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中医自学方法视频(怎么自学中医方法最正确),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中医自学方法视频(怎么自学中医方法最正确)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中医自学方法视频(怎么自学中医方法最正确)

转载自知乎长弓无忌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vtEkFTgp_7VnHd_Kv1kQ8g

提取码: 7v95

知识是具有逻辑性的,没有通过逻辑梳理的知识,就如同缠棉线,堆积得越多,就越是杂乱无章,到了要用的时候,你根本无法在头脑中找准要点,所有学过的知识,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也就无从下手。

如果对这段话没有直观印象,我们看图。

这是正确的排列方式,学的时候清晰,找的时候更快。

还有一种排列方式。

你学的知识如果这样排列,能去给人看病?

这就是很多学习者的困境,学习到一定阶段,发现迷路了,然后学的越多,越是困惑,最后不得不以整体性的失败而告终。

我必须指出,先学四大经典也好,先学一家之言也罢,都属于一个猛子扎入水中,胡乱拍打,进入一种毫无逻辑的学习秩序之中,然后是无穷无尽的迷茫。很简单,这些经典书籍及名家著述,崇论宏议,发人深省,但是,它们本身就逻辑性不强,彼此关联性弱,学到后面,你就被自己纠缠住了,不能脱身。

知识也是具有主次关系的,不理清其中的关系,学习就一定会走弯路,明明终点不远,但曲折回环,徒劳往复,空耗心力,成效甚微。仔细思考一下,如果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而不追求覆杯即愈,方剂学和中药学哪个更重要?中基教材和黄帝内经哪个能帮你更快理清逻辑?温病纵横和温病条辨,哪个更好懂好记?当然,这些提问,彼此间都是杂乱的,无关联的,它们都是关系到了局部而不是整体。

知识也是有特殊性的。就像西医知识,它是分析每种疾病的微观发病机理,并试图找到某种特定的物质进行阻隔,中医没有西医的病症,就像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中医可以归类到寒邪直中阳明太阴,或者寒邪入表,经三焦内归阳明,引起实寒疼痛;或者寒邪郁于中焦化热,而呈现寒热错节、升降失调的疼痛;或者肝气横逆侮土;或者积食、痰湿、血滞;再或气滞...原因很复杂,但都是七情六淫或其他因素导致脾胃运转失灵,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其中包括胃痛。所以,学习中医的知识,和学习西医的知识,具有体系上的区别,换句话说,一个是西餐,一个是中餐,他们在理念、方法、刀工、佐料、配料、烹饪,在制作各种具体菜式的方法论上,是有显著区别的。不理解这一点,用一样的方法方式去学习不同体系的知识,就会扭曲学习效果,这也是为什么中医专业非要学习西医知识,结果让学生无从所适的原因。

中医是具有一定普遍性而又具有特殊性的知识,学习它,不要凭借一腔热情一头扎进书海,这叫蛮干,最后等到头脑里的知识相互打结,乱作一团,你想厘清,比从零开始还难。作为一个走过极多弯路的中医,我细细想来,中医这门学问,的确有相当的难度,但并没有难过我们高考的物理题、数学题,之所以很多人碰壁而归,最重要是不得其法。古代先贤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但是这些堆积如山的知识,没有体系,没有路标,没有分出主干道和小道,只是各自独立的知识点,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学起来,只能是倍感吃力。

这是今天,中医教材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中基、中药、方剂、诊断,把古代名籍中复杂且缺乏逻辑关联的知识,整合到了一起,让人学习的时候有径可循,而非上来就面对四大经典,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散落到文章的每个角落,不做出殚精竭虑的思考,实在难以厘清其中的奥妙。

现代的中医教材,至少在教育工作上,是做出了极大改革也富有成效的。

但同时,伴随着进步的,是极大的退步。第一,中西并列着学,这就是要学生接受两门思想理念具体实践相差极大的学问,很容易造成习者精神分裂,乃至不能想见的痛苦;第二,并没有分清主次,对于中医而言,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药理学真的不重要,心理学、统计学、病理学、运动营养学,更是给纯粹的中医学习者增加极大的负担,而且,它们不仅仅是给人添堵那么简单,而是把本该迅速建立起来的中医理念带偏了。

经常看见中医硕博的毕业论文,内容就是引用古代治疗糖尿病的方子,芦根出现了多少次,石膏出现了多少次,生地出现了多少次,最后得出结论,按照出现频率,哪些药、哪个方子治疗糖尿病效果比较好,这是中医该干的事吗?这是经过多年学习中医该研究的成果吗?都跑偏到月亮上去了。

中医自学者也有问题,往往自视甚高,鄙视教材,然后认定某个医生才能通天,于是啃下全集,比如黄元御、张锡纯、胡希恕,倪海厦等等,这些书多多少少有可圈可点之处,可是,作为学习者,这样不分青红皂白的去赶时髦,只能评价为鲁莽而任性,这又好比一头扎进水里,漫无目标的游荡,直到力竭不能,最后望湖兴叹,自认天赋过低,不得道法。

所以,我们在真正学习中医之前,要明白自己到底要什么,目标是什么?如果真的想学好,就要先了解对手、制定策略,而不是急于下手,莽撞行事。不要一头扎进书海。我们要有了相当的基础,可以再读伤寒相关注述,以及其他。

好,我们再综述一下策略:

1、先找到合适的教材,在厘清中医知识框架的基础下去学习,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2、一定要有先后顺序,不要胡乱学,徒增难度;

3、只学和临床有关的内容,不相关都不学。

我总结了几本书,作为入门教材,也是精度教材,更是让人最快达到专业水平的教材。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何裕民主编的《中医学导论》;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柯雪帆主编的《中医辩证学》;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费兆馥主编的《中医诊断学》;

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吴敦序主编的《中医病因病机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潮祖编的《中医治法与方剂》。这本书相当好,和以上几本配合,咀嚼、研磨、消化、吸收,足够打下一个扎实稳健可以挑战高难度医技的基础了。

中医的根本是诊断,其实就难在逻辑不清,比如上述推荐中医辩证学,薄薄一册,却把不同症之间的关系整理的明明白白,能吃透的话,对于辩证,实在起到非同小可的作用,再看看朱进忠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颇有相得益彰之益。

陈潮祖老先生的这本书,也是妙处无穷,方剂的根本在配伍,比如治疗湿热,用法无外辛开、芳化、清热、淡渗、燥湿,五个词就抓住了重点,其他方剂的变化,也是围绕这五个词依次不同重点和比例的展开而已,体会到深处,自感其趣。再如辛凉解表,用药清热配伍疏风,清轻宣达,再根据具体情况开宣肺气、清利咽喉、清热生津,寥寥几语,把一个风热外感概括的明明白白。

其他不一一展开论述。

彻底消化完这几本书,就可以建立完整的中医思维,以及达到相当的中医水准,其他的再依次学习,比如医宗金鉴,必定事半功倍。

再问一句为什么?

有完整中医框架的人读各类医书,就是在一栋已经修好的大楼上贴外立面、做铝合金窗;没有这个基础的呢?就是在一堆乱糟糟的钢筋水泥大工地旁边,再堆起一堆瓷砖、铝合金框架的小山堆,结果大楼没修起来,现场更乱了。

所以,有人学中医,总是觉得难,这就是原因。

更多中医自学方法视频(怎么自学中医方法最正确)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