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很多人都分不清周树人和周作人,其实,鲁迅的本名是周树人,周作人和周建人是他的兄弟。在如今,这个敢于吟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士的文章为何会被逐渐移出教科书?其实,这也是 *** 不得已而为之。
1881年,鲁迅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地主家中,从小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不过,因为祖父无端入狱,他也不得不接受家道中落的命运。在鲁迅的笔下,幼年时期的生活是异常艰难的,他曾不停地往返当铺之中,只为给父亲去换取钱财买药。
好在这位公子哥并不娇柔造作,尽管生活很难,但他却在这苦难的生活中看清了中国的现实,也看到了很多底层民众痛苦的一面。在这之后,他取了一个鲁迅的笔名,化作无坚不摧的文学战士,还顺势开启了自己用文字做武器的一生。
也许是从小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也许是这个典型的男权社会让他不得不心生反抗,最终,有着极强个性的鲁迅也将自己所有锋利的思想揉进文字之中。在这之后,他先后出版了《野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华盖集》和《中国小说史略》等书籍。
这些文章中除了会迸发出一些爱国的情怀,也让鲁迅的真性情展露无遗。以《呐喊》这部小说来说,其中收录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故乡》等小说堪称精彩绝伦,随便哪一篇都可以给人最深刻的思考。很多人都说鲁迅所写的文字无非就是他所经历的人生。最重要的是很多人也将鲁迅的文章列为必看的经典。
在80后和90后的记忆之中,语文课本上常常会出现鲁迅写的很多文章。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材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这似乎都跟以前变得大相径庭。谈及他的文章为何会被移出教材,无外乎是因为以下几点原因。
首先,为了跟上时代的发展,我国的语文教材必须不断地被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因此,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一味地沿用鲁迅的文章,这可能会出现一枝独秀的局面,让人无法理会到其他文学家的风骨和风采。
此外,鲁迅生活的年代还残存着很多封建色彩,这也是一些孩子所无法领会的。在小学课本之中,带有悲剧色彩的闰土就曾张口闭口称呼鲁迅为“老爷”。不得不说,这种糟粕思想都是不可不去除的“思想毒瘤”。
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看,这也算是情有可原,但值得一提的是,小学生们的认知能力还比较薄弱,生理年纪普遍较小,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去糟粕的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为了避免出现揠苗助长的局面,编写教材的主办人似乎更希望可以让小学生循序渐进得学习语文,而不是一下子拔高。
尽管鲁迅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和革命家,但不可否认的是,鲁迅的文章之中充斥着太多的激进色彩,这也不利于让学生培养出具有中庸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一篇文章之中,鲁迅是这样写的:“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这本意是说社会各界人士应该为国家之自由和社会之解放而去奋斗不息,但在和平年代,此类文章的时代意义被削弱不少。
很多人都不理解鲁迅的偏激和执着,更不理解他笔下的各种悲剧人物。为避免出现囫囵吞枣和一知半解的局面,很多教材也不得移除鲁迅的文章。毕竟,在思想还未定型的青少年眼中,如果是一直受这种激进思想影响的话,他们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多的叛逆情绪,这不利于他们接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从长远角度来说,这也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和健康茁壮成长。
总的来说,中国教育事业离不开反思和改革,斗转星移,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可以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胸怀去看到这个世界。如果一味沉浸在一成不变的教材内容之中,这只会制造出更多的书呆子,而不是为时代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这时候,将鲁迅的文章移除教材并不是对他的彻底否定以及批评,而是现代人更希望用一个成熟的视角去审视鲁迅先生的作品,以此来让越来越多的学子意识到民族和个人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