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阅读答案),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阅读答案)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阅读答案)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一说起鲁迅,首先想到的并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而是高中语文课背诵过至今记忆犹新的那句“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出自《纪念刘和珍君》)。

那时虽然能成段成段地背诵《纪念刘和珍君》中那些极具精神感染力的句子,但说实话,内心还是觉得鲁迅离我很遥远。他所处的时代动不动就要革命,时刻需要勇士去抛头颅、洒热血,而我所处的是和平年代,革命、牺牲、鲜血都距我太过遥远,我也不用像先生那般愤世嫉俗,因为我远没有“华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的忧虑,可以安心读书、踏实生活。

但就在去年,各种负面的社会事件的发生如香港废青暴乱、咪蒙杜撰《寒门状元之死》、李心草溺亡事件、中美贸易战等,再加上遇到了很恶心的人,让我突然觉得世界很黑暗,并不比鲁迅先生所处的世界光明多少,身边的朋友也好像忽地怀念起鲁迅先生了,纷纷引用鲁迅的话来表达内心的不满以及和“黑暗”斗争的决心,如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

于是我忽地想读鲁迅了,我想问问那个初中就遇见过的、近百年前的鲁迅,如果他身处我所在的这样“糟糕”的世界,会作何感想,又该如何应对。钱理群先生在《鲁迅与当代中国》中曾这样描述当代青年与鲁迅相遇的情境,不得不说钱先生对鲁迅的理解真是太透彻了,每一句感觉都在描述我如今的情境:

在当下中国,只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程度,而又喜欢思考问题的人,特别是年轻人,迟早是要和鲁迅相遇的;而是当一个人春风得意,对现状和对自己都非常满意的时候,和鲁迅是无缘的,读不进去,读了也没有感觉。但一旦人遇到了挫折,特别是到了绝境,对既定秩序,对自己感到不满,要寻求新的出路、新的突破时,就是接近鲁迅的最佳时刻:鲁迅是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结构中的异端,另一种存在,他所提供的是另一种思维,另一种可能性。

在去“拜访”鲁迅先生的路上,我首先遇到的不是他的那些著作,而是一档我追了很久的读书节目——《一本好书》,刚好那时出了一期鲁迅特辑。这期节目中请了一些青年人,饱含感情地逐一朗读鲁迅的经典文章,听得我心潮澎湃,当然最精彩的还要数许子东教授和史航老师对每篇文章的精彩解读。下面摘录了一些我觉得特别精彩的。

史航:当初聂绀弩用两句诗来形容鲁迅:有字皆从人处想,无时不与战为缘。

《论睁了眼看》——鲁迅还是个热心肠,他说:‘人感到寂寞时才会创作’。要是你真正感到干净的时候,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就没有创作了,因为他已经一无所爱了。但鲁迅还一本一本杂文集出着,他是爱你们的。

《灯下漫笔》中谈论“奴隶”时:

许子东:他说袁世凯称帝那一年,中交票突然不值钱了,突然他们说可以换银元,他就去换了,开始好像是一半价,后来说还有六折七折,他非常开心地换了...‘但当我把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这不是在讲远古,我们有多少次我们碰到了一个不平、不公、吃亏的事情,然后,后来还掉你一半,我们就开心得要命。...‘如果你吃苦,你熬着,你反抗也没有用,那你还是奴隶;但如果你能在这样的生活当中,嚼出甜头来,然后还懂得欺负别的人,那你就是万世不竭的奴才了。’

《我之节烈观》中谈论女性时:

许子东:男的烈是指你的气节,是指你的思想,女的烈不管你怎样,是指你的身体...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仍存在这种情况。

谈论二十四孝的鲁迅杂文:

史航:最早的时候,咱们修二十四孝的时候,老莱子是故意摔倒了,像小孩那样哭,他本身可能是五十岁的人了,哄七十岁的父母开心,这个事有点过,让我们觉得有点戏精上身...但是原文说,本来他就是走路摔倒了,一看白发父母在看,学小孩哭,表示哄大家一笑,我没疼,我要是真疼,我不可能学小孩,这个是一个情商的表现。但是二十四孝就是,硬要把正常的事说成奇葩的事,而且二十四孝,可能每一个都要给它尽量上满发条,让它足够奇葩才行。

许子东:(二十四孝这些事情)具体发生在人的家庭里,在一个特定情境下,其实可能是难能可贵的,或者至少可以理解,糟就糟在编教材的这些人,就这些酸臭文人把这个东西拿出来作为道德榜样,你就绑架人家了,人家这件事是很好,但你要求所有人都这么做,就是坏的。

谈论“愤青”的鲁迅杂文:

许子东:鲁迅有一篇文章叫《论辩的魂灵》,他把愤青说的一些话提前告诉我们了...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你就是洋奴。’

‘人格破产了,受人格破产的洋奴崇拜的洋书,价值可以想象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吗?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是不错的,你就是卖国贼了。’

《论人言可畏》——民国顶流女星阮玲玉被舆论逼死:

史航:(鲁迅)对示弱者特别有洞察的能力,媒体说我们能欺负谁,我们欺负过谁,他说不对,你们在强者面前是弱者,可你们在弱者面前是强

许子东:自己在生活当中饱受了欺压,气没处出的人,找明星八卦的绯闻来宣泄自己,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在这个程度上,当初这些人欺负阮玲玉,就像阿Q摸小尼姑的头皮。...鲁迅讲过,明代的时候,中国人分为十等,手不知道脚,你这个级别的人,应该知道下个级别的人的感受,但是中国人不知道,他的手不知道脚。有人跟他说过满街走就是两种人,一种是吃人的狼,一种是被吃的羊。鲁迅说你看到的是一种人,他们看到了羊就是狼,看到了狼就是羊。

史航:这一群人往往会从一个人的不幸中间,分一点赠品拿回自己家,强行割为赠品,回去都会我跟我太太说,你跟你先生说,今天遇到一件事,阮玲玉死了,你看这证明咱们还不错。...以前于是之在演《茶馆》时,他说看到人

《战士和苍蝇》:

史航:我觉得我们不能用愤怒、反抗给他(鲁迅)贴一个标签,可能我们更了解他对这个世界的依恋,藕断丝连的部分,才会觉出他愤怒的真实和珍贵,我记得陈丹青就说,鲁迅的最后十年,别人觉得是他愤怒的十年,可也是他中年得子,平安居家,与木刻青年通信聊天、嬉笑往来,并且近乎贪婪地收藏各种画册的十年。正是因为他有了明确的爱,所以他的恨,才使我们确定他的真实,他的恨是有来历的。

强烈推荐对鲁迅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这期节目,远比看我摘录的这些要震撼得多。

看了这期节目后,我对鲁迅的敬意又多了三分,遂急匆匆地奔向图书馆借了《鲁迅与当代中国》(钱理群先生著)和《鲁迅杂文》。之所以借这两本书,是因为我想从它们获取不同的东西,对于前者,我想看看潜心研究了鲁迅一辈子的钱理群先生眼中的鲁迅是什么样子,这样我对鲁迅思想总体的理解就不至于太浅薄甚至偏离;对于后者,我想摆脱他人对鲁迅的解读这个不必要的中间媒介,直接接触鲁迅先生的文章,看看能否有些自己的领悟。

目前仅看完了《鲁迅与当代中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也是和我一样陷入迷茫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该读的书,但才疏学浅,个人还并未有什么对鲁迅思想独特的理解,在此仅摘录书中我觉得非常精辟的段落: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如此强大的物欲和难以消化的资讯所笼罩。在物质生活大大改善和精神生活的表层‘丰富’中,留给人的主动活动、高尚精神活动的余地越来越小。带来的后果是,人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被严重挤压,特别是独立思考的时间减少,精神空间压缩。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乃至人的‘活气’被灭尽的。如果这样,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不知大家对这段的感受如何,反正我近来对现代人精神生活被严重侵占这点感触非常深,尤其互联网领域不断曝出的工作996、辞职251、讨论404、猝死等负面事件其实正是这一点的现实体现,也是B站“后浪”被全网喷背后的一个深层原因。

我曾经和许多专家、语文老师都讨论过,应该成为国民教育基本教材,不但在必修教材里要占相当比例,而且还要开选修课的作家作品有哪些?大家意见比较一致的,认为应该至少开设四门课,那就是“《论语》《庄子》选读”——这是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源头;“唐诗选读”——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青春期;“《红楼梦》选读”——这是民族文化的集大成;“鲁迅作品选读”——这是现代思想文化的开创。接受了这样的基本教育,每一个中学生精神上就有了一个底,以后他们无论选择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有了底气。

与对鲁迅的认识有关的,在我看来,有两个方面的分歧。

首先是有人说,中国的日趋富裕和强大,就证明了中国现行制度正确,中国文化优越,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中国制度、道路文化、发展模式普及推广,拯救危机重重的世界。当务之急是增强民族自信,讲好中国好故事。像鲁迅这样批判传统文化,批判国民性,起码是不合时宜,说严重点,就是扰乱人心,有碍稳定团结。这种观点在当下中国,是占主流地位的,这其实就是李国栋和许多人为之忧心忡忡的中学语文教育中鲁迅作品教学被竭力淡化的内在原因。

其二,在认识甚至深感中国危机的人群中,对中国危机在哪里,如何解决中国危机的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其实,前几年盛行一时,今天也还颇有市场的“捧胡(适)贬鲁(迅)”风里,提出的理由,就是胡适关注制度问题(主要是引入美国制度)比鲁迅空谈批判国民性要深刻、重要得多。本来,强调制度的变革本身并不错,在当下中国的改革更具有极大的迫切性;问题是不能把某一具体制度绝对化,更不能认为只要建立了好的制度,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那就会进入误区...制度是要人去执行的...鲁迅的观点“现在的强弱之分固然在有无枪炮,但尤其是在拿枪炮的人”,“凡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常有人骂议员,说他们 *** ,无特操,趋炎附势,自私自利,但大多数的国民,岂非正是如此么?这类的议员,其实确是国民的代表”。..."贪官于今为烈,跟我们每一个人的送礼文化、行贿惯性有很大的关系”...

本人是98年的,也听过一些鲁迅文章被从教材中删除的消息,觉得甚是可惜,不知道是否真的如此,毕竟我那时还是有的,欢迎评论区讨论呀!

我这样讲,听起来有些空洞,也许还有些老师会认为我过分夸大了鲁迅的意义。但这却是听过我的课的学生的共同体会。这里就无妨念几段学生的总结:”我们曾经在梁实秋的雅舍中喝茶谈酒,在林语堂的幽默里鉴赏人间的恩怨。但我们单单忘记了那位孤独的巨人、呐喊的勇士、深刻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和他那许多的书。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

你可能不会相信上面真的是中学生写的感想,真是自愧不如,下面还有一些,也是中学生眼中的鲁迅:

一位学生在读了鲁迅的《<呐喊>自序》以后,突发异想:如果鲁迅活在今天,人们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他几十年走过的路,会有怎样的评价?结果大概会是这样:“他学的矿务并非热门专业,这是‘输在起跑线上’;学完矿业并未直接就业,这是没有早点立足于社会;学完矿又去学医,中途改行,浪费了多少年大好青春;留学归来仍未从医就业,这时鲁迅成了‘海侍’,还是大龄待业青年!之后,他终于尘埃落定,弃医从文——专业不对口;从文后,他所写的既不是 *** 的御用文章,也不是传统文言文,甚至还抨击当局,抨击传统,抨击国民,抨击社会。这就是个反动青年!且是个生活动荡,收入不稳的反动青年!”

其实看到这段,我立马就联想起我所代表的一类青年人,一方面,我们很上进,拼命想突破出身的限制;另一方面,我们很焦虑,走一步总要往前预想十步,甚至百步,生怕自己这一步就此毁了自己的人生,明明还是20几岁,却总想着30多岁的事情,因此而过得太过小心翼翼,远不如鲁迅先生那般洒脱,百番尝试,历尽失败,硬是从荆棘丛莽中开辟出一条蜿蜒曲折的道路出来。

近来心中也因而涌现一种思想来“批判”之前的自己:人生本就是非线性的,不可预料的,并不是一个决定做错了就一定会导致满盘皆输,反而可能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意外地将你引向另一条康庄大道;即使小心翼翼地让每一步都是局部最优解,人生也不一定是全局最优解。既然如此,试着回想一下,每次焦虑除了给你带来身心的不愉快外有何意义?还不如踏实做好眼前事,那才是看得到、摸得着、预料得到的东西。以上道理非常适用于纠结于考研失败,人生因此前途渺茫的同学,希望能帮到一些人。

他的既得利益吗?现在的某类人批判着中国的‘人情社会’,批判着这样那样的制度,但自己也许也从所身处的这样的环境中获得了一些利益。”

王广杰老师和学生交流读《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的感悟时,这样说道:“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奴才。比如当前的教育体制我们都不满,但是一旦有人要起来破坏它时,身处其中的我们,又会转过头来,竭力地去维护。因为我们只不过是想发发牢骚,并不像真正地去改变。一旦改变了,失去了奴才的位置,我们失去了平日习惯的生活方式,我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了。”

想想自己是否曾经也是“享受着既得利益”的奴才呢?

这就说到了鲁迅的另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他告诫年轻人要克服容易陷入“五分钟热”的弱点,“开首太自以为有非常的神力,有如意的成功。幻想飞得太高,堕在现实上的时候,伤就格外沉重了;力气用得太骤,歇下来的时候,身体就难于动弹了”。

“自己要择定一个口号......来履行,与其不饮不食的履行七日或痛哭流涕的履行一月,倒不如看书也履行至五年, *** 和也看戏也履行至十年,或者也寻异性朋友也履行至五十年,或者也讲情话也履行至一百年。记得韩非子曾经教人以竞马的要妙,其一是‘不耻最后’。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的目的。”《华盖集》

其实我们可以有三种选择的:一种是“只打不玩”,精神可嘉,但难以持续;另一种“只玩不打”,这也有问题,就是认可于现实,可能变成犬儒主义...你最好的办法就是“边玩边打”。我这些年就这么活着的。我一年就写这么两三篇文章,看准目标又再写一遍,写完之后又去玩了,边玩边打,边打边玩,这样才能持续下去。我们要长时间地奋斗下去,不是追求一时一地的效果,这就是韧性。

这两段是关于自律的,我曾经引用过,并且已经实践到生活中了,具体可以看到我写的别的文章。

现在企业、公司的白领有三大不幸福感。

首先是不安全感。因为这些白领的幸福全部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他的全部价值就捆绑在有一个稳定的工作、不错的收入上,一旦失去工作,收入降低,人就一无是处,这就产生了极其强烈的不安全感。特别是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失业成为悬在每个人头上的一把剑,工作战战兢兢,唯恐得罪上司、老板,不得不主动加班加点,实际上把自己出卖给了公司,还整天惶惶不安。

其二,是突然失去目标的焦虑感。原来目标很明确:要有好工作、好收入,要有房子和车子等等。而一旦目标实现或基本实现,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有了房子,有了汽车,又如何?反过来想想,自己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透支了健康,透支了情感,透支了生活,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

另外,很多人还有孤独感。这是这些年来物质生活为中心的发展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在无休止的竞争中形成了一个“他人即敌人”的观念,用敌意的眼光看周围的人,以“恶意假设”彼此对待,把别人做的事情都从坏的方面去想,比如现在很多人看到老人倒在地上不敢去救,因为别人会怀疑你的动机。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信任感。医生不相信病人,病人不相信医生;老师不信任学生,学生不相信老师。自己释放恶意、敌意,又彼此交换恶意、敌意,这就极严重毒化了社会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亲情,友情也逐渐淡化。所以,有人说,我们上班是带着面具的,回家摘下面具后就觉得只是孤单一人。这些年,在城市里,特别是在大城市,不仅孩子玩游戏机,连大人也玩游戏机,其实就是借此填补心理的空虚。

"幸福观”,这不仅是一个价值观,同时也包含着一种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的生活方式的选择。我在北京曾和许多青年志愿者讨论过:我们应当建立一种怎样的合理的生活方式。我讲了五点。

第一,在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前提下,我们应当追求简单的物质生活与丰富的精神生活。...鲁迅说,生存“并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这就是“简单的物质生活”...关于如何丰富我们每一个的精神生活...这里只想对诸位提一个建议,就是要多读书,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成为生活的习惯...

第二,在紧张和安闲、进取和散淡之间取得一种平衡。现代生活是高度紧张化的,是不是可以有点变化?中国道家的传统追求散淡,儒家追求进取,我们能不能在儒、道之间寻取某种平衡?

第三,在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之间寻取某种平衡。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能不能去乡村生活一段时间?因为人在大自然之中,是一种最理想的生活方式。...立足大地,仰望星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

第四,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寻求某种平衡。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手工劳动。因为现代化企业都已实现了机械化,这就带来了人的手越来越不灵巧的问题。手工劳动其实不仅仅是一种劳动,而是关乎人的健全发展。...

第五,在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取得某种平衡。人不能完全把自己局限在家庭的私人生活中,应当适当地参与公共生活。...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看到人有困难,就立刻出手帮助,成为一种本能性的反应。

句句直击问题要害,当代人的生活困境、生存与生活的两难大抵如是。

鲁迅最为关注,谈得最多的是“爱”。他有三个非常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其一,他提倡“离绝了交换关系、利害关系的天性的爱”。...今天的中国,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充满了权力带来的利害关系和交换关系。父母养育子女,就自以为有恩于子女,因而视子女为自己的财产,要求子女绝对服从于自己,更有的父母,将养育儿女视为投资,要求子女回报自己。...

个人非常同意这段,我非常讨厌有的父母总拿“我对你这么好”、“辛苦养你这么大.."等来要挟孩子做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对任何小孩都是一种极大的感情负担与心灵伤害。

最后愿大家都能做那个鲁迅先生所期望的“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的青年,青年强,则国强!

更多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我们为什么需要鲁迅阅读答案)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