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水肿常见原因中全身性的有(水肿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水肿常见原因中全身性的有(水肿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水肿常见原因中全身性的有(水肿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

水肿病在中医学文献中记载很多。《黄帝内经》把肿胀病分为水肿、腹胀、鼓胀三类。张仲景《金匮要略》论水肿,则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并列入黄汗一病,称为五水。

元代李东垣论肿胀则分为寒热二型。明代李梴论水肿,则分为阴阳二水。明代李士材论水肿,则分为虚实二种。明代张景岳对本病则分为气肿和水肿。

清代陈修园则集其大成而作了总结,曰:“肿成手按论纷纷,水气同源不必分。”又在他著的《医学三字经》一书上,则大书特书曰:“水肿病,有阴阳,便清利,阴水殃,便短数,阳水伤。”余认为,陈修园的论述简捷了当,不仅阐明了中医学经典的奥妙深意,而且启发了后学者入门捷径。

盖论水肿病者,不论如何分类,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阴阳。

以阴阳为八纲之纲,包括表里、寒热、虚实在内。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又曰:“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可见在水肿病分类上,能认清阴水之为虚寒,就会识别阳水之为实热。寒则温之,热则清之,虚则补之,实则泄之。

这是任何人在辨证论治上,不能否定的基本原则。定期健康体检,及时早期发现异常体征,做出正确诊断和有效处理措施,将疾病消灭于萌芽时期,为健康提供了超前保障,成为促进身心健康的时尚。

一.水肿病生成之原因

水肿病的诱因虽多,但概况来说,不外乎“外感内伤”四字而已。外感寒湿或汗出当风,以致外窍闭塞,水气郁结肌表而肿者,此外因也。内伤饮食或 *** ,以致脾肾阳虚,不能化气御水而肿者,此内因也。例如《黄帝内经》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又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以脾为阴土,胃为阳土。

按五行来说,脾胃在人身上,如渠道之堤坝。膀胱为壬水,肾为癸水,肾与膀胱,在人身上如流水之源泉。脾阳不振,难以御水;肾阳不振,难以化气。当此脾肾两虚之际,如再遇外感寒湿或内伤生冷,都可使水分侵袭水道,蔓延日久,则水道瘀塞而泛滥。留于上则头面肿,留于中则腹胀大,留于下则腿脚肿。

此即《黄帝内经》所谓“上焦不治,则水泛高原。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以三焦职司决渎之官,决渎失职,影响肺之节制,脾之运输,肾之储藏,因而水道瘀塞。此肿之所由来矣。故常见水肿病,有的头面、眼睑先肿,有的腹先胀大,有的下肢先肿,有的全身同时俱肿,这正是以水逆流之趋势,而定其肿部之先后也。

二.阴水病的色脉证候

阴水病,一般面色苍白,脉缓而柔濡,舌质肥嫩而上浮水气,但亦有舌苔黄白腻厚,而口并不干。此因脾脏被水侵袭,胃腑消化功能减退,故见黄腻之象。自不能以苔见黄色,而认为是热肿。阴水病一般小便量少,而次数亦不甚多,但有时小便发黄,此因肾阳不足,膀胱之气化功能薄弱,以致废水淤滞,阻碍新陈代谢,不能按常规排泄,安得不变色而发黄哉?故亦不能执《黄帝内经》“水液浑浊,皆属于热”之说,而误认为是阳水。

三.治疗法则和方药

余在临床上,常见到的是阴水多而阳水少,故对本病认为是脾阳衰败,命火不足。故确定以“温补脾肾,利水行气”八字为主。常用方剂以加减“实脾饮”,配合“金匮肾气丸”二方为主,只要加减得法,配合适当,则左右逢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矣。

1.实脾饮原方

茯苓 白术 木瓜 甘草 木香 大腹皮 草蔻 干姜 附子 厚朴

2.方解

此方茯苓、白术配甘草,即能培补脾土,又能渗湿利水。草蔻、干姜配附子,即能燥脾暖胃,又能温补肾阳。木香配厚朴、大腹皮,妙在不但温中消胀,实有行气利水之能。陈修园说:“气道调,江河决。”又说:“气行水亦行。”这是他的临床经验实践,而非空谈理论。有人说“实脾饮”内之木瓜,似不相宜,以木瓜有促使尿短作用,而不知脾虚肝旺,木来贼土,脾土之不实,乃因肝木之有余。木瓜在此方内的作用是直接以柔肝而间接以实脾。五行互相制约之妙,还要在于辨证用药之时,机动灵活地运用耳。

3.加减法

水肿病本来是一种比较复杂难治的慢性病,在治疗上不管用经方或时方,必须在辨证用药时灵活运用。余在临床辨证上,对“实脾饮”一方,作如下加减,虽不能尽如人意,但确实摸索了点滴经验。兹介绍如下:

小便少者,重加茯苓,配泽泻、猪苓等,以泄膀胱之水邪。头面肿甚者,加麻黄,以开鬼门,取陈修园的“上窍通,下窍泄,外窍开,水源凿”之义。腹肿胀甚者,重加木香、厚朴、陈皮、大腹皮、牵牛子(二丑)等,使水气并行,取陈修园说的“气道调,江河决”之义。腹痛加白芍,以平肝木之邪。

咳嗽加苏子、杏仁,以宣肺家之气。腰痛者,加杜仲,配服“金匮肾气丸”以固其本,取《黄帝内经》“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之说。下肢肿甚者,加防己。日久肿不消而正气虚弱者,加重白术、黄芪、党参之类,所谓扶正以祛邪也。连服数剂,多有收获。

四.配服“金匮肾气丸”的意义

以肾为先天之本,又系水火二脏。《黄帝内经》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水肿病由于肾火衰微,真阳不足,以致气化失调,上不能交通心脏之火,以助脾脏之阳,脾阳虚而不能散津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所以水势逆流而肿也。

但在治疗上若专以利水为主,而肾脏真阴反受其害。肝肾子母攸关,水不涵木,母病及子,势必病变横生。故常见有些水肿病,愈后复发,时肿时消,反复无常,正是由于治疗时未顾及肾阴耳。“金匮肾气丸”即“六味地黄丸”加肉桂、附子,其目的是以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泽泻、茯苓等壮水之主,以制阳亢;以肉桂、附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阳兼补,水火并济,扶正祛邪,莫善于此。

前人在临床实践中,又于此方内加车前子、牛膝二味,既能引药下行,又能调节水道,又名“加减金匮肾气丸”,或别名为“济生肾气丸”。久服不但肿胀全消,而且永不再发,免去后遗症之患。

结语:根据本人多年来治疗水肿病的经验,认为“加减金匮肾气丸”一方,在水肿病初期配合加减“实脾饮”等汤剂服之,有较强的蓄积性作用。服之日久,自然能发挥其养精蓄锐之威力,消肿较快。在水肿消失后,持续服之,有较强的恢复作用,可以巩固已取得的疗效。

其次,余又认为水肿病不宜用泻水之峻剂。盖水肿病多由脾肾两虚,阳气不振,演变而成。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泻之不当,则正气被劫而益虚,水邪骤散而后聚。即或暂取一时之效,实非长治久安之计。唯有平补平泄,补泄兼施一法,虽然有时消肿较缓,但正长邪消,精神内守,可免水邪卷土重来之患。

更多水肿常见原因中全身性的有(水肿常见原因及护理措施)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