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把人装进充气鲸鱼里(鲸鱼要吃人吗),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把人装进充气鲸鱼里(鲸鱼要吃人吗)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把人装进充气鲸鱼里(鲸鱼要吃人吗)

一个离开文物说不了历史的历史领域创作者!关注@灶物者,阅读更多专业却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世界文明起源与发展似乎都有大江大河相伴。但在安第斯文明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江与河,而是山和海。

《秘境——秘鲁历史文化展》 序厅

所以在准备《秘境——秘鲁历史文化展》,详细了解文物和背后的故事以后,就不由自主的想起动画片《蓝精灵》主题曲的那句歌词:在山和海的那一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活泼又聪明,调皮又灵敏…斗败了格格巫。

安第斯文明就是南美大陆的一群精灵,在山海之间适应环境,创造的独特文明。说“独特”是有两层含义:一是山海这个组合和大河文明相比,比较特殊;二是安第斯文明发展所依靠的山和海本身也很特殊,秘鲁沿海环境像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山地环境像青藏高原。

南美洲秘鲁气候类型

在上篇文章中,我们说了“山”,那这篇文章就来聊聊海对于安第斯文明的影响。一说海,我们首先会想到阳光沙滩,碧波荡漾,非常宜人的环境。但在初高中上地理课,学气候类型的时候,秘鲁一直是都作为特例来叙述。从洋流来说,秘鲁毗邻东太平洋,这里是由南向北的秘鲁寒流,从风带来说,秘鲁吹的是离岸的东南风,离岸风和寒流让秘鲁沿海降水稀少,这里是世界唯一一个位于沿海地区的热带荒漠地带。

沿海的荒漠会孕育出怎样的文明?

秘鲁沿海的库比斯尼克文化制作的陶器

外星人的跑道

1939年,一名叫保罗的博士乘坐飞机在秘鲁南部的纳斯卡荒原上空飞行。偶然一次低头向下看,却发现了一个“世界未解之谜”。在红褐色的纳斯卡荒原上,分布有巨大的鱼、蜘蛛、花等图案,沿着纳斯卡河,足足有500平方公里。

纳斯卡地画

这些图案在制作的时候将荒漠上表面的褐色岩层表面刮去,浅色岩层露出,形成图案。因为图案巨大,所以每条“线”的宽度平均为15厘米,很多“线”的长度达到十米,很难想象,2000年前居住在纳斯卡荒原的先民在没有“飞机”这种俯视视角的前提下,如何“画”出这些图案,所以很多人就猜测,这里距离玛雅文化不算远,地面上的图案是不是也和外星人有关,毕竟那些地面长长的直线像极了“外星人”的跑道。

这个“跑道”叫做纳斯卡地画或者纳斯卡线,是除马丘比丘以外,秘鲁的另外一张名片。

吃人头的虎鲸神

生活在纳斯卡荒原附近的秘鲁先民,在秘鲁南部沿海创造出了“纳斯卡文化”,兴盛长达500年,对应到我们中国就是东汉到隋这段时间。纳斯卡先民的绘画天赋不仅体现在荒原上的“纳斯卡线”,还体现在陶器这些文物上,除了优美的线条感,他们对于颜色的使用更是炉火纯青,是安第斯文明中绘画天赋最高的人。这件“虎鲸神”陶瓶就是其中非常优秀的作品。

秘鲁沿海纳斯卡文化彩陶

安第斯文明的陶器整体都比较写实,这件陶瓶就是一个非常可爱的虎鲸造型。在虎鲸形的陶瓶上,先民用色彩增添了很多细节,塑造出了一个虎鲸身体的“横截面”,在虎鲸的“肚子”里,可以看到一个个人的脑袋,这是他们祭祀活动的缩影。

纳斯卡文化毗邻太平洋,世代先民都在海边生活,所以他们有虎鲸崇拜。他们认为虎鲸神可以把他们献祭的战俘首级带到冥界,帮他们供养祖先。

秘鲁沿海纳斯卡文化彩陶

划着芦苇船的海神

当南部沿海的纳斯卡先民不断提升绘画技法的同时,生活在北部沿海的莫切先民开始了他们对于陶器形态逼真的极致追求。他们用这样一件惟妙惟肖的陶器,补全了祭祀虎鲸神的全部过程。

秘鲁沿海莫切文化彩陶

这件陶器被塑造成一个人划船的形象。划船的那个人是莫切人心中的海神,他的前后各有一名被扒光衣服,绑着的俘虏。这些俘虏也许就是要献给虎鲸神的祭品。

海神划着的船也很有特点,这是一艘一头尖,一头圆的船,船被做成一个“鲨鱼”的样子,牙齿锋利,尾部翘起,细节感拉满,想象力满分。这个“鲨鱼”船是他们按照自己生活中的一种芦苇船制作的。秘鲁沿海木材缺乏,山地海拔高,植物低矮,也很少有其他地方那种可以造船的木料,所以安第斯文明中的船,不论是沿海还是沿湖,几乎都是这种用芦苇制作的船,形态也是千余年不变。

沿海多变的天气

差不多公元6世纪的时候,秘鲁沿海的环境有大的波动,不管是南部的纳斯卡文化还是北部的莫切文化,都在这时衰落。

这种环境变化与一个气候现象有关,就是“厄尔尼诺”。简单地说厄尔尼诺就是由南向北的秘鲁寒流减弱,赤道暖流加强回流的一种现象。暖流加强会给秘鲁沿海带来更多降水,但天气不确定性加剧。而且寒流虽然于降水无益,但作为一种补偿流,会把海底的一些养料、鱼类带到表面,所以有寒流的地方,都有大型渔场,在渔业方面基本就属于老天爷赏饭吃。

秘鲁附近的洋流

秘鲁渔场是当今世界的四大渔场之一,渔业是国家的重要收入来源,在古代,这些容易获取的“海鲜”更是秘鲁沿海居民的重要食物来源,甚至是和他处交换物品的筹码,所以当气候变化,食物获取难度加大的时候,他们就被迫向东迁徙,位于安第斯山脉中部、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成为了这时期的安第斯文明最繁盛的地方。

的的喀喀湖附近出土的彩陶

充满特色的海鲜

经过了一阶段的不稳定气候,沿海地区再次迎来发展,这个时候位于秘鲁北部沿海的西坎文化成为这时期沿海文化的最高点。西坎文化从公元750年左右开始发展,一直持续到公元1350年,正好600年,按照200年为一期分为三期,尤其是中期的200年,是西坎文化最鼎盛的时期,它为秘鲁北部带来了青铜制造工艺,还促进了灌溉等技术的发展。

西坎文化金器

西坎可以说是秘鲁目前已经发现的考古文化中黄金最为丰富的一个时期,出土了很多精美的器物,体现了他们的太阳崇拜。除此之外,他们还用黄金来表现其他一些精神信仰,比如说这件海菊蛤壳凸纹金杯。

西坎文化金器

杯子上半部有凸起的海菊蛤贝壳纹。海菊蛤一直是安第斯沿海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食物,后来逐渐演化出一些象征意义。因为它出自水中,就认为和女性、生育等有关。通过整理已知的考古信息,有海菊蛤纹饰的器物大多出自女性墓葬。

优质的海岛棉

西坎文化虽然影响很大,但在同时期的沿海地区还有一些极具特色的文化,比如说昌凯。昌凯文化虽然实力不强,但也不少体现沿海特色的文物。这件头巾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件。

普卡拉文化蕾丝

整个织物虽然看着像蕾丝,但其实是一件棉织物。秘鲁干燥的沿海地区盛产一种非常优质的海岛棉,这种棉花绒很长,所以可以捻出上等的棉线,有人用:质如羊毛,色如丝绸来形容这种海岛棉的质量。

纵观整个安迪斯文明的织物,随着山地和沿海地区交流不断增多,中后期很多都是棉线和毛线混着用,他们经常用毛线做显色的经线,而纬线就用白色棉线。

安第斯文明织物

宫殿陵墓二合一的城市

昌凯文化在14世纪初期被北部沿海的契穆文化吞并。契穆文化是安第斯文明中最后一个有着沿海烙印的文化类型。

契穆文化兴起于公元1100年,它的核心的是首都昌昌城,昌昌城至今仍留有建筑遗迹,也有不少文物出土。

说到秘鲁,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马丘比丘,它是印加帝国时期的建筑,大小石块穿插紧密,坐落在海拔两千多米的安第斯山脊,这种石头建筑是山地文化的特点,沿海地区获取石块不易,就用风干的土坯建城,昌昌古城就是这样。

昌昌古城中的土坯建筑

而且契穆文化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他们每个王都会修建自己的宫殿,这个宫殿死后也是埋葬他们的陵墓,所以在昌昌城中有很多宫殿和陵墓二合一的建筑。

昌昌古城中的土坯建筑

在契穆文化同时期,秘鲁这块土地上有一个更加强大的政权,这就是印加帝国。而且在14世纪,契穆被印加征服。印加帝国是安第斯文明中集沿海、山地文化大成的政权,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大大超过前代,文化、贸易交流更加频繁,那个时期,印加是南美洲最强的存在,但这样的强盛,也抵挡不了西班牙的火炮,印加也成为了安第斯文明的最后绝响。

纵观整个安第斯文明,其实就是生活在沿海和山地的秘鲁先民创造的各个文化的 *** 。山和海的不同为文明提供了很多个性;山和海的交融是文明前进的最强动力。

安第斯文化中的木乃伊

更多把人装进充气鲸鱼里(鲸鱼要吃人吗)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