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在清华读博士,还有时间每天练琴吗?
——可以有!
她,每天至少练1小时,一年超过300天。
18岁学大提琴还来得及吗?
——来得及!
她,用四年,从零基础到声部首席。
放弃海外硕士学习,回国重新考研,图什么?
——图“热爱”!
她,“弃工选文”,只因对传统文化发自肺腑的热爱。
这是一群心怀梦想的少年
无关年级高低、无关起步早晚
高山流水遇知音
对于民乐共同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无惧山海遥远、无惧岁月漫长
心中有光,便步履不停
……
演员比观众还多的演出,
还演吗?
壹
微风掠过紫藤花架,一阵清脆的琵琶和悠扬的竹笛“拦截”住行色匆匆的路人。驻足,聆听,一曲夹杂着青草芬芳的《江南烟雨》婉转而来。是谁在杏花疏影里吹笛?是谁在低眉信手续续弹?
“这是我第一次在清华看民乐表演”,路过的同学兴奋地说。
相比于西洋乐和流行乐,传统民乐似乎更为小众。不少师生是通过“遇见民乐”才知道原来清华还有民乐队。
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遇见民乐”表演现场
“遇见民乐”萌芽于一次小小的挫败。2021年,清华大学学生艺术团民乐队精心准备了一次室内专场,队员们积极性很高,排练了很多节目,但最终观众人数比演员还少。
因此,他们希望走到室外,走进师生们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有机会接触、了解并喜欢上民乐。
于是,每个月第二个星期六,在听涛园东侧的小广场来一场“遇见民乐”路演的想法就诞生了。
然而一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顺利。2021年10月第一期路演时,现场冷清、反响冷淡,这无疑为刚刚探出头的“遇见民乐”泼上了一盆冷水。
但队员们并不气馁,考虑到天气变冷,他们便创新互动和传播方式,将第二期路演搬到室内,与日新书院、建筑学院中两个班级的支部活动和“一二·九”系列美育活动相结合,同时开通B站直播通道,让“清华民乐”走出了校园。
此外,他们还在节目编排上做了突破。《花好月圆》《野蜂飞舞》《植物大战僵尸》《熊出没》……耳熟能详、中西碰撞、雅俗共赏,正是这样的不拘一格,让民乐奏出新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
学习科研练琴无缝衔接,
不累吗?
贰
从零基础到成为大提琴首席需要多久?数学系2021级博士生范俐说:四年。
大一刚进入民乐队时,只学过钢琴的范俐完全不了解大提琴。民乐团中为什么还有西洋乐器呢?原来民乐交响化以后,就发现严重的缺乏低音,所以就用西洋乐的低音声部来补充民族音乐当中交响化的低音部分。
钢琴是键盘乐器,敲击琴键发出声音,不存在音准问题。然而大提琴作为弓弦乐器,既要把握音准也要控制音色。范俐起初非常不适应,她控制不好琴弓,拉出的声音颤颤巍巍,音准也大打折扣。“没办法,只有练”,范俐不急于演奏曲目,而是每天坚持练习基本功,注意手型,练习空弦、换弓、换把……当别人已经感到枯燥厌烦时,她仍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丝不苟,反复练习。
队友评价范俐:“她给人的印象就是安静、踏实,到现在她也经常花大把时间练习基本功,这点很多同学都做不到。”
民乐队现任大提琴首席范俐(前排右三)
想学好一门乐器,必须耐得住性子,坐得住冷板凳,做其他事也是如此。
“在练琴时受到的挫折和打击,和我在学习、科研上经历的,完全一样。”水利系2020级博士生董靓说,她曾在学古筝时一度放弃求教于老师,而是纯靠自学,结果越弹越不满意,陷入痛苦的内耗与反噬中。这段经历至今仍提醒着她,不要封闭自己,而要时常听取他人的教导和建议。
对于民乐这样投入,会影响到学习和科研吗?
董靓在演奏古筝
“我的生活就是‘无缝衔接’,从新水利馆的办公室到蒙民伟楼的排练厅,从原来慢慢悠悠地走5分钟,到现在骑车飞奔过来1分钟。”董靓用“上瘾”来形容自己对古筝的感情,“我非常爱它,有时我想戒掉它,但是根本戒不掉。练琴不仅不会耽误学业,反而会让自己在学习科研之后换换心情,疏压释怀。”排练厅是董靓除了实验室最爱去的地方,一年中至少有300天在练琴,平均每天练1小时以上。
而对于物理系大二学生赵绪翔来说,已经相伴12年的二胡于他“亦师亦友”。它像一个亲密的伙伴,陪伴他成长;又像一位无言的老师,在艺术和生活中启发他、激励他。在演奏过程中接触到不同风格的乐曲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到创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自己经历了别人的故事,“像是虚拟环境中的cosplay”,他笑言。
赵绪翔在演奏二胡
“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中文系2020级硕士生陈静谊说。本科就读于清华电子系,之后进入海外高校深造,然而她却突然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在海外求学时,陈静谊一度陷入焦虑,“那段时间,我整天独自待在租住的房子里,哪也不想去,没有力气回消息,没办法进行学习和科研。”在无数个苦思冥想的夜晚之后,她终于正视自己的内心:“我不想继续攻读电子专业了,我爱笛子,我爱文艺,我爱中国传统文化。”在热爱的感召下,陈静谊放弃了海外学业,回国重新考研。“从那以后,我的人生彻底不同。”顺利进入清华中文系读研的她,决定将中国传统乐律,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在热爱的路上,他们还将坚定地走下去。
学生艺术团民乐队新年音乐会现场
不宜合奏的乐器在一起,
能默契?
叁
长期习练一门乐器,人与乐器的气质会越来越像。民乐队中,不同声部的“气质”也截然不同。弹拨声部格调细腻、清丽悠扬,“落盘珠历历,摇珮玉铮铮”;打击声部却常常演绎得雄壮宏大、气势豪迈,“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相比于西洋乐,传统民乐更难合奏。”民乐队支书邵清说,因为传统民族乐器基本是作为独奏乐器被发明出来,音色差异极大。悠扬的竹笛、婉转的古琴、如泣的二胡……民族乐器各具特色。
“民乐队的排练厅可能也和大家想象的有所不同。同学们各练各的琴,半天可能都不说一句话,这是常态。”民乐队队长于鸿飞说,“合奏时没合上,就再来一遍。”无须多言的默契在交融的乐声中静静流淌。
对民乐,同学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表达。有的同学认为民乐是无理数的音乐,讲究韵味,虚实相生,意境空灵,表达含蓄。有的同学用数学计算音符,用计算机的程序语言来呈现民乐的色彩、线条和律动。还有同学将民乐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天干地支联系在一起……
无论性格气质、学科背景、音乐理解如何不同,对民乐共同的热爱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将大家团结在一起,同频共振,这也凝成了民乐队独特的风格:八音合奏,开放包容。
“君子和而不同”,这是民乐队同学们共同的感受,“在这个集体,我们非常开心。队里去演出其实也不完全是为了观众,演出的过程也会让大家充满成就感。因为,大家都是喜欢音乐本身,而不是喜欢被观众围绕的感觉。”因为相同的热爱与情怀,大家在很多问题上总能达成共识。
集体排练
“我们队的人,都是有点情怀的。”这份情怀是希望将民乐发扬光大,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是对美永恒的追求。他们心里燃着一团火,也希望点燃更多人心里的火。他们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有更多的人喜欢民乐,爱上民乐,“等疫情结束后,走进音乐厅去听一场民乐音乐会吧!”
「在音乐响起的那几分钟
希望有人可以暂别琐碎的日常
享受一会儿美妙的音乐
畅想一会儿属于自己的
诗和远方」
来源: 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