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清朝,是我国民族戏曲空前发展的时期,继昆、弋之后,梆子、乱弹、京腔、皮黄等许多地方剧种,都是在这期间兴起的。近三百年间,戏曲艺术不仅盛行于民间,而且活跃在宫廷,包括历代皇帝在内的皇族贵胄,大都以嗜戏为乐。宫中看戏成为皇帝与后妃们清闲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清初的内廷乐部到康熙年的南府、道光年的升平署,都是专司宫廷内部演戏事务的机构,可见戏曲兴盛的程度。
清朝的多位皇帝不仅喜欢听戏看戏,而且对戏理、戏文、唱腔、表演颇有研究。康熙帝就是其中一位。他对昆腔很有研究,能按曲律击节演唱。他命太监在宫内排演戏剧,还亲自派人下江南教习音调。他在皇太后七旬大寿庆典上,跳起蟒式舞[1]以为祝寿。乾隆帝初次巡幸江南时,在苏州看过集贤班所演昆曲,十分喜爱,回銮日带回江南昆班,隶入南府,常在政余传唤艺人演唱。他选取昆、弋两种腔调的部分旋律,自谱成曲,兴之所至,自演自唱,并且教给艺人们学唱。京剧、梆子这两大剧种,都有一出丑角戏《花子拾金》,相传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祝寿时首创首演,以博慈母欢欣。他还写过不少戏文,令宫中艺人谱曲演唱。他看了全本《金锁记》,认为窦娥伏法和天降大雪不妥,遂将剧本亲笔改编为《赦窦娥》。他还曾将《玉杯记》里张泉被人陷害,无辜受极刑的情节,改成大盗在法场上翻供,赦免张泉。每年腊月中旬坤宁宫祭灶时,乾隆皇帝总要亲自敲击鼓板,与皇后同唱《访贤曲》,或在《李三郎羯鼓催花》剧中扮演角色。乾隆五十五年(1790),高朗亭应诏率三庆班由江南进京,虽未入南府,但每月朔望日必在圆明园内应差演唱。
乾隆皇帝
有野史称,道光年以后,宫廷内供奉的梨园祖师爷是头戴冕旒冠的女性,相传她原是唱丑行的戏曲艺人,被嘉庆皇帝选进宫封为“御后祖师”,她生有一子,即后来的道光皇帝。不管此说真伪,道光帝格外好戏,确是无疑。他将南府改为升平署后,广诏戏曲艺人进宫承值,凡朔望节令和宫内喜庆大典,非演戏不可。每逢其母生日,他还粉墨登场,“挂白须,衣斑连衣,手持鼗鼓,做孺子戏舞状,面太后而唱”(《清宫轶闻》)。
咸丰帝常向宫里的戏曲艺人学戏练唱,并指导艺人们排演《教子》《十八扯》等戏。据清宫档案记载,咸丰皇帝临终前两天,仍在承德的避暑山庄强打精神听如意州花唱,可见其对戏曲迷到何等程度。
同治皇帝虽缺少唱戏的天赋,戏瘾却很大,有一试身手的机会便从不放过。主角演不来,就扮演剧中的零碎角色。宫中演《打灶王》,剧中的小叔由恭亲王的儿子载澄扮演,李三春由同治帝的一个妃子扮演,同治皇帝扮演身穿黑袍、手拿木板、站在台上被李三春骂一句打一下的那个灶王,也算过了戏瘾。
光绪皇帝不光能扮演《黄鹤楼》里赵云之类的勇武角色,而且对武场最感兴趣,时常坐到九龙口[2]的位置司鼓板指挥场面伴奏,京剧的〔御制朱奴儿〕曲牌就与他司鼓有关。本来京剧早有〔朱奴儿〕这支曲牌,原词为“蟠螭旆云中摇漾,飞豹旌风外飘扬,虎将狰狞豪气强,马笼掣断丝缰,遥望白云帝乡,指日里归吾掌”。有一次,光绪皇帝领着武场演奏这支曲牌,他忘了打原词中的“虎将狰狞豪气强”,场面先生谁也不敢提醒。此后便将错就错,多出一支〔御制朱奴儿〕曲牌,以区别原来那支。光绪皇帝除司鼓外,还爱打锣,但经常打不到点儿上。他因长期遭受慈禧压制,内心怨愤无处发泄,便以司鼓打锣消遣解闷儿,打起锣来往往胡打一气。演员们受不了,背地里说:“不怕进宫玩活儿,就怕万岁爷打锣。”
光绪皇帝
前面所说是喜爱戏曲的清朝皇帝,至于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嗜戏如命更是尽人皆知,这里暂不赘述。
本文作者
甄光俊,天津市宁河区人,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天津市人民文史研究馆馆员。1941年出生于宁河区芦台镇,1958年从天津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历任小百花剧团琴师、编剧、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戏剧研究室主任、《艺术研究》编辑部主任;曾经担任天津大学 *** 教授、天津市政协文史委委员、天津文艺理论学会理事、天津戏剧家协会荣誉理事:现兼任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艺术学会不错顾问、南开区作家协会副。 早年改编、创作现代戏《槐树庄》《一块银元》《春满草原》《同心树下》等剧本.出版《甄光俊戏剧文汇》《甄光俊与津沽文化》《中华戏曲河北梆子》等十余部专著、文集;主编《天津近代十大戏曲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