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春天阳气生发,人体在经过一个冬天的潜藏后,容易肝火旺盛、情绪不稳定。大动肝火,说的就是这个季节。
肝火的表现症状
肝火一般是由于长期郁闷引起的,常见表现是心烦易怒、抑郁爱叹息、口苦口干、胁肋部不舒服甚至疼痛。
伴有头晕胀痛、面红目赤、耳鸣甚至突发耳聋、小便少且黄、大便干、舌红苔黄,部分人还会出现失眠多梦、噩梦连连。
解决方案
可以选择菊花、决明子来泡茶喝,苦瓜、马齿苋等都是清肝火的,也可以常吃。
春季养生应遵循养阳防风的原则。春季,人体阳气顺应自然,向上向外疏发,因此要注意保卫体内的阳气,凡有损阳气的情况都应避免。
春季养肝四部曲
肝脏是个“化工厂”,我们三餐吃下的食物都须经过它的“解毒”处理,将体内毒素排出体外。因此,对我们的“小心肝”要温柔对待,不要粗暴。
1、 饮食养肝
增甘少酸,多吃甜。
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为肝气旺之时,肝气旺则会影响到脾,所以春季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病症;而多吃酸味的食物,会使肝功能偏亢,故春季饮食调养,宜选辛、甘之品,如红枣、蜂蜜等,忌酸涩。
酸性食物容易导致肝气更旺盛,影响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影响身体健康。甘性食物能健脾胃,如:银耳入肺、胃、肾经,能提高肝脏的解毒能力,起到保肝的作用;山药含有淀粉酶、多酚氧化酶等物质,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大枣,可以滋养血脉、强健脾胃。
饮食清谈
此时,饮食宜清温平淡,忌生冷。应少吃肥肉等高脂肪食物,因为油腻的食物食后容易产生饱腹感,人体也会产生疲劳现象。
胃寒的人可以经常吃点姜,以驱寒暖胃;有哮喘的人,可服点生姜蜂蜜水,以润燥镇喘;有慢性气管炎的人,应禁食或少食辛辣食物。
营养平衡
从饮食科学的观点来看,春季强调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要保持相对比例,防止饮食过量、暴饮暴食,避免引起肝功能障碍和胆汁分泌异常。
养阳
《黄帝内经》提出“春夏补阳”,宜多吃些温补阳气的食物,以使人体阳气充实,抵御邪气侵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故在饮食上养阳,还应包括温养肾阳之意。饮食上应多吃点培补肾阳的东西,葱、蒜、韭等都是养阳的佳品。
多喝水
饮水可增加循环血容量,有利于养肝和代谢废物的排泄,可降低毒物对肝的损害。此外,补水还有利于腺体分泌,尤其是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
春季饮香气浓郁的花茶,可有助于散发冬天积在体内的寒邪,促进人体阳气生发,郁滞疏散。而适量饮茶,还可提神解困,但春季不宜贪冷饮。
多食蔬菜
人们经过冬季之后,大多数会出现多种维生素、无机盐及微量元素摄取不足的情况,如春季人们常发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皮肤病等。
2、养肝血,靠睡眠
“人卧则血归于肝”,按时就寝、睡眠充足是养肝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优质的睡眠能养护肝脏,保证人体按时进入睡眠,肝脏才能得到充分休息,恢复元气。
3、生气伤肝,学会宣泄
肝郁化火。中医认为,肝喜“条达舒畅”,恼怒、烦闷伤肝会引发肝火。
比如说,上班族经常受老板的气,憋了一肚子的火,又强忍着不能发泄,时间长了就会肝火郁结,睡眠也会出现障碍。
中医说“百病生于气”,说的就是很多病都与情志不遂,造成气血经络不通有关。平时应多和开朗乐天的人交流,吸收正能量。偶尔饮用一杯玫瑰花茶,也可以起到疏肝的作用。
4、户外踏青,有助降火
运动是促进气血调和、疏肝降火的好方法。
踏青、郊游,观赏自然界的绿色植物,吐故纳新,强身健体,既可以和家人、朋友增进感情,又可以怡情养肝。
春季养肝穴位
春天五行属木,而人体的五脏之中肝也属是木性,因而春气通肝。在春天,肝气旺盛而升发,人的精神焕发。
把肝这个解毒工厂经营好,人才不会得病,这里特别推荐三个脚上的穴位:大敦、行间和太冲。
1、大敦穴
是肝经的第一个穴位,它在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
大敦穴可以 *** ,也可以艾灸,能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可使您头脑清晰,神清气爽。
2、行间穴
行间穴在大脚趾和二脚趾缝上。
它是一个火穴,肝属木,木生火,如果您肝火太旺,就泻其心火。而“行间穴”就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
春天肝火盛,会导致牙痛、腮帮子肿、口腔溃疡、鼻出血、舌尖长泡等症,这表明火已经从肝经进入到心经,多揉“行间穴”,就可以把心火从这里散出去了。
3、太冲穴
太冲穴在大脚趾缝往脚背上4厘米处,堪称人体第一大要穴。
太冲穴很好找,在脚背上大脚趾与二脚趾结合的地方向脚腕脖子方向推,推到两个骨头连接的尽头就是太冲穴,按揉方法就是仔细找到最痛的点,然后从“太冲穴”向“行间穴”的方向推揉,就可以把有助于将肝火基本上泄发出去了。
来源: 扬子名医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