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沈阳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由来),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沈阳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由来)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沈阳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由来)

哈尔滨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座从来没有过城墙的城市。关于“东方小巴黎”别称是从何来呢?或许到现在都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历史说法。随着哈尔滨文化稳步发展,也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说法,下面是“东方小巴黎”由来的三种说法。

据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方介绍,关于“东方小巴黎”这个称呼,首先出现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居住在哈尔滨市的外国人中。至于这个称呼的来历一直都有三种说法。一种也是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从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说的。哈尔滨原名阿勒锦,清代称哈拉宾。

1896年,沙俄攫取在我国修筑铁路权后,这里作为东清铁路的中心发展起来。20世纪初,俄、英、日和捷克等在哈尔滨设总领事馆,德、法、意等10个国家设领事馆,使哈尔滨在50年间迅速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

由于多国移民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多样性,其内容之一便是建筑的多样化。于是林林总总的各式建筑,成为哈尔滨的一大特色。哈尔滨的建筑可分为:教堂建筑、巴洛克建筑、新艺术运动建筑、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古典主义复兴建筑等11个类型,使之成为体现世界建筑艺术的博物馆,而这其中带有法国折中主义风格的建筑不在少数,从而获得了“东方小巴黎”的美誉。

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期望。哈尔滨经历了一百年多的发展历程,这其中西方艺术和文化对这座年轻的城市有着深远的影响。人们向往法国巴黎浪漫的氛围,向往巴黎的繁华景象。如今,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的、和谐的、包容的哈尔滨迅速吸纳并发扬了源于西方的文化,并且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品位。也许正是哈尔滨人民不懈的努力,才建设出了哈尔滨这座“东方小巴黎”城市。

第三种说法是,“东方小巴黎”名称的由来是出于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主要是在十月革命之后,大批俄国人逃离苏俄,一大批逃到了巴黎,还有一部分逃到了东方,主要集中在哈尔滨,从这一意义上说,对这些俄国难民来说哈尔滨就是“东方的巴黎”。

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哈尔滨

也算是国际化都市之一

城市里现存的很多建筑

也都弥漫着西方的味道

圣索菲亚教堂

拜占庭式建筑

这里被称为哈尔滨的城市客厅,属于哈尔滨地标性建筑。始建于1907年,原为木结构随军教堂。1923年为了适应哈尔滨东正教徒的急剧增加重新兴建,历时9年,于1932年竣工。成为远东地区最大的砖木结构的大教堂。

它深受拜占庭建筑建筑艺术影响,有着俄罗斯式的穹顶,罗马风格的拱券高窗,以及多种建筑艺术风格的有机组合。现为哈尔滨建筑艺术博物馆。

革新街教堂

始建于1921年,位于士课街47号,原为圣阿列克谢耶夫教堂,木结构的教堂。1935年改砖石结构。教堂内有圣画家萨得罗基尼的圣画和圣母像。

至今,这里依然有许多俄国人旧地重游,现已经成为闹市中一个清静去处,成为哈尔滨别具一格的景点。

黑龙江省博物馆

哈尔滨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

目前,在哈尔滨历史建筑中,省博物馆、马迭尔宾馆、省社科联、南岗展览馆、红军街38号住宅、文昌街2号住宅、公司街78号住宅等都是这一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位于红军街46号,原为莫斯科商场,1922年改为东省特区博物馆。建于1906年,砖木结构,属典型的新艺术风格。它是继尼古拉教堂之后,中心广场的一个主要建筑。

莫斯科商场也是哈尔滨最早的商场之一。它由三个标准段和两个连接体构成,独立功能强,当时这里分有布匹店、搪瓷店、电报局等。解放后它作为黑龙江省博物馆沿用至今。

哈尔滨铁路局

位于西大直街51号,原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办公楼。1902年始建,1904年建成,后遭大火,1906年重建,属新艺术砖石混合结构建筑的典范。

当时是哈尔滨最大的一栋色共建筑,也是中东铁路管理局最重要的办公大楼。因其外表饰以虎皮石,也称“大石头房子”。它造型典雅洁净、威仪庄严,无论从建筑和历史的角度上看,都可称之为哈尔滨历史发展的见证典范。

今天,它依旧是哈尔滨重要枢纽的所在地。哈尔滨铁路局办公楼里现在仍保留一间当年办公的环境作为纪念。

原中东铁路局局长官邸

位于红军街38号,建于1908年10月,砖木结构。它比较集中地体现新艺术运动的追求,轻巧多变,淡雅清新。凉亭上的俄式阁楼与小楼整体的有机结合,表现了浓郁的田园情趣。当年这里是中东铁路理事务所兼住宅。1932年后,由日本人占用。

1950年到1952年为前苏联专家楼,以后成为铁路职工的民宅。2000年哈尔滨市 *** 将这里修复,使这座百年建筑焕发出当年的魅力,成为哈尔滨特有的景观。

公司街78号住宅

哈尔滨二类保护建筑,建于1908年,原为中东铁路会办公馆。

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

哈尔滨巴洛克风格建筑

哈尔滨游客服务中心,是哈尔滨精品建筑之一,被称为中央大街的镇街之宝。 位于中央大街122号。建于1909年的4层砖木结构建筑。是一座具有典型的“巴洛克”风格标志性的建筑。

它追求平面复杂,形式自由,采用各种柱式及壁柱,强调体积的光影变化。建筑师设计了人物雕像撑托着圆弧型阳台,精致的浮雕和优美的造型所组成凝固的乐曲,长期以来,一直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哈尔滨最有代表性、最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优秀建筑作品。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

哈尔滨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有东北烈士纪念馆、颐园街1号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黑龙江省美术馆、中行哈尔滨分行、交通银行。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曾作为刘老根大舞台的剧场,部分也是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革命领袖视察黑龙江纪念馆,位于颐园街1号,原为俄国大木材商格瓦里斯基住宅。建于1909年,砖木结构。是具有古典主义建筑兼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它的珍贵不仅仅是它的外部造型端庄秀美,而且内部设施高雅、精致,是哈尔滨有名的建筑艺术作品。

这里原是犹太商人私人宅邸,后来成为满铁理事公馆。1999年犹太商人的女儿维基·葛瓦里斯卡来到哈尔滨特意看了她幼时宅邸。1950年 *** 主席在此下榻并题词,此后成为领袖纪念馆。

哈尔滨少年宫

文艺复兴风格建筑

哈尔滨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大多是从法国拷贝来的,方底穹隆、孟莎屋顶、异型老虎窗等法式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如今依然泛着贵妇范儿,比如,哈尔滨市少年宫、原华俄道胜银行、省外办、南岗秋林、道里妇儿商店等。

哈尔滨市少年宫,位于东大直街366号原为梅耶洛维奇大楼,建于1921年。砖木结构,文艺复兴建筑风格。三层正立面体的严谨结构,法国孟莎式坡顶,透空女儿墙及墙体的砌块式划分都表现出建筑的凝重感。

秋林公司

建于1904年。整个建筑比例严谨,装饰得当,顶部是一个橄榄顶,檐口丰富多彩。当时是由俄国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创办的大型商场,为秋林洋行,也称“远东第一店”,专经营欧美时髦商品。经营的特色是商业与工业并重。

解放后,它依然由前苏联接管,直到1953年10月才有偿地正式移交我国 *** 。当年10月25日中国国营秋林公司正式成立。如今,百年老店依然有它的特色:大列巴(大面包)、力道斯(红肠)、奶酪、黑豆蜜、酒糖等。秋林公司以它的老字号,屹然立足于现代的商业之林。

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办公楼

寨堡式风格建筑(浪漫主义风格建筑)

寨堡式风格建筑给人的印象是童话和浪漫,哈尔滨的历史建筑中,有三个建有寨堡的,分别是银行街上的哈医大四院院部、红霞街上的原红霞幼儿园和中山路和平邨宾馆的贵宾楼,即马忠骏公馆。不过,原红霞幼儿园的建筑风格是融汇了寨堡风格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办公楼,位于银行街31号,建于1907年,砖混结构。这是一座中世纪古堡建筑。外部檐口采用新艺术运动悬挑装饰,檐墙上竖有高高的哥特式建筑。总体表现浓郁的浪漫主义思潮倾向。这里原是中东铁路局在哈尔滨秦家岗(南岗区)建立的中央电话局办公楼,现在为哈尔滨铁路中心医院门诊部。

犹太会堂

犹太风格建筑

犹太老会堂(2014年刚刚整修过)

当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大多居住在经纬街、通江街、中央大街一带。目前,现存的带大卫星标志的犹太建筑有通江街上的犹太老会堂、经纬街上的犹太新会堂和通江街上的格拉祖诺夫音乐学校。哈尔滨市眼科医院,通江上的税务局等,都是犹太风格建筑。

犹太新会堂(2014年刚刚整修过,做为城市建筑艺术馆的延伸部分)

鞑靼 *** 寺

*** 风格建筑

鞑靼 *** 寺,位于通江街108号,始建于1901年,1906年竣工。1922年为纪念鞑靼人祖先信奉 *** 教1000周年,由居住在中国、日本、朝鲜的鞑靼人捐款重建,建筑师为吉达诺夫。

1937年10月15日落成。其风格即受拜占庭影响,又继承了 *** 传统文化风采,挺拔高耸的宣礼塔以及两侧对衬圆顶、尖券拱形高窗。 *** 教徒被俄国称为鞑靼人,所以也把这座 *** 寺称为鞑靼教堂。

哈尔滨 *** 寺

*** 风格建筑

哈尔滨市 *** 寺原分东寺、西寺和女寺。该寺始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原称哈尔滨 *** 东寺,旧称滨江 *** 寺哈尔滨 *** 寺是东北最大的 *** *** 寺庙,是全国1500座 *** 寺中唯一的一座 *** 式建筑。

哈尔滨 *** 寺的内装修朴实,为适应做礼拜之用,多采用梁哈尔滨 *** 寺柱结构造成宽广的室内空间,木柱少有方、圆形而多呈多面形,其中以八角柱居多。 *** 寺的窗户装饰也独具特色,无论是尖券窗还是长方形窗,面积都比较大,而且都朝向 *** 寺内院,窗户上布满花格用细细的棂条组成各种几何纹样。 *** 寺各部位装饰的色彩多比较清丽。

哈尔滨市基督教会

哥特式风格建筑

哈尔滨的哥特式风格建筑也大多是教堂,比如,呼兰区的天主教堂、东大直街上的尼埃拉依教堂。

哈尔滨市基督教会,位于东大直街252号,原为尼埃拉依教堂,是一座带有北欧风格的哥特式砖木结构的教堂。1914年由德国人倡议、中东铁路局和民间捐助建成。建筑师弗奥罗布设计。当时公供德国侨民和各国领事馆的教徒使用。教堂规模小巧合理。解放后,辟为基督教堂,沿用至今。

江畔餐厅

俄罗斯风格建筑

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在哈尔滨有很多,比如,斯大林公园餐厅、铁路江上俱乐部等,都是俄罗斯建筑风格。

江畔餐厅,始建于1930年,竟是一位日本建筑师依照17世纪俄罗斯古典木结构建筑设计的,屋、亭、廊、榭一体格局。它与江畔石廊和矗立在两旁的古典路灯,相形构成浓郁的异国情调,仿佛让你置身童话世界。当年这里以俄国可口的“戈瓦斯”饮料吸引了游客,啤酒、红肠、面包使你感受到浓郁的俄罗斯风俗。与江畔其他两处的俄罗斯餐厅一道成为斯大林公园特有的一道俄罗斯风情景观。

哈铁文化宫

折衷主义风格建筑

出于对美的无极限追求,折衷主义建筑应运而生,博采众长是折衷主义建筑的显著特点。哈尔滨折衷主义风格建筑非常多,其中铁路文化宫和道里文化馆(即哈尔滨铁路车辆厂文化宫)是代表作。

哈铁文化宫,位于西大直街84号,原为中东铁路俱乐部。建于1911年,1919、1923年两次扩建,砖木结构,属折衷主义建筑,仿莫斯科大剧院风格。当初是电影和娱乐为一体的活动场所,也是中东铁路高级官员们的娱乐集聚地。1936年有世界歌王之称的夏里亚宾,曾经在此演出而轰动一时。中东铁路公司督办霍尔瓦特的夫人,以特殊的身份在这里开办了“华俄栖流所”,一时间这里成为流放人们的“圣堂”。1945年成为“苏联红军会馆”。解放后,改为“哈尔滨市铁路文化宫”。

马迭尔宾馆

新艺术运动欧式建筑风格

位于中央大街89号。1906年建成的3层砖混结构建筑物,为法式文艺复兴路易十四式建筑,是犹太人约瑟·开斯普聘请他的俄国挚友尤金诺夫设计的。它造型简单,自由流畅,代表了新艺术运动的基本格调。它的内部装修富丽堂皇,装饰典雅、细腻,颇具18世纪法兰西贵族风格。

设有:客房、饭厅、跳舞厅、电影院。成为当时达官贵族显赫人物活动的场所。1933年夏,美国记者埃得加·斯诺曾住在马迭尔。解放后,马迭尔以它特有的名望接待过众多要人,溥仪、十四世 *** 喇嘛、郭沫若、宋庆龄等中国历史名人均在此下榻过。

中华巴洛克式建筑群

纯元医院

在哈尔滨,这个曾经会聚36个国家多民族侨民的“中西建筑博物馆”中,中国人坚守的民族自尊与善学西方的智慧在建筑艺术中得到彰显,这就是属于哈尔滨的“中华巴洛克”。

纯化医院,位于道外区靖宇街南头道街113号。这栋建筑建于1920年,为砖混结构,通体布满了抹灰做成的浮雕装饰。建筑采用L型平面,主入口设在靖宇街与南头道街交叉口处,两侧是两根西式爱奥尼柱头与中式鼓座式柱础相结合的双倚柱。

蝙蝠和祥云图案在入口正上方的额坊中栩栩如生。再往上,两根装饰着中国结图案的单倚柱一直延伸至与拱券会合。在单倚柱和拱券包围的区域内,精雕细琢的菊花浮雕将纯化医院的牌匾团团包围。中西结合的独特风格使这座建筑即使历经数十年仍十分引人注目。

哈尔滨文庙

中国古典主义建筑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哈尔滨在欧式建筑盛行的同时,也涌现出了中式传统风格建筑。现存的有三中、极乐寺、文庙和哈市市委、哈医大、哈工程、哈医大二院等。其中,文庙在全国同类建筑等级比较中也能名列前茅。

哈尔滨文庙,位于南岗区文庙街25号,始建于1926年,历时3年,于1929年建成。是继极乐寺之后,在张学良将军的积极支持下兴建,张学良将军还亲自撰写了原碑文,意在宏扬民族文化,激发爱国热情。

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域风情的热情、明朗、神秘、魅力城市。当然它更是我的家乡。它孕育着大气、豪爽、洋气的哈尔滨人,它流淌着爽朗、 *** 、飞扬的松花江水,它飘扬着冰冷、晶莹、浪漫的北国雪花,它弥散着温暖、幸福、诱人的咖啡面包香气。我爱它因为这里留下了我青春的纯真、留下了我拳拳的赤诚、留下了我对父母无时不刻的思念……

更多沈阳东方小巴黎(哈尔滨东方小巴黎的由来)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