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近日上海的一位流浪大师沈先生爆红网络,这却是带给了他很大的烦恼,按照他的说法,其本身是不愿意被人们这么关注的,他只是想传播读书的价值而已,可是却没有了办法。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就有不少的好事者专门去找他做直播、拍视屏,各种关于他的小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被推荐,被观看和分享,特别是他极具反差的形象和谈吐,给人一种别样的“美”。
之前就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民间”,讽刺的就是当前这样一种现象,有的人自诩为大师,可是他做得事情并不是像是大师,反而这位沈先生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知识内涵和对读书的态度,反而成为大家羡慕的对象。当然,沈先生并不一定就是大师,可能也就是只比我们多读了几十年的书,多思考了许多人生。可是,这样一种态度不就是大师才能拥有的吗?
互联网的造星能力
不得不说,当前的互联网已经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比如面筋哥、中国版“杰森斯坦森”、嘟嘟姐等等,他们不管是以什么样的角色去做的这种事情,但都得到了用户们的积极认可。有的人是出于好奇,有的人是出于无聊,甚至有的人就是想模仿他们的成功。在互联网之前,人们想要成为明星就需要有各种渠道资源,比如电视、大企业、广告营销等,即便是现在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包装。可是,在互联网时代,你甚至只要有自己的特点,或者有才艺,或者会聊天,或者有足够的反差,就能吸引人们的关注。
而互联网不仅能够造星,现在的明星也都会使用互联网来进行相关话题的炒作和预热,比如某影片、电视剧要上线了,就会提前进行内容炒作,还有关于明星的生活状态等。网络的覆盖率已经不是报纸、电视可比的了,再加上其有大量的用户群体,因而便可以快速在社会中传播。而且用时更短,效果更好。正是因为此,很多人都在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炒作,而这次他们中有很多人就是想借助于沈先生的热度来抬高自己的知名度。
获得市场的认可。而不可否定的是,用户们更容易沉迷小视频,当你在看第一个小视频的时候,系统会根据你的观看习惯、停留时长来决定是否推荐同类型的内容。大多数的人在看完一个之后,就会继续看下去。而一个号十几二十万的粉丝就可以算得上是大V了,凭借“沈先生”的相关视频,有不少账号已经迅速积攒了四五十万的粉丝。
"沈先生”到底是怎么火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满腹经纶的国学大师们应该是穿着朴素但又略显气质的大佬,或者有的已经是上了年岁的人。可是这位沈先生却是一个靠捡垃圾为日常生活的人,穿着邋遢,他定义自己为垃圾分类者,在他认为,捡垃圾的时候可以捡到很多书,而且他自己本身又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同时也很愿意与人交流读书的心得、社会生活状态等,特别是他读过很多的历史、文学、哲学等书籍,在提倡国学热的现在,这样一个极具反差又饱含人们所向往的国学知识的人物角色,自然更容易获得人们的追捧。
因而,一些人就特意去找沈先生,和他聊天,和他合影,甚至于将沈先生的生活状态、读书心得进行直播,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本来他是很乐意与人交流读书心得的,但是随着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多,导致其现在的生活已经受到了影响。
可这并非是结局,越来越多的人在看了视频之后去找他,有的人还通宵在他住所楼下等他,就为了见一面;有的女子就为了和大师拍张合影,特意去找的沈先生,摆POSE,咔嚓咔嚓。本来传播传统国学文化是一件好事情,可是被这么一弄,事情本身的性质就已经发生了改变,有些人去找沈先生或许是真的去探讨传统文化,而现在更多地人就是想借助于他的爆红来提升自己的知名度和粉丝,说实话,这确实无可厚非,沈先生本身也说过不在乎这些。可是,我们就会批判他们的这种行为,为了能火起来,真的值得吗?
无论是出于哪种目的,也不能阻碍一个人的生活,这是最起码的生活态度。互联网确实可以造星,但是“爆红”之后如何对待生活,他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启发不才是更重要的吗?为何要执着于将他来作为自己的名利工具呢?
“沈先生”是一块试金石?
试金石是一种黑色的硬块石头,只要用黄金在上面画一条纹,就可以看出黄金的成色,这是一种严谨而十分可靠的试金方式。而沈先生的出现,就把那些哗众取宠的人试了出来,尤其是那些想利用沈先生来赚取人气的人,更是如此。
而我们就会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难道真的可以为了红就能把这些强加在别人的头上?沈先生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吸血鬼”们在吸食他的曝光和互联网热度。
笔者认为沈先生的爆红并不是偶然,他是经过了这么多年的积累才有如今的才华和实力,其爆红网络或许不是自愿的,可是对于其来说,确实是被一群看客们捧红了。“流浪大师”这个名头着实成为他最贴切也最名副其实的名头,如今沈先生洗了澡、办了身份证、还将几十年留的胡子剪掉了,不过从他的状态来看,并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或许,这样的人生态度,才是真正的“大师”。整个事件背后,或许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大师,而是想利用他的知识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仅此而已。
特别声明:本文为DoNews签约作者原创,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转载请联系DoNews专栏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