忧虑,专程来问王老师,解惑后不禁大松一口气,这下好了,以后好多辈都够用了。

王家大湾的人,排昌字辈的人已经很少了,是前辈。一次偶遇京山市城区的一位老干部,攀谈之下知道他是王家前辈,辈份很高,必字辈。他又告诉我更全面的王家的字派:为学必昌,治国有光,绪绍禀献,免启洲芳,应輝祖德,永烈家帮,忠厚传述,怀英复香。版本各有出入,口口传述,没有族谱存世,难免失真。可见族谱对于家族传承的重要。

别家的字派,修身齐家的多,王家的字派显得高大尚一点,涉及到了治理国家,有一个族人曾经为此很自豪。但我对先人还有点意见。王家的字派中,不该用国字,连起来就是王国,与亡国同音,不好。这是有验证的,清末最后一届科举,三甲中头甲的前两名是王国钧、刘春霖,名单呈给慈禧太后定夺,一看王国钧,谐音亡国君,老妖婆一看不悦,直接PASS, 刘春霖?春风化雨好名字,取中头名状元。这是历史发生的真事,可见名字不仅仅是个代号,而是关乎人生命运的大事。以后大家为后生小子取名,可不能瞎胡来。否则遗害后人,再改名颇费周折,悔之晚矣。

按字辈取名,我们70后大概是最后一辈了。小学的同学,只要是同姓同辈的,中间的字绝对是相同的。我们村还有一个田姓大家族,他们的字辈中有“中南玉桂”,我们同学大多是玉字辈,田玉国、田玉勇等等。记忆中故乡的家族字派还记得一些,如我外祖张家的字派有“光明正大”,郑家的字派有“荣华千万代”。京山的曾姓比较多,孔、孟、颜、曾四姓是通天家谱,追溯到孔丘、孟轲、颜回、曾参,他们四人被儒家学说推崇为四大圣贤,后辈字派向来由皇帝恩赐。他们的字派现在传到: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大家想想身边的曾姓朋友,是不是有很多"繁祥令德“字辈的。

王姓是大姓,仅在京山就有好多字派。京山永兴曹武的王姓,字派中有“典章 *** ”。这个家族出了个人物,是台湾前“行政院”的秘书长王章清,1949年江山鼎革之际迁台。我留心媒体上他的家庭介绍,看他儿子是什么名字,结果他秉承传统,严格按传统字派取名,给自己儿子取名“王 *** ”。所以,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对照验证,是很有趣的事情。

旧时的 *** 是个所谓小 *** ,它的职能没有今天这么无所不包,皇权不下乡,只能管到县一级,县以下的乡村自治,是绅士们和家族行使权力的所在。旧时的家族,极有凝聚和感召。家族成员按时祭祖,议论族事,还有抚孤养贫,抵御外部欺压,都是家族集体承担的义务。农耕社会讲究耕读传家,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商业没有地位。像皖南的徽商,尽管家资巨万,也要培养子孙读书博取功名,再不济也要花钱捐官以壮家族声威。我家祖上据说也是读书的,曾祖应该至少是个童生,你不看童生,要考上也很不容易,要经过县官主持考试录取,这么大一个县,每次的录取名额只有个位数,有童生的资格才能接着考秀才。曾祖应该是考上了秀才,但因为出身问题,他的母亲是尼姑还俗,在封建社会是不能有科举资格的,因此他被遗憾地拿下了。每个家庭都讲个传统,一脉书香在我们家也算有传承,父亲在解放前念了小学,在当时算是小知识分子了。我们这一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3个通过考中专跳了农门,在当时的农村也算凤毛麟角了。

国有国法族有族规,族规很厉害,族内的不肖子孙,作奸犯科者要受到家族的惩罚,最严重的可以处死。其中一种方式是捆上磨盘沉入水中淹死。我们小时候调皮,大人们还吓唬说,土匪 *** ,再不听话弄去“沉水”!这可不是夸张,在1985版的京山县志里,曾经记载坪坝丁姓家族,在1948年在河里处死了2名当土匪的家族子弟。

家族之间多有争斗,为水源、山林、田地,还为脉气旺的坟地等。调解不成那就只有械斗,杀死杀伤人命也常见。王氏家族的械斗,宛如惊涛骇浪,想象不出其中的残酷与惨烈。王家大湾是个大村湾,请有武教师传授家族子弟武艺,父亲在50年代还看见有族内的青壮者,能单脚顶起一桌子摆满酒菜的八仙桌,碗不摇汤不洒,其腿劲和平衡能力着实惊人。和王氏家族比邻而居的是郝氏家族,两姓常常械斗,互有胜负。械斗时候,双方青壮年一齐上阵,老者在后督阵助威。王姓有一大个子,武艺高强,手上的兵器是钢叉,应该是一种重兵器,说他力大无穷,一下子可以把对方刺过来的多只长矛按压在地,再由旁边的人打击,无往而不胜,是王氏家族械斗获胜的大功臣。大将难免阵上亡,话说有一次出了差错,对方一人奋力把长矛抽出来,刺穿了王大个的肚腹,不治身亡。在死前,还留恋家族,让人抬着绕王家大湾转了三圈,十分不舍。我父亲说起这事,总是满脸的钦佩惋惜。

械斗很残酷而不顾人情,对阵家族双方,即使是亲戚,当时也只能各为其主,不能稍有犹豫。王姓和郝姓家族中有通婚的,械斗时候是亲戚也顾不了。有一女婿,对阵时候遇到岳父,那也不能不出手,只是在出手时候提醒岳父:爷,招刀!至于后话如何,爷把女婿砍来的刀招架住没有,双方怎样收场,不得而知了。械斗时的武器不止刀矛,还用上了土炮,听说有一次郝姓在山上一个寺庙旁伏击王姓人,在火炮击发的关键时刻,庙里和尚出来抬高了炮口,避免了重大伤亡,有此活命之恩,后来王姓人一直把这个和尚养起来。

我知道的家族故事,基本是从父亲那听来的,属于口述历史吧。

更多京山雁门口高铁站最新消息(最新消息京山雁门口镇设高铁站)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