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哈尔滨主要经济来源(哈尔滨经济概况),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哈尔滨主要经济来源(哈尔滨经济概况)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哈尔滨主要经济来源(哈尔滨经济概况)

多少年来,提到旧中国的城市繁华时,人们总是不厌其烦地说起上海滩,并称上海为远东第一大城市,等等。其实,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地处东北腹地的哈尔滨,早已成为亚洲第二国际大都市了。有资料记载,1927年时,北平、上海、广州拍发到欧美各国的电报竟然须转经哈尔滨才可发离中国本土。上世纪20年代末,哈尔滨依托黑龙江省内产粮区的优势,发展成为亚洲最大的面粉、面包、酒精和啤酒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由此使哈尔滨的滨江海关位居全国六大海关之首。同时,全球有34家外资银行在哈尔滨开设分支机构,全市各类金融营业网店1280余家,与巴黎、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直接业务往来,哈尔滨的金融动态可以左右全中国和远东的金融形势。与此同时,在哈尔滨的外国商业机构多达1809个。当时,连通西伯利亚大铁路和国内各线铁路的哈尔滨火车站,也成了当时亚洲最繁忙的客货火车站,包括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各国的旅客乘火车前往欧陆各个城市都需要转道哈尔滨。哈尔滨火车站已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火车票。1926年,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成立并开播。1928年5月,哈尔滨车站已经可以出售直达欧洲各城市的客票。 1902年进入中国的外国资本,有27.4%投向哈尔滨,上海仅占到14%。到1903年,一座近现代城市的雏形已在哈尔滨形成,哈尔滨成为国际性商埠,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汇集这里,16个国家在此设领事馆。经过3次不同程度的移民,到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会聚了56个国家的10万余登记长住的侨民,22个国家在此设立了领事馆,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大都市”! 哈尔滨首座电影院,也是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故址在今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与西十二道街拐角处。创建人是俄国摄影技术师考布切夫。这家电影院的历史,在中国比北京、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分别早四至六年,比光绪年西太后七十大寿第一次看电影还早两年。当上海最早的电影院建成时,哈尔滨已经有了五家电影院了。

十九世纪末俄罗斯大规模建设西伯利亚铁路,这条铁路应该连接俄罗斯的中心和远东地区。铁路方案原本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但是随着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铁路具有了战略意义。那个时候,路基已经铺到了贝加尔湖,为了使这条线路经过蒙古和满洲里走直线,需要中国的同意。很快就得到了同意,而且同中国 *** 签订的合同的条件对俄罗斯来讲简直是“金色”的。中东铁路公司(实际上就是俄罗斯 *** )获得了条形土地的征用权利,为了保护这块土地还设立了警察部队。公司有权“无条件和绝对地管理自己的土地和建在这块土地上任何形式的设施”。经营权为80年,从开始使用算起,80年后铁路连同所有的财产归中国 *** 所有。过了两年,在未来的中东铁路和松花江的交汇处,出现了哈尔滨市。哈尔滨是未来铁路干线的行政管理中心。1898年从哈巴罗夫斯克来了中东铁路建设局-这个日期成为了哈尔滨的诞生日。现在中国 *** 拒绝承认这个日期,坚持认为,在俄罗斯人到来之前哈尔滨就已经存在了。他们的理由是,哈尔滨是中国的城市,而它在俄罗斯历史中的一部分毋庸置疑是哈尔滨历史上很重要的一笔,但它只是一部分而已。他们拒绝接受俄罗斯研究人员提供的很多的文献证据。渐渐地城市的诞生日成了一个大的政治问题,这样,也许哈尔滨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正式生日的城市。事实上,在哈尔滨未出现之前,那个地方的确散落着几个贫困的村庄,而且整体上没有一点美感可言。与这些事件同年代的人这样描述这个地方“一个接一个的粘土坑,长满苔草和芦苇,那里可以看见很多鸭子、鹞、沙骓鸟,春天和秋天当地的猎人经常猎捕他们”,松花江边上唯一的建筑是已经荒废的生产地方酒的酒厂,离废墟不远的地方为建设者筑起了第一批板棚。城市建设的速度可以和共青团建设突击队相比。城市建设的方案在圣彼得堡获得通过——在哈尔滨甚至设计了宽敞的大街和中心广场。在屈指可数的几年里就建成了庞大的铁路管理综合楼,铺设了远东地区最宽敞、最长的大街,又为中东铁路的服务和工作者建设了医院、学校和住宅楼,有中央供热和排水管道-这对那个时代的欧洲文明来说都是没听说过的事情。

第一批哈尔滨的名胜之一是由实木建造的圣-尼古拉耶夫大教堂。老居民见证“它是俄罗斯师父在沃拉格齐内完成,然后在哈尔滨重新组装”。但是这个观点没有文献来证实。不过可以准确地知道,教堂于1899年建成,1900年12月18日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圣-尼库拉耶夫大教堂矗立了半个世纪,在1966年,被红卫兵烧成了灰烬,这让俄罗斯人非常的气氛。在它的位置——教堂广场中心很快建造了“文革英雄纪念碑”。哈尔滨很快住进了很多来寻找高工资的工作的工人;管理铁路建设的工程师;被招来进行培训、治病的知识分子;当然还有被招来的文化和艺术人员。在那个遥远的时代,哈尔滨人就看过芭蕾“好弹指作响的人”、“天鹅湖”,听过交响音乐会,听过威尔金斯基和沙里亚宾的演出,看过歌剧演出。在尼古拉耶夫大教堂里演出过德·波尔特尼亚斯基和波·切斯科夫的唱诗班作品。此外,科学思想也有所发展,到30年代的中期哈尔滨人们研究方志学、考古学、东方学和民族学。 似乎这样的生活会永远下去。甚至俄罗斯的革命浪潮也没有波及到哈尔滨,他们悄悄地隐没在广阔的西伯利亚。留下了一些书面的来源,里面注明了中东铁路的员工没有感觉到政治上的变化。证据之一:“1917年在俄罗斯发生的事情到了这里得到了非常微弱的相应”。唯一明显变化的是新人的涌入。革命以后从俄罗斯跑到哈尔滨近20万人。所有的研究人员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在哈尔滨形成了独特的情形,那时不是国家改变侨民,而是侨民改变国家。到了20世纪中期,这里事实上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着老俄罗斯文化的城市,而不像在苏联那样被毁灭,和像在巴黎和纽约那样几乎失真到了荒谬的程度。这是俄罗斯革命之前一座神奇的小岛,一切保留了原来的模样:东正教堂、老式中学、报纸、剧院。在城市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俄罗斯式的——“现代”宾馆、庞大秋林的商贸中心(到今天仍旧存在)和挂着俄罗斯牌匾的私人小商店。冬季马车夫收起他们的三轮车,在冰冻的松花江上孩子们滑着冰刀,圣诞节和主显节在冰窟窿里举行传统的 *** 。在报摊上照旧摆着地方报“曙光”和哈尔滨时光”,可以买到俄文版的报纸“真理报”、“新闻”、“鳄鱼”。从苏联时期来的俄罗斯侨民在哈尔滨不仅仅是期待着工作和栖身之处,还有业已习惯的俄罗斯生活方式。和那些去往欧洲和美洲的逃亡者不同,侨民-哈尔滨人没有自己被遗弃的感觉。

1930年哈尔滨生活着差不多50万俄罗斯移民和总共50万中国人。中国代表虽然领导当地的行政管理,但在城市里没有真正的权利。这个时期的前苏联正在进行集体化、没收生产工具和土地、公审和镇压,而在哈尔滨秋林百货商场里甚至冬天还卖着草莓。但这是哈尔滨的俄罗斯人最后的幸福和无忧无虑的生活。1932年日本人占领了满洲里,并建立了傀儡 *** ——满洲国,开始从中东铁路中排挤苏联人。占领军制度的确立标志着俄罗斯移民生活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哈尔滨的记者这样描述这个事件:“俄罗斯人对于新的主人是个包袱和障碍,越早摆脱他们就越好”。这些人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被剥夺,1935年3月23日苏联方面被迫卖出自己经营中东铁路的权利之后,日本人加强了对俄罗斯移民的压力,并驱使俄罗斯人大量迁移到上海、天津和中国的南方。一些人奔向了南美或者北美、澳大利亚和非洲,其他人则很不幸,决定回苏联。那些留下来的人开始密切与日本政权合作。这样一直到1945年9月2日发生了两件具有世界和地方意义的事情。第一件事情——日本签署了投降书;第二件事情是悲剧性的——苏联代表在哈尔滨举行了为庆祝战胜日本人的招待会。仪式上召集了城市里所有的知识分子——学者、工程师、音乐家。这些人直接从这个隆重的晚宴上在护卫队的押送下到了火车站,压上火车被带走了。到目前为止,谁也不知道,这辆火车开到了什么地方,这些人究竟怎么样。老哈尔滨人还记得,1945年的晚秋时节,苏联的军队离开了哈尔滨,当时哈尔滨的人口还不到一百万人。俄罗斯的移民城市哈尔滨已经死掉,尽管这种垂死的状态还持续了10年——到斯大林的死和“文化大革命”开始。50年代的中期最后一批俄罗斯人离开。但是有900人没有离开满洲里,他们是在哈尔滨出生的,不知道有另外的家园,移居到其他国家对他们来说是可怕的。这些人经历了最后的噩梦:饥饿、“文革”和中苏珍宝岛冲突。到了21世纪在600万人口的城市中仅生活了10个俄罗斯人,大部分已近暮年——最年轻的也已经70多岁了。现在的哈尔滨——由玻璃和混凝土构成的城市,宽广的街道,这里几乎已经没有什么俄罗斯人了——有这样的印象,从这个城市实际上属于俄罗斯的时候起,过了不是50年,而是500年。但“俄罗斯题目”对于旅游业来说仍是有利的。中国人会很高兴地给旅游者展示“俄罗斯市场”——一条有很多家商店组成的街道,那里卖俄罗斯的巧克力和白酒、苏联的纪念币和巴拉菜卡琴。而俄罗斯的旅游者和“倒爷”这样描述城市:“……当你在哈尔滨中心漫步的时候,会产生一种感觉,你是在特韦尔斯基或者阿尔巴特大街,只是那些爱开玩笑人到处挂上了中国字”,“很多房子带有圆顶和男像柱”,“漂亮的楼房的外立面,大概是过去的贵族的独家住宅,透过涂料伸出带有皇冠的双头鹰。此外,到过哈尔滨的人一定带回用革命以前样式的瓶子装的“哈尔滨”牌啤酒。那个时候,建立啤酒厂的商人赫林尼科夫,曾因这种琥珀色的饮料在巴巴林和比利时获得两块金奖。对于那些想到哈尔滨寻找异国情调的俄罗斯人最好选择别的城市。因为这里没有中式传统建筑。

更多哈尔滨主要经济来源(哈尔滨经济概况)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