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骆玉明古典诗词鉴赏,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骆玉明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目录

唐诗最美的十首诗赏析?

01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此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

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02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终南别业》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之一。此诗把作者退隐后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突出地表现了退隐者豁达的性格。

诗人兴致来了就独自信步漫游,走到水的尽头就坐看行云变幻,这生动地刻画了一位隐居者的形象,如见其人。同山间老人谈谈笑笑,把回家的时间也忘了,十分自由惬意,这是诗人捕捉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例。全诗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03 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04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想象丰富奇特,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脍炙人口,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05 李白《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客中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前两句以轻快、幽美的笔调,歌颂了兰陵美酒。

全诗语意新奇,形象洒脱,一反游子羁旅乡愁的古诗文传统,抒写了身虽为客却乐而不觉身在他乡的乐观情感,充分表现了李白豪迈不羁的个性和李诗豪放飘逸的特色,并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盛唐时期的时代气氛。

06 杜甫《天末怀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天末怀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思念李白的诗作。

此诗以凉风起兴,对景相思,设想李白于深秋时节在流放途中,从长江经过洞庭湖一带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李白深切的牵挂、怀念和同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全诗情感真切深挚,风格婉转沉郁,为历代广为传诵的抒情名篇。

07 杜甫《登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

经典唐诗宋词名句赏析?

唐诗宋词 *** 诗词名句赏析

1. 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2.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3. 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4. 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5.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6. 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7.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8.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9.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0.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古典精神诗词?

古典诗歌中爱国主义的表现是多样的,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国泰民安的祈福与赞颂。而当民族受到威胁,国家遭遇侵略时,诗人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忧患意识、对黎民百姓的同情、奋勇杀敌的勇气和愿望等,更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是本文赏析的重点。“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其二》),这种以身许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是有久远的渊源的。

《诗经·秦风·无衣》是一首非常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诗歌,表达了秦国人团结一致共同御敌的爱国精神: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整体基调矫健爽朗,与秦地民风颇相符。重章叠唱的形式非常有助于在全诗营造一种慷慨激昂、同仇敌忾的作战决心。这样的艺术效果,应归功于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岂曰无衣”?每一个提问都是愤慨,是决心和斗志,并得到了无数即将并肩作战的战友的积极响应:“与子同袍!”“与子同泽!”“与子同裳!”我们“同仇”,我们“偕作”,我们“偕行”!一只队伍的气势和战斗力都在声声呐喊中展现出来。而且,不只是呐喊,还有磨刀霍霍的、舞戈挥戟的行动:“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诗中的英雄主义气概是令人神往的。

古诗词鉴赏摘抄?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鉴赏: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绪。

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2、蚕妇

宋代: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鉴赏:这是一首言简意赅的讽喻诗,诗人借养蚕妇女的所见所感,把养蚕人衣不蔽体,不养蚕人却穿着满身绸缎加以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遭到剥削掠夺的不合理现象。

诗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悲苦,表达了诗人对养蚕农妇的同情,对不劳而获的剥削阶级的愤恨,以及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控诉和鞭挞。

3、东栏梨花

宋代: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鉴赏:《东栏梨花》是一首感伤的诗,诗人因为梨花盛开而感叹时光的流逝。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发了诗人淡看人生、从失意中得到解脱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鉴赏: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头远望,只见浮云落日映照着这座古城,一种沧桑之感涌上心头。

这里所说的“一片伤心”,即是指这种情绪而言。

浮云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画;而“一片伤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绘。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画不成’三字,是‘伤心’二字这神。

”正因为画不成,故见“伤心”之深;也正因为伤心如此,所以谁也难以传神地画出这种心声。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

高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末日。

他为此感到苦恼,而又无能为力。

古诗词经典鉴赏?

《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词鉴赏: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二:《钱塘湖春行》

《钱塘湖春行》

唐代: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西湖美景的名篇。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诗的首联紧扣题目总写湖水。前一句点出钱塘湖的方位和四周“楼观参差”景象,两个地名连用,显示诗人是在一边走,一边观赏。后一句正面写湖光水色: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空中舒卷的白云和湖面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正是典型的江南春湖的水态天容。

颔联从静到动,从全景的写意到细节的工笔。先写仰视所见禽鸟,莺在歌,燕在舞,显示出春天的勃勃生机。黄莺和燕子都是春天的使者,莺声婉转,流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勤劳,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都写出了初春的生机。“几处”二字,勾画出莺歌的此呼彼应和诗人左右寻声的情态。“谁家”二字的疑问,又表现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活动,并使读者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

颈联写俯察所见花草。因为是早春,还未到百花盛开季节,所以能见到的尚不是姹紫嫣红开遍,而是东一团,西一簇,用一个“乱”字来形容。而春草也还没有长得丰茂,仅只有没过马蹄那么长,所以用一个“浅”字来形容。这一联中的“渐欲”和“才能”又是诗人观察、欣赏的感受和判断,这就使客观的自然景物化为带有诗人主观感 *** 彩的眼中景物,使读者受到感染。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三:《春望》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鉴赏: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构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望远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了很久,以致于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示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四:《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词鉴赏: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地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五:《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代: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诗词鉴赏:

从《西江月》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表面看来,写的是风、月、蝉、鹊这些极其平常的景物,然而经过作者巧妙的组合,结果平常中就显得不平常了。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接下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

从表面上看,这首词的题材内容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层次安排也完全是平平淡淡。然而,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经典的古诗词鉴赏及赏析篇六:《武陵春·春晚》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诗词鉴赏: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学那些古代的诗词对我们有什么用?

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文化、学习历史,体会生活。

1、学习古诗词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

古诗词中有文化,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古人的文化知识,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写的是季节;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节气;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的是哲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写的是孤独;李清照的“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写的是植物。

2、学习古诗词使我们深刻的体会生活

古诗词中有生活,它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从不脱离生活。古代没有音频视频,但古诗词原生态的记录的古人的生活,记录了他们经过的那些平凡的或者不平凡的日子。岑参、高适的边塞诗记录了边关将士的塞外生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生动的记录了他的隐居生活,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记录了一年四季的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学古诗词,就走进了古人的生活。

3、学习古诗词就是学习历史

古诗词中有历史,有故事。一首诗,一首词,都是一段场景的描述。韦庄的《秦妇吟》借一位逃难的妇女之口讲述了黄巢起义时的乱象,反映了唐朝末年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杜甫的《佳人》反映了安史之乱中作者贫贱不移的操守。班婕妤的《怨歌行》写的是宫中女子的悲哀。岳飞的《满江红》写的是金忠报国的情怀。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故事,都是一段历史。

学习古诗词,可以使我们从中汲取历史、文化、生活的营养,使我们丰满、内敛,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
更多骆玉明古典诗词鉴赏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