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南通地名掌故 · 篇一】桃坞路 濠南路 范家花园 十字街 西寺路
桃坞路
沿桃花坞旧名而命名的桃坞路始建于民国6年(1907),是张謇创建“中国近代第一城”城市建设的辉煌篇章之一。
在没有建公园第三桥(今南公园桥)和跃龙桥、西被闸桥之前,桃坞路一带与城区相隔宽阔的西濠河,需绕道而行,那里荒坟累累,人烟寥寥,景象凄凉。
民国6年(1917)位于桃坞路西路口的五公园落成开放。次年农历重阳,新建的更俗剧场落成,此剧场的设计审定者,戏剧大师欧阳予倩评价是“落成后觉得更拢音”,在楼上、楼下最后一排都听得很清楚,而且比上海的大舞台、第一台、天蟾之类的舞台都适用。”民国10年(1921)设施堪称一流的南通俱乐部在桃坞路西端竣工。民国11年1月,占地40亩的通崇海泰商务总会大厦竣工,大厦有会议厅、办公室、小会议场、会客室、住所、大餐厅等百余间,大厦的平面图和主体图收入《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等经典著作中。张謇还投资在桃坞路营造了桃之华旅馆和海派的弄堂房。
这些建筑设施的出现,桃坞路成了南通空前繁荣的商业文化区,近人徐海萍先生有如下的记述:“一时地方突然热闹起来,桃坞路上汽车、包车往来不绝,凡戏馆、菜馆、茶馆、旅馆、妓馆、命馆无不利市三倍。银行钱庄应接不暇,扑克赌风盛极一时,更俗夜戏散场,乘汽车回如皋、海门的也司空见惯。”民国14年(1925)曾规划此路为南通新的市中心,可惜好景不长,次年张謇去世,他手创的各项事业走向衰败,桃坞路也逐渐冷落起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桃坞路几经拓宽改建,成为市区主要的商业道路之一,商务总会大厦一直为主要党政机关(地委、专区、市委、崇川区委、区 *** )驻地,更俗剧场重建为现代化的更俗剧院,旧貌换新颜。
90年代桃坞路
濠南路
濠河南岸,有一条沿河的宽阔马路,这便是著名的濠南路。
濠南路原为张謇在世时的博物苑路和模范路。1966年曾改名为解放路,1982年改今名,后来又向东延伸,一直通到工农路。既然当年有模范路的名称,在这里曾有着当年被称为中国模范县的标志性设施。集中在街南侧的,自西而东,分别为东公园、中华园(高级饭馆)、有斐馆(高级宾馆)、通师附小(南通最早的两等小学)、图书馆(中国最早的公众图书馆之一)、濠南别业,还有中国第一家博物馆——南通博物苑。随着历史的变迁、道路的拓宽,这些历史遗存虽有改观,但还能寻访到踪影,有的旧貌换新颜,濠南路继续保持“欧风东渐、东西交融”的原有风格。
位于濠南路的南通博物苑
范家花园
站在博物苑桥,东望宽阔的东南濠,彼岸便是范家花园。范家花园东不远处原有明末清初通州官绅范凤翼家的坟墓,人们常将此园的园主误为范凤翼和他的后人,其实应是近人,“范志记”的店主范寅官(1871—1954),据通州四才子之一的曹文麟所写的记,称范寅官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之后。
范寅官原籍东台,从小拾草为生,卖过草鞋。14岁来南通(通州)布庄学徒,满师后借钱在西大街彭家巷口对面(今老华联处)开了一家小布店,是为“范志记”之始。范寅官经商讲究信誉为本,收布保质量不杀价,售布货真价实;与职工同桌吃饭,伙食从优。这样“范志记”发展很快,又添做颜(染)料生意,增开了纱庄,称誉南通商界。
范寅官创业有成,家资渐丰,便买地建了这座花园,自称范氏山庄、濠东别墅,人称范家花园。园中有树林、竹丛,临濠有单檐歇山式屋三楹,名为“豁然亭”。主人居于此,朝聆鸟语暮听钟声,塔影当窗,山光入户,自得田园之乐。主人又特好以诗文会友,常邀友朋三五饮酒吟诗,还自备木船一条作濠上之游。1932年结集成《豁然亭丛录》,收有南通地方文人和本人的诗文联语,虽称不上是精品,却也避开了许多商贾的俗气。
1948年范寅官携一子与数职工去光复不久的台湾图新的发展,哪知这一去便踏上了不归路。如今范家花园增扩一新,成为濠河一景,亦为人们相传的地名。
范家花园的废址上建起来的梅庵书苑
十字街
古通州城形似方形的“口”字。宋政和年间(1111—1115),通州塞北门后,存东、西、南三门,三门内州署居中心位置。州署向东为东大街,出东门,过东吊桥接东门外大街。州署向西为西大街,出西门,过西吊桥接西门外大街。州署向南为南大街,出南城,过通济桥(习惯称长桥)为南门外大街。东大街、西大街和南大街在州署前相汇,加上北向至州署的街道很短,连名称都没有。州署前三长一短的街道形成十字形,光绪《通州志》上称为十字街,人们习惯上也作如此称法,只是通州城中心的那一块区域,没有明确的界址划定。
十字街长期以来在城中心位置,为商业中心,为南通城最繁华的地段,州署上首为城隍庙,东西两侧几乎对称的分别是文庙和武庙,这种布局被来通的建筑专家所重视,认为这是旧时州、府一级城市典型的布局。因为商铺密集,地皮紧张,街道两侧商店纷纷采用伸屋檐、换阶石、设栏杆等手法占用街面,十字街最狭窄时仅剩三四米宽。
后来东大街和东门外大街合称东大街,西大街和西门外大街合称西大街。1958年东大街、西大街拓宽,名之为和平路,1966年更名,分三段,分别为人民东路、人民中路、人民西路。现今的十字街是人民中路和南大街交汇处,谯楼和钟楼前的那一带了。
1958年十字街街景
西寺路
通城西南濠河东岸有条呈“匚”形的西寺路,北为东西向,在濠南路南,东接健康路,西端向南依濠河而行,然后转向东,因始建于南宋乾道元年(1165)的兴化教寺,又称西寺而得名。
西寺为南通市文物保护单位,其大殿等仍为南通市级机关印刷厂的厂房。兴化教寺为通城四大佛寺之一,其东部在民国3年(1914)改建为甲种商业学校(今启秀中学),民国7年(1918)张謇与其兄张詧大修其寺,并撰写《重修兴化禅寺记》,申述其修寺与主张地方自治的关系,“世之言自治者曰保存古迹”。殿堂采用佛寺一般的布局结构,但山门外左右对称,各有一眼水井,这是各佛寺所少有的。两井井口仅尺余,有石井栏,相距不过约10米,左边的一眼,井水清冽,微带甜味,而右边一眼,据传水味发臭,不可食用,终为泥土、杂物填塞。右井发臭之因,传说称:有一僧偷盗佛像中藏的金心银胆,有人过来,慌忙中吞入腹中,金银坠肠乃至脱肛,取其井之水洗涤僧人当时毙命。张詧在修庙时写了《抽肠井记》记述这一传说,并嵌碑右井上方的山门墙上。
西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