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 *** 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
这一重要论断揭示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历史逻辑,即四个“伟大”的延展:从“伟大觉醒”到“伟大创造”和“伟大革命”,最后达到“伟大飞跃”——40年的辉煌成就。
“伟大觉醒”是整个历史逻辑的起点,其历史内涵是什么呢?也就是“四个基于”:“我们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可以说,这“四个基于”是我们党在一个特殊的历史关头,对党的宗旨、思想路线、历史方位和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进行梳理与认识。
第一、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
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建立了中国 *** ,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以 *** 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 *** 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但是,正如 *** 总书记曾经引用过俄罗斯19世纪思想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话所说:“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这对我们理解探索过程中经历的严重曲折,是非常有意义的。
改革开放之前,发生了“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这样的左倾错误,在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在思想方法上违背实事求是,思想僵化,迷信盛行。教条主义、思想僵化可能导致的后果,会给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带来严重损害。这在中国 *** 的历史上,有前车之鉴, *** 同志1956年就说:“要反对教条主义。在政治上我们是吃过亏的。什么都学习俄国,当成教条,结果是大失败,把白区搞掉几乎百分之百,根据地和红军搞掉百分之九十,使革命的胜利推迟了好些年。这就是因为不从实际出发,从教条出发的原故。……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假使不反,革命就不能胜利。”
十年内乱导致我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人民温饱都成问题,国家建设百业待兴,党和国家陷入危难之中。 *** 同志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在 *** 同志领导下和老一辈革命家支持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局面为之一变,使国家快速迈向现代化。因此,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构成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之深刻历史内涵的第一个方面。
第二、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政治上确立了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经济上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经过艰辛努力,中国从一个基本的农业国转变成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国,还取得了“两弹一星”这样的高科技成果。但是,无可避讳的是,十年“文化大革命”导致我国经济出现濒临崩溃的状态,人民温饱问题未能解决。
这说明,在此阶段,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规律既有所认识,又严重认识不足。当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时,我们就能够取得成功,就能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遭受挫折,就会带来损失。前者以1956年党的八大的认识为标志,八大正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后者的标志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由于这一口号的影响,国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忽视了经济建设,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当然遭受挫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频道转换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说明,我们党对此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进行了反思,把握住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经验,摒弃了错误的做法,因此,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构成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之深刻历史内涵的第二个方面。
第三、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
新中国成立后,在冷战的背景下,全球范围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矛盾,中国革命是以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的,逆西方帝国主义的意志。事实上,西方国家也对新中国进行了种种打压封锁,我们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和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一度对革命与战争的主题比较关注。
尽管如此,对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时代的潮流,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有更大的历史视野,也就是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从“世界历史”的角度说,工业化的现代文明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表现,其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它必然推动传统文明的改变,一切的怀疑和 *** 都是无效的,这是唯物史观所认可的铁的规律。走向现代化,这就是时代潮流。
“世界历史”逻辑对中国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非是回到19世纪 *** 战争前的状态,中国只有建立自己的现代化文明才能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现代化是中国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就认为,“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如此,中国应该关注的是争取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发展自己,而不是一味强化对抗。
更严重的是,就在我们关注革命与战争的主题时,世界的发展已经日新月异,1978年底, *** 敏锐地注意到,“最近我们的同志去国外看了看。看得越多,就越知道自己多么落后。” “必须承认自己落后,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不对头,需要加以改变”。“我们要赶上时代,这是改革要达到的目的”。因此,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构成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之深刻历史内涵的第三个方面。
第四、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中国 *** 是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 *** 人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来自人民、扎根人民、造福人民,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
但是,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什么是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如何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依据社会生活本身去理解和把握,不能凭主观意志。
改革开放为什么要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一切工作得首位?实质上就是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生产满足物质需要的资料,也就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朴素追求,因而,以美好生活为内涵的生产力诉求是人类历史的第一推动力。
***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实行改革开放以后,“粮票、布票、肉票、鱼票、油票、豆腐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 没有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就没有改革开放;没有改革开放,票证就不会进入历史博物馆;票证不进入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就不会一去不复返。因此,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构成我们党的伟大觉醒之深刻历史内涵的第四个方面。
*** 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 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和深刻性。坚持“伟大觉醒”的立足点——“四个基于”,我们一定会在新时代创造出中华民族新的更大奇迹,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作者为上海市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 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主编:王多
栏目主编:王多 文字编辑:王多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