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伴关心的问题: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时,其学说为何未能受到他国重用?),本文通过数据整理汇集了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时,其学说为何未能受到他国重用?)相关信息,下面一起看看。

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时,其学说为何未能受到他国重用?)

题记

孔子所在的时代,周王室衰弱,天子不能制衡诸侯;列国诸侯也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呈现出了“君不君、臣不臣”,礼制崩解的状态。那么,孔子为什么不是适应时代,而是那么钟情周游列国?他所兜售的理论为什么不受诸侯们待见?您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

孔子像

孔子消减“三桓”不成,被逼离开鲁国

孔子曾是鲁定公的大臣。鲁定公刚上台时,实权掌握在鲁国的三家大夫“三桓”(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手里,鲁定公为了摆脱“三桓”控制,提拔孔子为“司寇”。

鲁国的“三桓”

鲁定公十年,在齐鲁“夹谷会盟”上,由于孔子在场,强大的齐国没有占到便宜,弱小的鲁国却取得了外交的胜利,还要回了曾失去的汶阳等地。

夹谷会盟雕塑

鲁定公十二年,孔子派徒弟子路摧毁了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的城墙,还没收了他们的军队。从此,孔子和“三桓”结下了梁子。

鲁定公十四年,56岁的孔子,由大司寇代理鲁相事,孔子终于有机会大展拳脚了。孔子治理鲁国的政务才3个月,鲁国的经济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那些贩卖羊羔和生猪的商人就不再抬高物价了;男人和女人在路上竟然可以分开走路,不用结伴而行了;路上丢了东西也不会被人捡走;四面八方来到鲁国的客人,不用再打点官府,都能得到照顾,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客至平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史记》

鲁国的发展势头让齐国非常害怕,齐国人认为:如果孔子长期掌权,鲁国一定能称霸;鲁国一旦称霸,它的邻国齐国就危险了!

于是,齐国准备了80名美女,120匹宝马送给鲁国国君,鲁定公愉快地接受了,鲁定公和权臣季桓子经常忙着欣赏美女演出,耽误国事。

鲁定公好了伤疤忘了痛!此时的鲁定公已经忘记邻国的威胁,忘记了“三桓”并没有彻底解决,就以为天下太平了,从此不问政事。孔子想劝说他,鲁定公却躲着孔子。

无奈之下,孔子只好离开了鲁国。

孔子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迎来的是冷眼和暗箭

孔子离开鲁国,开启了为期14年的周游列国生涯,足迹踏遍了卫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的土地。路线大致相当于沿着曲阜--濮阳--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一线。

孔子周游列国路线图

这场别开生面的“国际旅游”,并不潇洒,没有鲜花,甚至有丢命的危险:

第一站——卫国。孔子来到卫国后,卫灵公表面上给孔子提供俸米,待遇不低于鲁国,一边派人监视孔子,孔子感觉很不爽。有一次,卫灵公和宠妃乘坐豪车一路狂奔,孔子坐在副车上作为陪衬跟在后边招摇过市,孔子的才学得不到顶点展示,自尊受到极大的伤害。就这样,不得志的孔子离开了卫国。

第二站——宋国。在宋国的日子里,孔子和弟子在一颗大树下正排练礼仪,宋国的兵马大元帅想杀掉孔子,还派人把大树砍了,表达宋国对孔子持不欢迎的态度!孔子知趣地离开了。

后来,孔子来到郑国。这一次,孔子为躲避危险跟学生走散了,孤苦伶仃地孔子站在东门口苦苦地等学生。子贡一路打听老师的消息,一个郑国人告诉子贡:“东门口有一个人,看他那有气无力的样子就像丧家犬!”

孔子离开陈国路经蒲地时,蒲人不让孔子师徒过境,幸亏有弟子公良儒的保护,公良儒就像《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保护唐僧一样保护了孔子,虽生命没被伤害。但蒲人还是坚持和他说:“你保证不去卫国就让你过!”孔子不得不写了保证书才被允许通过!

后来,孔子来到家大业大的楚国,本来,楚昭王准备把有民户的富庶之地七百里封给孔子。

楚昭王准备把有民户的富庶之地七百里封给孔子

楚国令尹子西却说:“楚国的祖先受封于周朝,当时封为子男一级爵位的,封地不过五十里。现在孔子发扬周公、召公的德业,大王如果用了他,那么楚国的子孙万代还能够一直享有这方圆几千里大的地方吗?

当初周文王在丰地,周武王在镐地,仅仅是百里大小的国君,最后都统一了天下。现在孔子要是得到七百里土地,再加上孔子身边有子贡、颜回、子路、宰羽等一批能干的学生辅佐,那绝对是楚国的麻烦啊!”

楚昭王于是打消了原来分封孔子的想法。

看来,孔子周游列国不仅没有鲜花,而且充满了艰辛,甚至有生命危险,好一个“囧”字了得!

孔子为什么非要要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周王室已衰。春秋时期,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当时的情景,那就是“变”字:西周时候,周王室强大,诸侯弱小;到了东周的春秋阶段,那些被封为屏藩周王室的诸侯国,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强大起来,而东迁后的周王室却沦为次等的诸侯国。随着宗族政治的日趋解体,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周天子徒拥虚名,无力领导和制衡诸侯。

二是诸侯国内部,列国诸侯亦常受制于有实力之贵族。在各国的政治斗争中,以下犯上的夺权事件层出不穷,不遵循旧有礼制的现象也经常发生。一些从诸侯手中夺取了政权的卿大夫,不仅僭用诸侯之礼,甚至也僭用天子的礼制。各国政权旁落:在晋国,六卿掌握了大权;在鲁国,“三桓”问题由来已久。

三是列国彼此相争。鲁国西边的晋平公荒淫无道,经常向东攻打诸侯国;南方的楚灵王也兵强马壮,经常出兵欺凌中原各国;东方则有强大的齐国,紧紧靠在鲁国边上。鲁国又小又弱,依附楚国的话,晋国会不高兴;依附晋国的话,楚国就来讨伐;对齐国的防备稍有疏忽,齐国立即出兵来侵略鲁国。

四是孔子打击“三桓”不了了之,不得不离开鲁国另寻出路。他认为留在鲁国不可能有什么作为,就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别处去推行他那套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去了。

孔子认为,天下的一切现状在于礼乐崩溃,才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的现状,因此他就以重建这一普遍秩序为己任,从母国鲁国出发,带着他的弟子开启了历时14年的时间在鲁国周边的游历。

结语

孔子周游列国 14年,其过程的艰辛不亚于唐玄奘取经,兜售旨在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诸侯们要么不欢迎;要么对他敬而远之,尊敬却不重用他。孔子之所以不受待见?小编以为,孔子和诸侯的想法不在一个“频道”:

诸侯们各怀鬼胎,以楚国为例,他们不想回到刚被分封时的50里土地上,并不想回到过去时,认为现在很好,未来可期!其他大国也忙着争霸,小国都面临被吞并的生存危险。整个社会正发生变革,孔子努力将社会重新纳入礼乐的规范的理想不会实现。

这时候,社会需要的不是礼制,而是能使各国迅速发展的变法运动。此时残存的礼乐,已经流于形式,名存实亡了。因此,孔子的游说只能是四处碰钉子。回国专心编书和教学,才是正确的选择,亲爱的同志,您认为呢?

孔子在教学中

更多孔子周游列国不被接受(孔子周游列国时,其学说为何未能受到他国重用?)相关信息请关注本站,本文仅仅做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