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我出生在70年代末的上海,80年代的上海不像现在,小孩子基本都是放养的。所以,一到放假、放学,弄堂里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大多会聚在一堆玩各种小游戏,如:打弹子、跳房子、捉迷藏、跳皮筋等等等等。
对于男孩来说,小时候的乐趣或最难忘的回忆,莫过于斗蟋蟀了,今天来盘一盘。(蟋蟀上海话发音叫财吉)
蟋蟀
斗蟋蟀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只有雄性会争斗,在自然界中,它们会为保卫领地、争夺配偶权而相互撕咬。二虫鏖战,胜者高声鸣叫,得意洋洋;战败一方偃旗息鼓,逃之夭夭。而在民间,人们利用雄性蟋蟀这一好斗特性,特意从野外捕捉一对雄性蟋蟀并将其放进斗栅中以供人们赌斗赏玩,从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搏戏。
斗蟋蟀的季节性很强,每当夏末秋初的夜晚,躲藏在草丛中、瓦砾下、树根、墙缝内、房前屋后的精灵,便“唧唧、吱吱、瞿瞿、啾啾”地合唱起来,此起彼伏,美妙动听,将一群孩童的心思牢牢拴住。所以,一挨天刚刚擦黑,几个小伙伴们就打上手电,带上蟋蟀网、竹筒等工具,专门寻找旮旯拐角、杂草丛生的地方。听哪儿有蟋蟀叫,从声音分辨出蟋蟀的好坏。叫得声小、嘶哑、轻飘,不够响亮的一般不抓,鸣叫有力、浑厚的才是常胜的“大将”。然后轻轻拨动草稞或翻开砖瓦,看有无虫儿跳出来,一旦发现,立即用手电光照住,一网成擒。
俗话说:“十分蟋蟀七分靠养”,要使蟋蟀在争斗时能保持强盛的体力,精心饲养蟋蟀就十分重要。抓回来的蟋蟀每只都要单独饲养,不能养在一起,以免互相争斗。喂食、换水、给蟋蟀洗澡成了每天必须完成的功课。一般需要饲养半个月,等到蟋蟀成熟了(头光开了,项上起砂了)才能下场争斗。当然,也有性子急的小伙伴,才抓回来第二天就派出争斗的,但往往是一败涂地。
斗蟋蟀
白露(节气)前后就进入了斗蟋蟀高峰时节,战场,自然就在弄堂里,空间稍微大一点的地方,六七个孩子们撅着 *** 围着趴一圈,头挤着头观战。将两只大小差不多的蟋蟀放到一处,先用草激发其斗志,然后将它们赶到一起。只见两只蟋蟀卷动长须、张开大口,不停地扭转身体,先是试探一番,接着勇猛地去撞击、撕咬或脚踢对方。不一会儿咬胜的不停地振翅欢叫,咬败的逃跑躲在一边,小主人也会随胜负的蛐蛐,高兴得呼喊或懊恼得跺脚捶地。
蟋蟀草
等到霜降(节气)之后,随着气温逐步降低,蟋蟀数量逐渐减少,斗蟋蟀的季节也便随之过去。
#上海身边事# #我要上 头条##自媒体创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