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江汉,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江汉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本文目录

江汉杜甫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诗人身滞江汉,心有感而作此诗。他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怀。

前两联写所处之穷,后两联写才犹可用。元代方回《瀛奎律髓》评论这首诗说:“味之久矣,愈老而愈见其工。中四句用‘云天’、‘夜月’、‘落日’、‘秋风’,皆景也,以情贯之。‘共远’、‘同孤’、‘犹壮’、‘欲苏’,八字绝妙,世之能诗者,不复有出其右矣。”

确实,诗的中间两联,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故历来为所称道,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篇》就说,这两联“含阔大于沉深,高(适)、岑(参)瞠乎其后”。

江汉,这首诗麦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江汉”句,表现出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乾坤”代指天地。“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杜诗说》)黄生对这句诗的理解,是深得诗人用心的。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把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深沉。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昔人认为这两句“情景相融,不能区别”,是很能说明它的特点的。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周易》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恰好说明: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上联明明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黄生指出:“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否则一首律诗中,既见孤月,又见落日,是自相矛盾的。他的话很有道理。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它和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步出夏门行·龟虽寿》)的诗意,是一致的。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秋风”句是写实。“苏”有康复意。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情怀。“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诗人指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病欲苏,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诗人在这里显然含有怨愤之意: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这是诗人言外之意,是从诗句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妙合无垠,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云:“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孤月此心明”实际上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汉江杜甫原文及赏析?

杜甫的《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五十七岁时所作。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离开夔州,辗转于湖北江陵、公安等地。此时的杜甫历经磨难,北归已经无望,且生活日益困窘。长期漂泊无定的状况让杜甫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此诗。

第一联用自嘲的方式写出诗人滞留江汉的困境。“思归客”是说诗人想回乡而不能回,只得四处漂泊,浪迹天涯。其中包含着诗人的无限辛酸。

第二联是对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字面上写的是诗人所看到的片云孤月,实际上是用它们暗喻诗人自己。诗人把内在的感情融入外在的.景物当中,感慨自己虽然四处飘零,但对国家的忠心却依然像孤月般皎洁。

第三联运用借喻手法写出了诗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落日”与“秋风”相对。前者是虚写,比喻“暮年”,后者是实写。身处江汉,面对瑟瑟秋风,诗人不仅没有了往日的感伤情怀,反倒产生了“病欲苏”的感觉。这种变化是诗人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的反映。

尾联借用了老马识途的典故。诗人自比为“老马”,意在表明自己并非已经毫无用处。虽然年老多病,但他还有智慧可以用,仍能有所作为。

全诗使用委婉含蓄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壮心不已的心理状态。

江汉答孟郊赏析?

诗词赏析

《江汉答孟郊》 韩愈

唐代 韩愈

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

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苟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蛮。

嗟余与夫子,此义每所敦。

何为复见赠,缱绻在不谖。

作者简介(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江汉答孟郊》韩愈 拼音

jiāng hàn dá mèng jiāo

江汉答孟郊

jiāng hàn suī yún guǎng, chéng zhōu dù wú jiān.

江汉虽云广,乘舟渡无艰。

liú shā xìn nán xíng, mǎ zú cháng wǎng huán.

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还。

qī fēng jié chōng bō, hú qiú néng yù hán.

凄风结冲波,狐裘能御寒。

zhōng xiāo chù yōu shì, huá zhú guāng làn làn.

终宵处幽室,华烛光烂烂。

gǒu néng xíng zhōng xìn, kě yǐ jū yí mán.

苟能行忠信,可以居夷蛮。

jiē yú yǔ fū zǐ, cǐ yì měi suǒ dūn.

嗟余与夫子,此义每所敦。

hé wéi fù jiàn zèng, qiǎn quǎn zài bù xuān.

何为复见赠,缱绻在不谖。

《江汉答孟郊》韩愈 翻译、赏析和诗意

江汉虽说广,乘船渡过没有艰难。

流沙信难行,马足常往返。

凄风结冲击波,狐皮衣能御寒。

整夜在幽室,华烛光灿烂夺目。

如果能行为忠诚,可以用在夷蛮。

啊我和你,这个问题常常被敦。

为什么又见赠,欢好在不欺诈。

杜甫,江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寓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这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日蹙。

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是漂泊流徒的标志。

尽管如此,诗人孤忠仍存,壮心犹在,此诗就集中地表现了一种到老不衰、顽强不息的精神,十分感人。

《江汉》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江汉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江汉:指长江和汉水。此诗为杜甫在历三年(768)秋漂泊于江陵时所作。江陵属于江汉流域地区,故取以为题。/ 思归客、腐儒:均作者自谓。腐儒:迂腐无用的儒生(读书人)。/乾坤:天地。/ 远:遥远,远浮。/ 永夜:长夜。/ 孤:孤独,孤悬。“片云”二句,言自己与片云同在远天,与孤月共度长夜,处境寂寞凄凉。/ 落日:日薄西山的意思,这里比喻自己已近暮年。/ 苏:复苏。此有康复意。“秋风”一句,化用李白的“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以表现自己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思想。/ 存:收养。/ 老马:作者自比,用《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古来”二句,通过说对于老马应该取其善于识途的长处,而不必要它效奔驰   这是一首咏怀诗,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首联自叙身份,写自己漂泊流徙的窘境,思归未得、沦落天涯的辛酸。“腐儒”乃沉郁愤激语,含有“自鄙兼自卑”之意。颔联绘景,举目但见片云远飘天涯,孤月高悬夜空。诗人借片云孤月比喻自己寂寞凄凉的处境。颈联明志,自己虽至垂暮之年,身处逆境,依然雄心犹壮,面对飒飒秋风,非但无悲秋之感,反觉病身似欲康复。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何其昂扬!尾联提出希望,诗人自比为“老马”,以古人收养老马以用其善于识途之智而非用其长途驱驰之力,希望朝廷能给予自己竭智效国之机,诗人在抒发老当益壮的情怀之时,何尝没有怀才不遇的深沉怨愤呢?诗人虽怀才见弃、沦落天涯,依然孤忠仍在、壮心犹存,其老当益壮、顽强不息的精神,令人敬佩。诗中名句“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在如何对待人才问题上给人以深刻启示:人非完人,用人者应善于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作用,以促进事业的发展、进步。  诗人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此联表面上写片云孤月,实则写诗人自己: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落日”比喻“暮年”,“秋风”是写实。年老的诗人飘流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快要好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拳拳之心已表露无遗。  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共远同孤一样。见“落日”( 比喻“暮年”)而雄心犹壮。临“秋风”,反觉“病欲苏”,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将诗人的感情和身外景物融为一体,表明了诗人虽然远在天涯,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皎洁的报国思用之情。2、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老当益壮,愿为国效力。4、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思归之情。

江汉,表达杜甫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汉》这首诗中既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怨愤之情.但纵观全诗,诗人最想表达的还是一种老当益壮、身处逆境仍自强不息的情怀.

“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从“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这句中看出.诗人飘流江汉,而对飒飒秋风,不仅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出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怨愤之情”可从“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这句看出.虽然诗人在这里暗含一种怨愤的语气,诗人发出“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的疑问,是用了反问的语气来肯定自己到老不衰、顽强不息.

《江汉》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佚名

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来求。既出我车,既设我旟。匪安匪舒,淮夷来铺。

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

江汉之浒,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来旬来宣。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戎公,用锡尔祉。

厘尔圭瓒,秬鬯一卣。告于文人,锡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天子万年!

虎拜稽首,对扬王休。作召公考:天子万寿!明明天子,令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

注释 (1)首句当作“滔滔”,下句当作“浮浮”。浮浮:众强的样子。

(2)匪:同“非”。

(3)来:语助词,含有“是”的意义。求:通“纠”,诛求,讨伐。

(4)旟(yú):画有鸟隼的旗。

(5)铺:止,驻扎。

(6)汤(shāng)汤:水势大的样子。

(7)洸(guāng)洸:威武的样子。

(8)庶:庶几。

(9)载:则。

(10)浒(hǔ):水边。

(11)式:发语词。辟:开辟。

(12)彻:治。

(13)疚(jìu):病,害。棘:“急”的假借。

(14)极:准则。

(15)于:意义虚泛的助词,其词义取决于后面所带之词。

(16)旬:“巡”的假借。

(17)召(shào)公:文王之子,封于召。为召伯虎的太祖,谥康公。维:是。翰:桢斡。

(18)予小子:宣王自称。

(19)似:“嗣”的假借。

(20)肇敏:图谋。戎:大。公:通“功”,事。

(21)用:以。锡:赐。祉(zhǐ):福禄。

(22)釐(lài):“赉”的假借,赏赐。圭瓒(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23)秬(jù):黑黍。鬯(chàng):一种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带柄的酒壶。

(24)文人:有文德的人。

(25)周:岐周,周人发祥地。

(26)自:用。召祖:召氏之祖,指召康公。

(27)稽(qǐ)首:古时礼节,跪下拱手磕头,手、头都触地。

(28)对:报答。扬:颂扬。体:美,此处指美好的赏赐册命。

(29)考:“簋(guǐ)”的假借。簋,一种古铜制食器。

(30)明明:勉勉。

(31)令闻:美好的声誉。

(32)矢:“施”的假借。

译文 长江汉水波涛滚滚,出征将士意气风发。不为安逸不为游乐,要对淮夷进行讨伐。前路已经出动兵车,树起彩旗迎风如画。不为安逸不为舒适,镇抚淮夷到此驻扎。

长江汉水浩浩荡荡,出征将士威武雄壮。将士奔波平定四方,战事成功上告我王。四方叛国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从此没有纷争战斗,我王之心宁静安详。

长江汉水二水之滨,王向召虎颁布命令:“开辟新的四方国土,料理划定疆土地境。不是扰民不是过急,要以王朝政教为准。经营边疆料理天下,领土直至南海之滨。”

我王册命下臣召虎,巡视南方政令宣诵:“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实为梁栋。莫说为了我的缘故,你要继承召公传统。全力尽心建立大功,因此赐你福禄无穷。

“赐你圭瓒以玉为柄,黑黍香酒再赐一卣。秉告文德昭著先祖,还要赐你山川田畴。去到岐周进行册封,援例康公仪式如旧”。下臣召虎叩头伏地:“大周天子万年长寿!”

下臣召虎叩头伏地,报答颂扬天子美意。作成纪念康公铜簋,“敬颂天子万寿无期!”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无止息。施行文治广被德政,和洽当今四周之地。

鉴赏 《江汉》一诗,《毛诗序》以为尹吉甫所作。今人以其无据多不相信。细读诗文,实为召伯虎所作。其第一章诗人自称“我”,为第一人称手法写成;而第三章云:“江汉之浒,王命召虎。”说到周王之命,又自称“召虎”。第四、五、六章也有“王命召虎”、“虎拜稽首”等语。一般如果自称为“我”,而同周天子联系起来则称“召虎”、“虎”,则可以肯定作者为召伯虎。此诗同传世的周代青铜器召伯虎簋上的铭文一样,都是记叙召伯虎平淮夷归来周王赏赐之事。

据《后汉书·东夷传》,周厉王之时因为政治昏乱,东方的淮夷入寇,虢仲征之,未能取胜。宣王之时,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亲征,平定淮夷之乱。宣王驻于江汉之滨,命召伯虎率军征之。召伯虎取胜归来,宣王大加赏赐,召伯虎因而作铜簋以纪其功事,并作此诗,以颂其祖召康公之德与天子之英明。

淮夷在淮北,以徐国为主,故平淮夷也即《常武》所说之征徐国。因为此次伐淮夷,宣王亲征,驻于江汉之滨,召公的受命、誓师、率师出征俱在此,所以诗的前二章均以“江汉”为喻,借长江、汉水的宽阔水势,喻周天子大军浩浩荡荡的气势。也同样因为天子亲征,故曰“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匪安匪舒,淮夷来铺”。意思是天子到此不是为了游乐,而是为了平定叛国。这几句前人未能明其深意,故或以为作为一个受命出征的大臣这样说有些多余。关于开头二句,王引之、陈奂都以为当作“江汉滔滔,武夫浮浮”,“浮浮”为众强之貌。这样与《风俗通义》引作“江汉陶陶”及《小雅·四月》“滔滔江汉”之语皆相合,其说颇为有理。

此诗着重颂扬宣王之德,不在纪事,故关于淮夷战事未作具体描述。伐淮夷在尹吉甫和南仲伐玁狁之后,故诗中以“经营四方”一句,概括南征北讨之事而带过。盖因与淮夷作战为召伯之事,召伯不能自己夸耀自己的武功。以下由“告成于王”引起对赏赐仪式特别是宣王册命之词的纪述。由“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国来极;于疆于理,至于南海”可以看出一个打算有所作为的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由“文武受命,召公维翰;无曰予小子,召公是似”,又见其对朝廷老臣说话时恰如其分的谦虚和鼓励的语气,通过表彰召康公的业绩来表彰召伯虎,并激励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写宣王对召伯虎赏赐规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诗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国”作结,表现出中兴君臣的共同愿望。

诗中有些句子看似语意相似,其实却表现了不同的意思。如第一章“匪安匪游,淮夷来求”等,出于召伯之口,是说:宣王不求安乐,而勤劳于国事。第三章“匪疚匪棘,王国来极”,出于宣王之口,则是说:不是要给百姓造成骚扰,也不是急于事功,四方都必须以王朝政令为准,这是大事。第二章“四方既平,王国庶定;时靡有争,王心载宁”,同样表现了臣子对天子的体贴。而第三章“式辟四方,彻我疆土”,则出之周王之口,体现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观念。

召伯虎救过太子静(宣王)的命,又扶其继位,辅佐宣王化解宗族矛盾,和合诸侯,平定外患,其功盖世。然而,正因为这样,他更要注重君臣之礼,以身作则地维护周朝统治阶级的宗法制度。这首诗就表现了老功臣的这样一种意识。前人评此诗“意深笔曲,高词媲皇典”,“通篇极典则,极古雅,极生动。退之《平淮西碑》祖此而词意不及”。吴闿生《诗义会通》评此诗说:“以美武功为主,而无一字铺张威烈。后半专叙王命及召公对扬之词。雍容揄扬,令人意远。”虽不无溢美,但也确实看到了此诗的特色。

更多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江汉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