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
摘
要
翻了半天答案你们好像都在扯意识形态,那我来说说这首歌本身吧。 这首歌其实算得上是中国同类歌曲中非常优秀的佳作。它的旋律对歌词的诠释十分贴切,也就是说旋律所产生的意象与对应的歌词是吻合的,再加上旋律自身安排(音域安排、发展音乐材料、节奏安排等等)非常合理,所以会有不少人觉得好听。 旋律第一行先陈述了开头的主题,典型的进行曲节奏。小调,沉稳中带有一点悲壮。 如果祖国遭受了侵犯这个地方也是先交代了背景这是一首抗日歌曲,因此并没有一开始就用高音和强烈的节奏加大情绪,但是遭受了侵犯这一句的旋律是变化重复了如果祖国,将音头略往上移动了一个二度,节奏也稍微密集了一点,情绪立刻有一定的提升; 这个开头可以对比《喀秋莎》的开头,两者动机是一样的,但是《喀秋莎》的开头立刻往下走,这是因为歌词的内容是正当梨花开遍了山崖(译),后面第二三段的意象也都是什么姑娘、歌曲、守边疆的战士之类的,总体更需要一种柔美的情绪,因此和《中国军魂》的处理方式并不相同; 热血男儿当自强,是交代背景后,第一次有人出现了,表达了人的一个态度。这是歌词张力进一步加强,因此旋律整体往上稍微挪动了一下,热血男儿四个字的旋律动机也是来自最开头的如果祖国; 喝干这碗家乡的酒壮士一去不复返是张力的又进一步加强,并且达到了主歌部分的一个小 *** 。因为它是对当自强的更详细阐述,自强的方式就是成为一名战士冲向战场,并且视死如归。并且还有喝干酒这个常用意象。所以这里的旋律的处理方式是,由于它是第二句所以整体又变化重复了第一句; 喝干这碗这几个字,第一个音6和第一句的第一个音6是同一个音,但比第一句高八度,然后往下八度跳,这也是这首歌到目前为止跨越最大的一次跳进,这就又再次加强了张力。 家乡的酒旋律变化重复了当自强,把这两句单独拎出来唱会发现家乡的酒某种意义上回答或者说解决了当自强; 壮士一去不复返是整个第一段也即是主歌的收尾。它旋律动机再次变化重复了最开头的内容,但从另一个位置开始。一去不复返这里是同音重复了3,对应了主人公一路离开绝不回头的意象。另外这里也和同样是同音重复但有八度跳进的喝干这碗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 中间段落,也就是桥段,是一种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想象。这里调式短暂到了大调又回到副歌的小调,和前面形成了情绪对比。 滚滚黄河滔滔长江,这里是主人公联想到了惠泽哺育人民的江河。大河滚滚的意象对应了旋律上来回走的分解 *** ; 给我生命给我力量,这种江河流动的力量传输到了主人公身上,旋律上也是整体往上移动了一下江这个地方的动机; 就让鲜血染红……我的胸膛上,这里再一次将桥段的歌词张力扩展到了最大。这里再次出现了同音重复,且重复了两次,逐渐往上。这样一种不断重复动机的手法在前面没有出现过,尤其是重复了两次,旋律也是将张力扩大到了要向副歌爆发的临界点。 副歌部分也就是 *** 部分,表现的内容是开战后,再次回到小调,悲壮达到了极致,但又充满了自信。它的特点在于前面大多数时候其实情绪不算特别突出(尤其是到了狭路相逢那里),这是为了最后最后的四个字中国军魂冲上去做铺垫与对比。如果副歌一来情绪就一直很高亢,就没有办法将最后四个字突出出来了。 红旗飘飘军号响,动机其实来自与最开头的如果祖国遭受了侵犯,但是是在更高的音域展开,其中飘和响是目前为止的最高音1。且这里明显模仿了军号通常的旋律,尤其节奏; 剑已出鞘雷鸣电闪,这里关于出鞘像雷鸣电闪的比喻加强了张力,所以旋律也是变化重复前面的红旗飘飘,进一步到了更高的音2; 从来是狭路相逢勇者胜表明了一种自信的态度,这里不需要张力的体现,所以旋律开始往下走。且这里其实是基本重复了主歌的喝干这碗家乡的酒; 向前进向前进,动机重复了红旗飘飘,但是接着上一句从较低的音域开始往上走,重复一次动机。这里用了旋律小调的用法,升高了4,总之大家能感受到这里旋律色彩稍微有些变化。 在第二遍到这里的时候,音域明显提升了,然后冲到了最后的中国军魂,一个强的收尾总领全曲,旋律音也到了最高的3。这样的结束非常适合电视剧片头曲,因为最后需要打出一个标题。 有人说这首歌有点像苏联歌曲。的确如此,开头的动机和喀秋莎一样,然后后面的一些旋律的风格特点也有几分俄罗斯音乐的味道(尤其剑已出鞘那句)。所以这时候你应该听一听老萧的第五号交响曲第四乐章,看看大音乐家如何将类似的情绪用更高级更细致更磅礴的方式去表达的( *** 安利): Shostakovich : Symphony No.5 in D minor Op.47 : IV Allegro non troppo